不久前的WTT貝魯特支線賽第二站,印度一舉奪得女單、男雙、混雙三個項目的冠軍。其中給中國女隊制造過不少麻煩的斯莉嘉-阿庫拉,贏得了個人今年的第2個WTT賽女單冠軍,也將自己的世界排名提升到生涯最佳的第40位。
過去幾年下來,中國女隊輸掉的外戰比賽中,印度已經占不小的比例了。
杭州亞運會陳夢/王藝迪輸給艾希卡-穆克吉/蘇蒂爾塔-穆克吉,還能聊聊王炸組合未必就能贏互補性配對,外加對手打法邪門。結果到了團體賽,全部是單打,孫穎莎輸給艾希卡-穆克吉,王藝迪輸給阿庫拉——這就不好再找什么借口了。雙打贏一次還可以談談小概率事件,輸了一次之后再來兩場,不能說是偶然了。
之前提到艾希卡-穆克吉,首先提的還是她的防弧膠反手,半長膠正手的特殊打法。這配置少見到在乒乓球一百多年歷史中也算是獨一份——最接近的例子是中國選手林志剛,如果不說他是鄧亞萍老公,估計還想得起來他的人也不太多。要知道,就算是國手們解說比賽,說起防弧膠皮,頂多提到“蔡局”蔡振華。
放眼全球,乒乓球不算大眾項目;顆粒打法在這個小眾項目中,算是小眾里的小眾;而防弧膠則是更細分的領域——而穆克吉的防弧膠皮,是“小眾的四次方”。當然,穆克吉本身也有實力,不然哪能換個膠皮就有機會拼一下孫穎莎呢?
穆克吉的防弧膠皮,屬于軟防弧膠皮,也就是海綿硬度極低(說有彈性都算是勉強)。于此對應的是硬防弧膠皮,打法思路又是一種——過去幾十年,軟防弧打到職業級別比賽的,應該只此一家。
一般說防弧膠,就算是跑遍江湖的老油條,其實多少也是照著長膠的套路去打。但是軟防弧對比長膠還自有其特點。用長膠對比,長膠是反旋轉,過去的旋轉打回來會相反,過去旋轉越強,回來旋轉越強;但是軟防弧是旋轉減弱:過去的旋轉因為打滑,旋轉會極度減弱,配合非常軟的海綿,速度衰減極度明顯。
(給各位一個直接參考概念,幾乎所有的防弧膠皮,都是一次性的。幾乎不可能在把膠片撕下來的時候不把海綿扯稀碎)這導致,先中等力量把球掛起來然后找機會沖這種策略對軟防弧屬于正中人家下懷。中等旋轉給過來,人家反手一磕直接抵消所有旋轉,而且過網落臺之后速度衰減非常明顯,很難上手進攻。反膠運動員上去一搓沒有任何旋轉,直接給對手一個正手解決戰斗的機會。
對于這種軟防弧膠皮,擊球質量在兩個極端更有效:因為海綿非常糠,軟防弧對大力量沖殺束手無策;反過來如果力量很小沒有什么旋轉,軟防弧只能削過去過度,最多只能給個落點。
但是反過來說,如果對手對這種打法沒有針對性的研究,即便是孫穎莎都可能著道兒:主流打法的大部分發球,穆克吉可以用削球應付,關鍵球的時候還能直接邊線;削到底線對手習慣性吊一板,正好進入閉環:穆克吉反手一磕,對手發現很短只能上去搓,結果不轉,穆克吉上去旁倉一板子。
更何況,穆克吉還有正手這邊的半長膠配合:她有個反手發死轉配合防弧的不轉發球,然后正手拍下旋很有把握(顆粒膠皮一般正手都很有心得),還能倒板防守反擊對手。
不得不說,這種打法無論最后能有多高水平,都算是不折不扣的創新,能摸索出自洽的一套打法,闖到國際級別比賽,還能贏世界第一。乒乓球一百多年歷史中,在沒有先例的情況下,這種事也沒有幾回。
話說回來,就算印度是怪膠打法大本營,也不可能各個都怪到穆克吉那種程度。相比之下,贏了王藝迪的阿庫拉的打法就相對正常——前提是不只看職業賽事。
跟穆克吉一百多年獨一號的打法不同,阿庫拉用的是在業余圈相當常見的橫板反膠反手長膠的打法。中國隊之前這種打法很多,但都是快攻打法,比如鄧亞萍和何卓佳,但她們都有打相持球的實力。阿庫拉的打法上其實跟大部分用一樣膠皮的社區大爺差不多,主打一個變化,不打來回。
