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有幸認識了幾位動物園之星(Planet Zoo)的資深玩家,還看到了不少年輕人的設計作品。
老實說我被震撼到了,在這些設計作品中,分配通道、分離原理、主題展示,甚至故事線索等等在目前國內動物園中尚很少應用的新技術、新理念、新趨勢,已經被這些玩家運用得很嫻熟了。
看得出來,這些年輕人熱愛動物、熱愛動物園,也有充沛的精力和令人驚嘆的學習能力,他們甚至還舉辦了幾屆“動物園設計大賽”,其中“專業組”參賽選手的部分設計作品,遠遠比現在能看到的出于各種高端資質設計院設計出的動物園要靠譜得多。
如果大家有興趣有時間,可以看看這個視頻(視頻較長,大約4個多小時)。
這些游戲玩家來自各行各業,其中不少都是青年才俊、業界精英,他們對國內動物園行業的評價是:“動物園領域是國內明顯的幾個與目前國力不匹配的……”,話語中的字斟句酌,和他們年輕人的沖勁兒不太匹配。
我能想象出他們在說出這句話時的克制,他們要表達的其實是:“動物園行業是洼地?!?/p>
從最近的幾次網絡暴擊看來,動物園行業何止是洼地,都快成下水道了。然而,何以至此?沿用思維慣性,我們可以先看看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
顯而易見的,自媒體借助網絡平臺,特別是通過視頻載體傳播途徑迅速發展。在賽博世界流量為王的推送算法加持下,網絡世界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出現了。
“基因突變是無序的,但選擇是定向的”,在當今處處雷區的輿論導向地圖上,可以任意批評的話題區越來越少,而幾乎每座動物園都被標注上了“安全地帶、隨意發泄”的標簽。
關于動物的話題、對于動物園這一如此小眾行業的關注,只會引起公眾的興趣,不必擔心觸碰網警的紅線,于是必然的結果就是動物園成為無處安身的網絡信息洪流的理想宣泄出口。
還有我們不愿看到的,或者已經看到卻不愿承認的:城市人群作為一種群居靈長類動物,幾乎每個個體都漸漸發現來自群體內部的壓力越來越大:
群體內成員之間的交流不再以傳遞信任、鼓勵和溫情為主,而是越來越多的焦慮、壓力和無助,于是人們的注意力開始轉向動物——作為伴侶的寵物,或者作為自身映射的動物園中的圈養野生動物。
動物園生物學之父黑迪格爾曾經指出:公眾在動物園中觀看動物時,仿佛看到在現代人類社會環境下掙扎的自己……
于是基于“共情”的情緒輸出越來越多。這種表達具有難以想象的強磁場,吸附無窮的流量,瞬間會變身成一個巨大的鐵球,不斷砸向動物園。在洪流面前,理智不堪一擊。再有就是別忘了,“智子”其實一直都在。
內部因素
除了上述外因,內因也長期存在,這就是國內動物園在觀念、知識、技術、材料等領域,確實落后于其他行業。
多年以來,動物園行業一直有兩個聲音:對內強調的是各動物園之間的厚重情感,對外強調的是行業的特殊性。
厚重情感往往只體現在宴會桌上,真到為了延續圈養種群而必須單方犧牲短期利益的時候,各家往往又背過身去扒拉自己的小算盤;對“特殊性”的強調,在與動物園行業有過交集的其他行業眼里,其實是對“落后性”的掩飾。
這導致了在很多合作領域,動物園難以與對方平等交流;在面對公眾聲音時,動物園難以自信應對;在需要向國際同行請教時,我們甚至提不出有效的問題。
一個行業,如果只能通過自己的聲音才能表達其重要性,這本身就是一種弱勢地位的體現。
就像在現實世界水往低處流的道理一樣,在信息世界,落后的、弱勢的行業也必然承載更多的批評、指責。
動物園行業曾經錯失過一次上車的機會。
上世紀80年代初,國內動物園開始逐步恢復與國際同行的交往,在1989年10月30日至11月15日,由中國動物園協會和美國華盛頓史密斯桑寧學會國家動物園在上海聯合舉辦了一次國內動物園園長培訓班。
此次培訓班的教材是《發展中國家動物園生物學教程》,這份教程由克里斯·威梅爾、杰·安德魯·蒂爾和查爾斯·皮克特編著,由中國動物園協會編輯委員會組織上海動物園的吳鋒、崔麗萍、林歌、湯錫珊進行了翻譯,由陸厚基審校。
遺憾的是那次園長培訓班并沒有取得預計的成果,當年美方講師團的領隊、時任美國林肯動物園哺乳動物主管的馬可·羅森塔爾后來多次來到中國,推廣動物園生物學的理念。
由于多種原因,這份教材的中譯本沒能正式出版,很快就消失于少數動物園的檔案堆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不得不說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情。
這份教材的引言寫道:“這個培訓班是為幫助動物園改善動物的飼養和管理兒設立的。將動物關在狹小而單調的籠舍中不會引起人們對野生動物的同情,也不能刺激人們對野生動物的興趣,這樣的動物園會受到政府野生動物保護機構的嚴厲批評。只有生動、健康、行為自然的動物才能激發游客的好奇心?!?/p>
很不幸,這個40多年前預言變成了現實,甚至更糟:動物園行業受到的批評何止來自政府機構?
