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大衛的平行宇宙,歡迎關注!
同光二年(924年)。
在這個節點,史料語焉不詳,后唐的租庸使【1】多半是空懸著。如果非要找一個人出來,那這個重要的崗位極有可能是由時任首相的豆盧革臨時兼任著。
【1】 盛唐的組織架構是三省六部制,即:尚書、中書、門下三省,吏、禮、民、兵、刑、工六部。在這個架構里,主管財政的是民部(后來避李世民的諱,改稱戶部)。 但,終有唐一代,財政方面的制度、政策,其實都是靠著打補丁延續下來的。 到了唐玄宗時期,他注意到體制內的戶部好像沒辦法解決問題。面對困難,李隆基沒想著找出問題根源、制訂方案、規范流程,而是在體制外設立了租庸使這個職位,以應對當下的難題。 正是由于設置這個職位的初衷就是解決財政問題,所以在極大程度上,租庸使與戶部的職責是重疊的。
萬事皆有慣性。這個原本臨時設置的職位因為的確好用,就頑強地存活下來——甚至當盛唐退出歷史舞臺,租庸使還繼續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力——無論后梁還是后唐,都在保留戶部的同時,沿用了租庸使。
畢竟脫胎于盛唐,后梁、后唐把打補丁這種劣習繼承下來了。 而到了后唐莊宗時期,租庸使的權限已經完全壓住了戶部,成為帝國的財政中樞……嗯,也許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成了李存勖的私人財務助理。
一.辦公室政治
1.踢掉豆盧革,卻迎來張憲
本來,以孔謙的能力和業績,完全可以勝任租庸使這一職位。而官迷屬性點滿的孔謙也一直盼著李存勖能夠按功分配,讓自己補上這個肥缺。
但,我后唐自有國情在此——用人首要考慮的就是人才的出身門第! 嗯……復古復到了魏晉時代【2】,李存勖還真是有才啊!
而孔謙什么都不缺,偏偏就缺這個出身,所以,李存勖寧可空著租庸使這個職位,也沒有讓孔謙補上。
【2】“九品中正制” 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是曹丕采納尚書令陳群的意見,后來各參與方基本遵從這種不成文規定。
這就讓一直對這個職位勢在必得的孔謙動起了歪心思——門檻被卡死了,咱們活人不能被尿憋死了,想辦法卡BUG就是了。
彼時,郭崇韜絕對是后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中樞型大人物。孔謙自然而然地想到要走郭崇韜的門路。 考慮到直接要官顯得有辱斯文,孔謙精心準備好了一番說辭: 豆盧革身為首相,日理萬機,哪里還有額外的精力放到管理租庸上!再說,他的官邸太遠,好多文件都流轉不暢,已經嚴重影響到工作的正常運轉。是時候另外想想辦法了!
然而,一向精明練達的郭崇韜完全沒有get到孔謙想自己上位的潛臺詞,還在跟孔謙打馬虎眼。 不能接受自己一番做作成了無用功,孔謙也不裝了,直接拿出豆盧革挪用數十萬公款的證據來。
這一下,郭崇韜立馬不困了。找了個機會,向豆盧革悄悄展示了他當初借用公款的簽名。 豆盧革也立馬不困了,直接打報告,表示租庸使這個工作專業性太強,不在自己能力圈內,建議李存勖安排郭崇韜直接管理。
對這個建議,郭崇韜同意,但又沒完全同意。 說同意,是他認為這個重要的職位的確專業性強,豆盧革不適合繼續擔任了;說不同意,是他自己的能力圈也沒覆蓋住租庸使的職責。 這讓李存勖很為難,只好讓郭崇韜推薦一個人上來。
秉承著后唐用人首重出身的原則,郭崇韜表示: 孔謙雖然一直干著租庸使的活兒,但他的職位一直不過是支度務使,要是現在立即提拔去任要職,恐怕會被群眾議論。所以,我推薦張憲。 要不怎么說郭崇韜說一不二呢——建議立即得到李存勖的首肯,迅速把張憲推到了租庸使的位子上。
2.擠走張憲,扶上王正言
張憲為人方正,遠比豆盧革那樣的牽線木偶難對付。 所以,這個結果完全出乎孔謙的預料。要是他能料到的話,也就不會擠走豆盧革了——畢竟,豆盧革這個首相完全是個橡皮圖章,操盤不如郭崇韜、權術不如孔謙,能穩坐這個位置,僅僅因為他有一個好出身。往事不可追,來事尤可謀!
