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正版長視頻的價值做到極致,對三年盈利、五年上市的目標來說已經足夠。”
這是2010年4月,愛奇藝剛剛創立時(當時還叫奇藝網),CEO龔宇對未來的判斷。
那兩年,中國的視頻網站各個意氣風發:樂視、優酷、土豆接連上市,B站和PPTV成功擁抱了大資本,而愛奇藝和騰訊視頻則承載著百度與騰訊的野心殺入到戰局當中。
在星辰大海面前,盈利,似乎算不上是一個值得擔憂的目標。
彼時的龔宇不會想到,之后的數年里,他會多次修正對于“視頻網站何時盈利”的預測,愛奇藝更是直到十三年后,才第一次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盈利。
這一路走來,面對實際經營和資本市場上的壓力,中國的長視頻平臺們,早已不把高速增長的口號掛在嘴邊,光是扭虧或者減虧,就已拼盡全力。
一位從長視頻平臺“畢業”的從業者告訴《圈內師老師》,平臺降本增效最嚴的時候,不光三天兩頭就有大裁員,連工位上用的餐巾紙都換成更薄的了。
然而,眼下的減虧或者實現盈利,似乎遠不足以宣告勝利。
犧牲發展增速換來的撥云見日,并沒有給長視頻網站帶來股價上的強勢反彈;與此同時,短視頻平臺正對廣告、用戶資源虎視眈眈,相對收縮的內容戰略絕不是長久之計。
短暫的喘息之后,長視頻網站們距離真正擺脫盈利焦慮到底還有多遠?
盈利的代價
2024年的春天,是中國視頻網站們期盼已久的春天。
2月28日,愛奇藝率先公布2023年的財務數據,歸母凈利潤19.25億。和2022年,經調整后盈利12.84億不同(歸母凈利潤為-1.36億),這一次愛奇藝的財務報表里,沒有剔除資產減值損失、股份支出等損失或成本,所有收益都實打實地裝進了股東們的兜里。
很快,國內唯一長期盈利的長視頻平臺、背靠湖南廣電芒果超媒發布了自己的業績快報:會員總數達到6653萬,創歷史新高,歸母凈利潤35.6億,全行業領先,盡管扣非凈利需要打個對折(17億元,同比增長了5.71%),但這個成績還是足以讓長視頻同行羨慕了。
不久之后,B站也交出了自己的答卷:2023年凈虧損48億元,同比收窄36%。同時B站還實現了全年正向經營現金流,其中第四季度經營現金凈流入6.4億。在財報發布會都的電話會上,董事長陳睿稱,B站有信心在2024年Q3實現調整后運營利潤轉正,并且開始盈利。
3月末發布的騰訊控股財報里,雖沒有披露騰訊視頻具體的營收數字,但去年6月,騰訊副總裁、騰訊視頻首席執行官孫忠懷就透露,在《三體》等爆款的帶動下,騰訊視頻已經連續四個季度實現盈利——不出意外,2023年整體的成績單不會太差。
“(視頻行業)最壞的時間已經過去了。”孫忠懷說。
表面上看起來,視頻平臺們不用在為漫無止境的虧損發愁了,但在走出“最壞時間”的背后,卻是大刀闊斧的裁員、壓縮內容開支,甚至是餐巾紙這樣的蚊子腿肉都要節省下來。
在愛奇藝業績狀況大幅好轉的2022年和2023年,公司營業成本分別為223億和231億,遠低于2019年時的303億。
成本壓縮,一方面來自裁撤業務和裁員:2019年,愛奇藝員工數接近8900人,而2023年財報顯示,到年末公司僅剩下4788名雇員,過去幾年累計裁員接近一半的員工。
節儉度日的不只有愛奇藝。B站2023年的經營開支總額僅為105億,同比減少了14%。其中,銷售及營銷開支銳減20%,主要是因為B站在推廣、獲客上花的錢變少了。除此之外,B站的一般行政開支、研發開支,同樣伴隨著行政人員、研發人員的減少以及不分游戲項目的終止而有所下降。
“我那兩年(2021-2022年),時不時就把簡歷拿出來更新一下。”某位在平臺大裁員中幸存下來的從業者和《圈內師老師》表示,他在的業務線曾是裁員重災區,經常出現“上周五和你對完需求的團隊,周一整組沒了”,一上午能收到十幾條同事告別的消息。“管我們的直屬領導也沒心思好好做業務了,就想著怎么做‘向上管理’來自保。我當時很怕被裁,因為我來得不久,N+1也拿不到幾個。”