如果把那次培訓看作通向光明未來的第一趟列車,那后續分別在1993年、2002年和2015年駛過的三趟列車,我們也都錯過了。
01
1993年,由世界動物園園長聯盟(IUDZG)和世界保護聯盟物種保存委員會的飼養繁殖專家組(CBSG)共同發起起草了第一版《世界動物園保護策略》。
這份策略通過11章的系統闡述,回應了當時存在的對動物園的質疑,并重新解讀了黑迪格爾在上世紀40年代確定的動物園的四項基本功能,并對其賦予了新的含義,闡述了世界動物園保護全球多種野生動物的責任和機遇。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這版策略,可以說這版策略明確地向公眾表達了“動物園是做什么的”。
02
2005年,世界動物園與水族館協會(WAZA),即之前的由世界動物園園長聯盟(IUDZG),發表了第二版保護策略《為野生動物創建未來——世界動物園與水族館保護策略》。
這版文件比第一版策略更加完善,通過綜合保護、野外種群保護、科學與研究、種群管理、教育與培訓、運營與公關、伙伴關系與保護政策、可持續和道德規范與動物福利等九章內容,強調了綜合保護的重要性,并將動物園行業從遷地保護的局限中解放出來,與就地保護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并團結一切積極因素,實現綜合保護。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這版策略,可以說這版策略明確地向公眾表達了“動物園已經在和其他環境保護機構一起協同行動了!”
03
2015年,最新版《致力于物種保護——世界動物園和水族館物種保護策略》從綜述、致力于保護、建立物種保護文化、在野外救助物種、科學與研究、吸引公眾參與——帶來支持保護的行為變化、種群管理以及現代化的保護機構和動物福利等方面強調了現代動物園的核心使命:一切為了物種保護。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這版策略,則這版策略已經宣告:“動物園已經成為野生物種和棲息地保護的領軍?!?/strong>
能帶領我們走出洼地的上班列車,最近的一班離開站臺已經10年了,還不知道下一趟列車什么時候能來。
在下趟列車進站之前,首要的任務是各個動物園自己走出洼地、爬上站臺。艱難爬行的過程中,有一條堅實的繩索,就是《動物園生物學》。
聽說最近上海動物園即將舉辦流水席,如果那時候大家在帶走一絲醉意的同時也能帶走一本經過重新編譯整理的《發展中國家動物園生物學教程》,那就再好不過了。
這本書有可能就是2024年駛出洼地的船票。船票的背面,還印著乘客須知:
*動物園的工作重點在于動物管理和豐容;
*為動物提供良好的醫療服務及設施;
*科學和人道地管理動物,及動物種群管理;
*尊重動物科學和道德倫理;
*應積極地開展研究和保護項目;
*應該有高效的保護教育工作者和保護教育部門;
*通過生動、深刻印象的保護教育項目和動物展區吸引游客;
2011年,劉農林老師說:“動物園盡管是一個很窄的行業,但影響面巨大。”這句話在2024年的表述可能是:“動物園是洼地,是洼地就不得不承載洪流。”
在當下自媒體興盛時代,每座動物園都處于公眾監督之下。洼地中的傳統動物園,或早或晚都會遭到來自政府或民間的指責和質疑。畢竟,公眾關注是推進動物園盡快轉型的不可抗拒的動力。
然而,輿情的推動,會將動物園行業推向何處呢?是爬上站臺,還是推向深淵?乘客須知,已經給出了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