既然張憲不好搞,那就別選他當對手。
經過認真排查,孔謙決定丟掉張憲這個七英尺欄桿,轉而去挑戰興唐尹王正言這個一英尺欄桿。
你看,雖說人品差了些,但孔謙也是有優點的:遇到問題,不去抱怨而是積極想辦法。 要是他能把這份心思用到正道上,豈不妙哉?
接替的人選有了,問題就變成找誰才能把剛剛走馬上任的張憲換走! 按說,郭崇韜是最好的人選——畢竟人家的權力夠大,但問題在于張憲就是郭崇韜推薦上去的,顯然在張憲沒犯錯之前,郭崇韜是沒有道理在這么短的時間就安排他下課的。
如果小伙伴兒處在孔謙的位置上,你會怎么辦?另找一個能管事兒的人把張憲踢走唄! 答得好。那,誰是能管事兒的人呢?孔謙的答案是……豆盧革。
說實話,我是真的沒猜到!你剛剛在郭崇韜面前捅了豆盧革一刀,怎么就敢/就好意思/就能找上他幫你辦事兒呢?就算退一步,你臉皮厚,能夠克服心理障礙,找上了豆盧革,人家豆盧革【3】怎么就會不計前嫌地幫助你呢?
豆盧革其人
……及登廊廟,事多錯亂,至于官階擬議,前后倒置,屢為省郎蕭希甫駿正,革改之,無難色。
革自作相之后,不以進賢勸能為務,唯事修煉,求長生之術;嘗服丹砂,嘔血數日,垂死而愈。
這壓根就不是一個干才。 能當上首相,走的恰好就是跟孔謙截然相反的道路;而在當上首相后,豆盧革的全部人生意義就都放到追求長生這唯一的事兒上了——至于權勢?差不多就行了,要啥自行車啊!
所以,豆盧革才會在不知深淺的前提下,依然敢于行動;而被人指出錯漏百出后,也不以為意,改就是了嘛! 一句話,這就是個因為奇怪國策而登上高位,但自知自己能力有限,于是決定躺平摸魚的職場混子啊。
像孔謙這樣的權術老手,對付起豆盧革這樣混吃等死的家伙,甚至都用不著動腦筋拐彎抹角,直接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就行了!
孔謙是這樣建議豆盧革的:
- 搞錢不過是小事兒,隨便哪個有經驗的小吏都能搞掂的。
- 與之對應的,魏州興唐府可是國之重地,不容有失!然而,興唐尹(魏州首席長官)王正言能力有限,恐怕擔不起這副重擔。
- 與其讓他這樣問題多多的人獨當一面,還不如把他召回來——反正他操守還是有的,把把大方向應該沒問題,至于具體的操作,就讓下面的幕僚去處理,想來也不至于出什么大亂子。
以豆盧革的智商,自然對這個建議舉雙手雙腳贊成。立即去向郭崇韜建議。 論能力,張憲自然是比王正言高出一頭,所以郭崇韜也就犯不上駁豆盧革的面子。于是向李存勖打了報告。 沒多久,張憲和王正言的職位就對調了一下。
昏懦的王正言可比精明的張憲好糊弄多來!雖然還是沒當上租庸使,但權力的確又回到了孔謙的手里。
3.詆毀王正言,以退為進求為租庸使
明明手握重權,偏偏沒有與之相匹配的名望,這終究讓官迷孔謙無法接受。
思前想后,孔謙決定兩條腿走路:
- 首先,時不時向郭崇韜大吐苦水:王正言昏聵無能,在其位而不謀其政。這種尸位素餐的情況可不是帝國之福啊!