“前兩年開始大裁員前,我們考勤抓得更嚴了,加班變得更多了。邊邊角角的成本都在壓縮,工位旁邊的垃圾桶都撤掉了,說是要減少保潔人數,連我們用的餐巾紙都換成更薄的了。”某前視頻網站從業者說。
更大的降本則來自于內容支出的壓縮。
2022年初,愛奇藝首席內容官王曉暉對外宣布了公司的“四個放棄”原則:放棄單純迎合向的內容,放棄懸浮向的內容,放棄明顯賠錢的內容,放棄沒有創新的內容。2022年和2023年,愛奇藝內容支出分別僅有165億和162億,為2017年后的最低值,2018年至2021年,這項開支則均超過了200億。
“內容開支壓得這么猛,我是沒想到的。”一位曾在視頻網站做內容業務的員工告訴《圈內師老師》,2020年時,她對頭部平臺保持內容投入還是比較樂觀的,因為龔宇在財報會上稱,“長遠來看,內容成本整體不會持續大幅下降”;孫忠懷也在當年表示,騰訊視頻未來三年要投入1000億做內容。
大佬們對于內容投入的篤定,讓她相信,燒錢競爭還會持續一段時間。可沒過多久,她所在業務線項目立項前要“嚴謹論證ROI(回報率)”,想推進新項目變難了。
當然,視頻網站賺到的錢并不都是省出來的。
2023年,愛奇藝收入同比增長了9.9%(約29億元),其中會員服務一項就貢獻了26億增長,203億的會員收入也是歷史最高值。會員收入增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去年初《狂飆》大熱,使得愛奇藝Q1的會員數達到了歷史最高的1.47億。
會員收入大漲的另一層推動力,則是漲價:2020年至2022年,愛奇藝會員曾三次提價,連續包月從19.8漲到了30,連續包年從178漲到238。2023年雖未漲價,但年初卻開始限制普通黃金VIP電視投屏的清晰度,變現推動一部分用戶購買價格更高的白金VIP(包年348)。不只是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和芒果TV等頭部平臺,過去幾年都曾對會員價格進行過上調,或者更改過投屏等會員權益。
因此,表面上看,視頻平臺們終于打贏了盈虧平衡的這場仗,但實際上也付出了不小的代價:內部的團隊戰戰兢兢、元氣大傷,外部的消費者們怨聲載道,抱怨平臺收費項目越來越多、越來越貴,就連會員也得看廣告。可即便付出了如此之多,平臺短期之內也依舊很難調轉降本的船頭。
畢竟,一個更棘手且現實的問題正擺在它們的眼前——資本市場的信心。
光勒褲腰帶夠嗎?
為什么平臺省錢省到連餐巾紙都要扣?因為資本市場的耐心早已不勝當年。
2018年愛奇藝剛上市的第一年,股價一路從18美元飚漲至46美元,但往后卻不復當年,剛開始降本增效的2022年,最低跌倒過1.6美元,跌幅最高超過95%。
三四年前,B站還是資本市場的寵兒,股價漲到過157美元,市值一度超過3000億人民幣,可現在股價也長期在10美元上下徘徊,市值較巔峰少了9成。
芒果超媒也從巔峰時的92塊,跌倒了如今的25塊上下。“市場做大后會如何賺錢如何盈利”的故事無法再打動資本,大家已經用腳投出了票。
即便是在業績普遍上揚的2023年,資本市場的反應依然不算熱烈。
《狂飆》熱播期間,愛奇藝的股價曾短暫回暖,從5美元漲到了7美元以上,但是熱度并沒能持續,之后其股價向下震蕩,到年底又跌回到4美元的區間。
B站在宣布了2024年將盈利后,依然有人在跑路:阿里巴巴近期披露,已經出售了其所持有的所有B站股份。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阿里為了入股B站可謂費盡心力,購入的2400萬股份均是從B站的老股東及二級市場那一點點“收集”來的。此一時彼一時,小甜甜還是變成了牛夫人。
市場的擔心不是沒道理的,因為降低投入的代價,是一定程度上犧牲了發展速度。諸多機構都預測,愛奇藝和B站未來幾年的營收增速將大幅放緩。而要知道,B站2020年股價一年大漲360%的時候,其營收增速高達77%,日活增幅一度超過40%,是資本眼里最有希望顛覆中國視頻行業的存在。