作為印度國內女子單打排名第一,阿庫拉的本錢當然也不是一塊長膠膠皮,就靠這就能贏王藝迪,對中國隊主力未免太缺乏尊重。
照理說,阿庫拉這種打法其實最怕熟悉的對手,但是1998年出生的她仍然能在怪膠大本營的印度打到排名第一,當然也要有獨到的東西。阿庫拉的特點其實在前三板和變化:這種風格在女子比賽中本來就偏少,而在速度越來越快,旋轉越來越弱的塑料球時代,這種打法就更加少見。
雖然看上去阿庫拉反手這邊讓王藝迪非常頭疼,但是阿庫拉其實這面膠皮上的功夫,未必比得上她自己前三板上的手段。她的發球,尤其長短球配合,其實很有內容;這之外,她的正手進攻(剛才也說過,顆粒打法的正手一般都有貨),尤其進攻直線,非常有把握。
阿庫拉對王藝迪的比賽中最常見的套路是:一個突然的長球限制王藝迪的上手質量,王藝迪一掛,阿庫拉一磕,王藝迪沒位置搓一下過度,阿庫拉一板直線。而且阿庫拉的正手也不是一錘子買賣,她的正手位保護也超過不少反膠選手——顆粒打法容易被調動正手位針對,她在這里也下了功夫的。
場面上看起來,似乎是王藝迪受了長膠的限制,但實際上王藝迪更多被阿庫拉的發球限制了選擇,打到了長膠環節使不出力氣了。
最后聊一下印度女乒作為一支團隊的選擇。
如果只看印度本身這種顆粒怪膠到處都是的陣容,大概會覺得這是印度在模仿中國隊當年的百花齊放——這話最多說對一半。
中國隊以前打法眾多,對很多非主流打法都有著獨到的理解。但是過去這三十多年,器材規則輪番改革,到今天還能用得上的東西未必就那么多了。像印度隊諸位,包括歐洲兩塊直板,甚至法爾克的正膠打法,其實都突破了傳統上的圈子的認識,他們都是自成一派悟出來的。
另一方面,這種差異化的選擇,確實有其考量:現在乒乓球整體上確實打法非常趨同,一旦能拿出來不同的東西,對手會非常不適應。但這未必就容易——主流打法培養選手,訓練選材都是現成東西,甚至教練都可以直接進口;而這種所謂冷門打法,培養起來其實風險不小,大家都是抹黑從頭開始研究,沒什么模板可以參考,甚至每培養出一個選手,經驗甚至都不能挪到另一個選手上——印度最早成名的巴特拉,球拍配置和阿庫拉一樣,打法卻南轅北轍。
這點上,印度乒協在這個打法嚴重同質化的年代里的確給乒乓球帶來了創新。雖然我不覺得這是某種刻意的設計(有待考證),但是印度的選材其實和很多小一點的協會差不多,很難挑到條件最好的,所以只能在選材范圍內盡可能發掘其能力。培養一個運動員短了小十年,長了十幾年,是印度作為全世界最古老的乒協(歷史超過百年)做出的有魄力的選擇了。
版權聲明
乒乓11分所有文章均為原創,
版權歸乒乓11分所有。
如希望轉載,請事前聯系我們
轉載請先打招呼并加logo,不然我們會順著網線過去掐死你~
(長按下面的二維碼!快!關注我們有驚喜!!!)
實時與我們溝通,歡迎關注我們的新浪微博:@乒乓11分
除了不定期推送獨家原創文章,我們還不定期奉送獨家比賽信息和八卦信息哦:
在公眾號下回復關鍵字“八卦”可獲得一條獨家八卦信息!(多發送幾次關鍵字“八卦”有時候會有多條八卦可看呢!)
八卦和比賽信息從不群發,從不預告,隨時可能有新內容,舊內容不會滾動推送,只有發送關鍵字的朋友才會看到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