- 其次,走伶人、宦官的門路,讓他們給李存勖吹吹風,希望能把租庸使這個位置分配給自己。
還是那句話,我后唐自有國情在此!出身門第是左右一個人職場天花板的決定性因素。孔謙能力、業績再突出,也掩蓋不了微末的出身。 所以,就算兩條腿走路,依然夠不到租庸使的位置。 百折不撓如孔謙,也迷茫了、放棄了,直接遞交了辭職報告。
本來呢,孔謙還抱著最后一絲希望,想用這種以退為進的手段,倒逼李存勖滿足自己的官癮。 卻忘記了,彼時的李存勖已經深度沉迷于享樂,正指望著自己的小金庫能一直財源廣進。這個時候最得力的斂財工具人突然撂挑子,那還了得!盛怒之下,差點法辦了“沒有擔當”的孔謙。
對孔謙而言,在這個壞消息傳來的同時,總算還有一個好消息——之前走的門路發揮作用了,伶人景進替孔謙說了好話。 李存勖終究還是需要這么一個斂財專家,既然寵臣遞過來臺階,也就半推半就地原諒了孔謙。 如此,無論是想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還是維持不被物理處罰,孔謙都只有使出十二成的努力這一條路了!
不得不說,在這件事兒上,李存勖決對是個王者級別的PUA【4】好手!一個眼神就實現了“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佩服!
【4】 事實上,能在亂世里攪風攪雨的,多半都具備這個技能。 比如,一向以老好人示人的徐溫,在這一點上就不遑多讓!詳見:【資治通鑒教你:如何PUA下屬中的潛在競爭者】
下面,就讓小伙伴兒見識一下孔謙為了邀寵而搞出的那些極端操作吧。
二.孔謙的極端邀寵操作
1.不惜違詔
1)職場杠桿——良好的人際關系
有一種說法,在職場中,良好的人際關系是極為有效的杠桿。 有了業績,這個杠桿能把三分功勞強調成十分;出了問題,這個杠桿能把全責淡化到免責。
孔謙的問題就是沒有這個杠桿。那,還想取得足夠的關注度,就只能純靠增加自己的籌碼了。
所以,孔謙只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內,更加激進地做業績。 甚至,為此不惜違詔——你看,為了老板的喜好,我可是什么困難都能克服的!你還不對我多加寵幸?
2)上演雙簧:李存勖大赦天下;孔謙陽奉陰違
在后唐第一次南郊祭天大典上,為了籠絡人心,李存勖循例大赦天下,減免了不少稅賦。
但孔謙為了老板小金庫著想,那肯放過這么好的斂財機會,壓根沒有執行大赦令,繼續征稅。 這么一來,于私: 李存勖的小金庫蹭蹭見長;孔謙期盼的關注度隨之水漲船高。 于公,
自是每有詔令,人皆不信,百姓愁怨。
站在李存勖的角度,此舉得到的,是看得見摸到著的財務;但失去的,卻是無形有質的民心。 孰輕孰重,時間會給出最終答案的: 就在不久的將來,那個雙輸的結局正靜靜地等著李存勖和孔謙的到來!
2.與民爭利
1)背景
任何時代,人民都有缺錢的時候——要不資本怎么能是稀缺資源呢! 面對這個問題,任何有責任心的政府必然要幫著百姓想辦法。 孔謙給出的方案是向缺錢的百姓放貸【5】,并允許百姓用絲織品還貸。
2)孔謙卡BUG
事前發展到這里,并無任何問題。
但孔謙決定沒有困難,創造困難也要向李存勖展現出自己的能力與業績。 當百姓還貸時,孔謙利用手握絲織品定價權的便利,刻意壓低價格,人為創造出巨大的套利空間【6】,從而實現斂財的真實目的。
3)反對聲音
面對這么明顯的明火執仗,不可能所有人都假裝看不見。
翰林學士承旨、權知汴州盧質實名反對,他指出:
- 現實狀況:今天氣候反常,農業欠產。
- 合理擔憂:哪怕只是正常收稅,都擔心會有遭災嚴重的百姓因為無力交稅而被迫流亡!怎么能低價還貸呢?