機構對于愛奇藝營收趨勢的預測
B站當然想更近一步,據《晚點LatePost》報道,2023年的內部會議上,B站董事長陳睿曾提出,未來要實現主站移動端日活躍用戶在現有基礎上翻一倍的目標。但現實卻是,隨著在獲客和游戲等業務上的投入減少,2023年的每個季度,B站日活增速都在下滑,Q4甚至出現了環比負增長。
針對日活波動帶來的焦慮,有長期跟蹤B站的數據分析機構的人士告訴《圈內師老師》,去年以來,B站在拉新上更有針對性了,一方面策劃、參與了大量互聯網熱點事件的發酵,另一方面在用戶增長上不再激進地廣撒網,而是更有針對性。但從長遠看,他對B站的用戶高增長還是持一個相對悲觀的態度,認為B站承受了不小的壓力。
“首先,很多出圈的熱點存在偶然性,沒有哪個賽道和品類的投流,被驗證了具有可持續性;其次,從過去一段時間里,B站日活數據的波動來看,被熱點吸引來的用戶并不一定能留下來;最后,我個人比較質疑的是,像前段時間小火的北師大教授公開課這類內容確實能引流、給B站賺口碑,但是這種內容商業屬性較弱,怎么推動變現是個問題。一旦課程做付費、商業化運作,又會引起用戶反感。”該分析人士認為。
除了犧牲了發展速度,降本增效本身也具備不穩定的風險。
降本增效不是不花錢,而是把錢花在刀刃上。龔宇2022年時曾表示,愛奇藝的策略,是要增加頭部的內容,不刻意去做腰部內容。
對此,某平臺運營業務的從業者向《圈內師老師》表示,平臺都是按付費會員在一部劇上消耗的時間來計算收入貢獻,因此有些10集體量的腰部內容,雖然口碑不差,也能在社交平臺上帶起一些話題,但因為集數太少、熱度周期太短,最后核算下來,可能不賺反賠。
從投資回報率的角度來說,重視頭部內容沒有問題,可難點在于,能否穩定輸出頭部內容?
盡管很多平臺都表示,自己有成熟的方法論了,可在現實里,一部作品的熱度會受很多偶然因素影響:比如騰訊視頻就不會想到,重金打造的《三體》會撞上愛奇藝的《狂飆》,結果2023年Q1的會員數不升反降。但塞翁失馬,張頌文火后,他早年拍攝的《獵冰》得以上線,反而在今年給騰訊貢獻了不少的流量。
一旦沒法穩定輸出高熱度的頭部內容,平臺就要承受會員持續流失的風險。
2021年Q3,得益于《你是我的榮耀》等劇的大熱,騰訊視頻付費會員數一度沖到了1.29億,但此后就陷入疲軟,連續多個季度出現會員人數下滑;無獨有偶,愛奇藝在《狂飆》大熱后,也遭遇了付費會員的三連降,到Q4時日均會員數僅剩下了1.003億,而2022年末時這一數字則有1.116億。
一位接近愛奇藝的從業者向《圈內師老師》表示,自打2019年會員突破1億大關開始,頭部平臺無非都是此消彼長,沒法和對方拉開差距,過去兩年間,因為《人世間》《蒼蘭訣》《狂飆》熱播,愛奇藝熱度更高,但今年騰訊手里的牌更多,《繁花》《與鳳行》《慶余年2》都會讓同行有壓力。“我覺得平臺有點傳統電影公司那種看天吃飯的感覺了,有沒有大增長就看有沒有意料之外的大爆款出現了。”
但不管誰能主宰一時,都必須面臨同一個問題:即便一部劇火到了《狂飆》這種程度——龔宇稱這是愛奇藝歷史上流量最大的劇集,愛奇藝單季度的付費會員峰值,也沒有超過1.5億,由此大概可以推測,短時間內,國內單個視頻網站內付費會員的天花板,大概也就只有這么高了。
即便降本可以暫時守住視頻網站的江山,可未來的增長又該去哪尋找呢?
新的可能
除了降本增效,去年視頻網站行業提的最多的詞,應該是“第二增長曲線”。
說大白話就是,找到新的業績增長點。
類似概念其實視頻網站提過很多年了,然而矛盾的是,發展新業務往往意味著額外的支出,視頻網站手頭寬裕的時候這很合理,但在降本增效的大趨勢下,大力發展未知的新業務就有些奢侈了。
例如愛奇藝自2017年起,就積攢了不少VR的技術和游戲資源,但根據《南方都市報》等媒體報道,2023年的降本熱中,愛奇藝旗下VR公司夢想綻放被爆業務已陷入停擺,裁員約70%。于是發展第二增長曲線就成了一道既要又要的難題:怎么又不花太多額外的錢,又多一些營收來源呢?