- 反面典型:當初,后梁任命趙巖做租庸使,也向民間房貸以斂財,搞得天怒人怨。老板你不是想重蹈覆轍吧?
- 強烈建議:請陛下明令禁止吧!
盧質的報告多少讓李存勖有些犯難! 道理呢,確實是這么個道理。但真要是按照盧質這么個搞法,朕的小金庫怎么還能日進斗金? 在道理和私欲之間,李存勖只猶豫了一秒,就做出了決定:人總要有底線的,怎么能為了理想就犧牲私欲呢?果斷選擇了后者!
【5】 其實,政府向民間放貸的做法并不是孔謙首創的。
早在初唐,由于稅負較低,富民的同時,國家財政難免吃緊。為了解決政府的收入問題,就授予地方政府一定量的田地與資金,允許他們收取田租和貸款利息作為辦公經費,即所謂的公廨田和公廨錢。
孔謙的創新之處在于把這種公私兩便的事情極端化,完全演變成了他大肆斂財的小把戲。
【6】 總體而言,二十四史對財政是不太在意的——畢竟儒家講究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如果突然不惜筆墨,那就意味著這個事件對當時與后世的財政理念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比如鹽鐵論啊、兩稅法啊。 而孔謙在財政治理上,并無自己獨到的想法,自然也就對后世沒有明顯的影響了。
那,資治通鑒為什么要給孔謙安排這么多戲份呢? 我個人的觀點是:這是司馬光在夾帶私貨——用孔謙來影射自己的政敵王安石。 比如孔謙向百姓放貸一事,是不是會讓讀者從中看到王安石青苗法的影子——尤其是那句“屢檄州縣督之”,簡直直接寫上了王安石的名字!
4)上梁不正下梁歪!
此時的李存勖完全將注意力投放到享樂而非統一天下上了——已經沒辦法自律去做那些痛并快樂的事兒了。
啥,你問什么是痛并快樂的事兒? 比如為了確保帝國健康發展,有必要規范財政制度。所謂痛——短期影響到李存勖小金庫的收入; 但,快樂——長期看,真正使國富民強。如此,李存勖自己的小金庫比如也會水漲船高。
只是,彼時的李存勖已經等不及要先享受一番了! 你看,就是智障也能想明白,有這么個老板,孔官迷會怎么選擇自己的生存路線了。
5)對群臣建議一視同仁
李存勖并不是只對盧質的諫言投了反對票。事實上,他對所有類似的報告都是一視同仁的。
如果說盧質只是針對孔謙的具體行為發聲反對,那右諫議大夫薛昭文就是針對眼下紊亂的財政系統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他先指出帝國面臨的困境:
- 剛剛吞并的資源需要花費精力去消化;
- 天下可是在等著老板你去征服;
- 士卒已經征戰多年,一直都盼著能夠有所收獲。 據此,薛昭文的建議是:
- 從附庸國上繳的貢獻與南郊祭天剩余的財貨中分出一定額度,犒賞三軍。
- 好好用真金白銀安撫剛剛投降的后梁部隊,以免咱們那些沒安好心的強鄰過來挖墻角。
- 剛剛經歷戰亂,無數百姓成了盲流,應該寬傜薄賦來把他們吸引回來,好好種地。
- 百廢待興,花錢的地方數不勝數,不那么急迫的面子工程都應該立即下馬。
- 京畿之地,國之根本。應該另外找地方放牧戰馬,免得侵擾了京畿農田,動搖國本。
這一次,李存勖連猶豫都不帶猶豫了,直接選擇了無視。
三.孔謙如愿當上租庸使
看到李存勖近期的種種表現,精于辦公室政治的孔謙敏銳地察覺到自己的機會就要來了。]] 孔謙原本就沒少在景進那里下本錢,如今更是加大了力度。
拿人錢財,與人消災。 景進自然不停地在李存勖耳邊替孔謙說好話——跑這個門路果然比郭崇韜強!
想睡覺,就有人遞枕頭——恰在此時,王正言病了,嚴重到“恍惚不能治事”。 這么一來,租庸使的確有必要再換換人了。
既然大家都說孔謙能勝任,而且李存勖本人也確實離不開這么一個貼心的斂財工具人,那……就先讓孔謙試一下吧!
癸酉,以副使、衛尉卿孔謙為租庸使。
十天后,
癸未,賜謙號豐財贍國功臣。
算是官方認可了孔謙。
先是要依法治罪,后又法外開恩給了一個含“金”量十足的title。 這么一套胡羅卜加大棒的連招下來,孔謙感動的不要不要的,決定用更大的干勁與業績回報老板的知遇之恩。
1.為證明自己,孔謙變本加厲
為了能夠更有效率地斂財,孔謙打破常規流程,越過節度觀察使,直接插手地方財政。
面對這種嚴重擾亂正常經濟的運轉的行為,天平節度使李存霸、平盧節度使符習一起打報告,希望李存勖能夠糾正孔謙的錯誤做法。
鑒于孔謙的行為已經是明著違反帝國既有制度了,而且利益干系人也實名提出了反對意見。李存勖實在沒辦法繼續抱著自己的小金庫不放。
作為最終的仲裁人,面對洶洶民意,李存勖出面指出孔謙的做法不妥,并明詔:
支郡自非進奉,皆須本道騰奏,租庸征催亦須牒觀察使【7】。
這總算撥亂反正,要求孔謙遵守制度了吧? 當然……不是啦! 詔書,不過是為了應付底下官員抱怨的權宜之計;至于最終落實的,依舊是孔謙那一套。
【7】 支郡,指的是軍鎮下屬的諸州。 觀察使,唐制:節度使掌兵事,觀察使掌民事。 詔書中,李存勖明確了:
- 租庸使不得繞過觀察使直接插手軍鎮的財政;
- 即便正常的調撥,也要與觀察使協調辦理。
2.逃避制度化,李存勖按下了隕落加速鍵
想真正解決李存霸、符習提出的問題,有且只有一個辦法,即:依法治國。
后唐不是完全沒有財政制度——雖然算不上多完善,畢竟這套制度脫胎于同樣不完善的唐制,先天不足,就不要指望著后天逆襲了——但李存勖的問題是完全不打算制度化!
簡言之,痛并快樂的事兒實在太難,彼時的李存勖已經不想繼續臥薪嘗膽了。
費心勞力地搞制度建設?還是享樂比較適合我!
孔謙能最終上位,權術固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根本上,還是在于他敏銳地察覺到李存勖的真實需求。于是,孔謙開足馬力地開發供給。 完美的供需循環就此搭建完畢。
只是,李存勖和孔謙都預料不到:借此循環,李存勖加速隕落;附帶的,孔謙的好日子也沒剩下多少了!
敲黑板,劃重點了!一味任用能人去打補丁而非制度化,不是管理的捷徑而是陷阱!
參考資料:
- 司馬光【資治通鑒】
- 歐陽修【新五代史】
- 薛居正【舊五代史】
- 胡三省【通鑒音注】
- 資治通鑒教你:如何PUA下屬中的潛在競爭者(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6942308036253975047/?log_from=372014d44daf8_1712019573808)
- 財政眼中的帝國興衰(三)——隋唐(https://zhidao.baidu.com/daily/view?id=154772)
特別聲明:事實上,當我閱讀歷史的時候,其實質就是開啟了一個平行宇宙;而當你閱讀本文的時候,其實質也是進入了一個平行宇宙。在這個平行宇宙中,如果你發現了錯誤,請及時指出、不吝賜教,那將是你我持續進步的原動力;如果你受到啟發,不妨關注、點贊、轉發,去激發更多的人。
文中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特別感謝辛苦制作、上傳的網友!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