長視頻平臺的答案之一,是發力直播電商業務。B站在2023年6月成立一級部門交易生態中心,由COO李旎親自帶隊,芒果超媒則大力發展小芒電商業務(2023年GMV破100億)。但很顯然,現階段并沒有哪個平臺真正把直播電商做成了標簽,展現出能沖擊抖音、快手、淘寶、小紅書的影響力。
相較之下,《圈內師老師》認為,長視頻平臺這些年最具亮點的商業模式創新,體現在了IP的衍生上。
比如有閱文集團和騰訊動漫等資源做為支撐的騰訊視頻,過去幾年就多次表示,“希望動漫成為繼劇集以外的第二驅動力”,并且對《一人之下》《斗羅大陸》《全職高手》等熱門IP做了大量線下活動、聯名嘗試。而在不久前舉辦的第11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孫忠懷更是將年番動畫《斗羅大陸》與《三體》《慶余年》等國民級IP相提并論,稱其為騰訊視頻“最重要的IP資產之一”。
但要說2023年最出圈的IP衍生案例,應該算是愛奇藝的“熱劇售后”了。
2023年Q3,愛奇藝在熱播劇《蓮花樓》完結后,推出了主題演唱會活動,演唱會分為線上、線下兩種觀看模式,線上直播門票60元(會員30元),而線下則需花448元購買愛奇藝星鉆會員(或會員等級V7)才能獲得1次抽票機會——網上不乏有粉絲表示,為抽演唱會門票已經把會員充到2029年后了。
受此影響,Q3愛奇藝在會員費沒有直接漲價的情況下,月度平均單會員收入(ARM)上漲到15.54元,同比增長了12%,創歷史新高。此外,愛奇藝還聯動多個商家出品了大量《蓮花樓》的衍生品,愛奇藝負責IP衍生的高管在去年12月的一次活動上透露,《蓮花樓》所有IP衍生產品的銷售額超過了2500萬。
據《圈內師老師》了解,愛奇藝內部對于《蓮花樓》衍生成功的評價頗高,后續會在更多劇集上,嘗試這種模式,售后演唱會等形式或將成為常規動作。但是與此同時,內部也有聲音認為,《蓮花樓》的成功具有一定的運氣因素,短期內或許很難復制,而這類模式能否成為增長的支撐帶你還有待觀察。
除了IP衍生,2023年視頻平臺內容變現上的另一大趨勢是,越來越多平臺開始發力付費UGC了。
這一模式的代表正是B站。2022年,B站就開始向普通UP開放上線付費視頻的功能。但最初的成績并不盡如人意,最早一批吃螃蟹的UP主當中,“勾手老大爺鄧肯”上線了30元10集的付費視頻,結果卻遭遇了大量的惡評,五天之內掉粉3萬,后續視頻更新計劃也因故擱淺,付費用戶支付的金額也已退還。
但B站顯然并不打算放棄UP主這塊優質變現資產。2023年,在不斷對付費模式進行優化后,終于有了出圈的樣本,UP主“食貧道”制作的付費視頻《迷失東京》,上線僅7小時就吸引付費超100萬,預估的累計收益超200萬(UP主分成約70%)。之后幾個月,“食貧道”又陸續制作了大量優質付費內容。
從平臺的角度來說,鼓勵付費UGC是一舉多勞的事情,既可以增加變現渠道,又可以和優質創作者形成綁定、增加用戶黏性,而這一切,平臺方都不需要增加額外的內容成本。因此B站試水成功后,更多視頻平臺都躍躍欲試,《圈內師老師》了解到,騰訊視頻近期也在推動類似的模式。
不過有視頻內容從業者向《圈內師老師》表示,B站能試水成功,本質上是因為UP主個人標簽強、粉絲黏性高,反觀騰訊視頻們并不具備這樣的UGC基因,想要吸引優質創作者試水并不容易。
即便是在已經小有成績的B站上,很多個人UP對此模式也是保持觀望態度——畢竟“食貧道”一期付費視頻的成本多達40萬至60萬,且團隊成員有央視從業背景,而大多數UP主很難從這些角度上復刻其模式。
2023年視頻網站在面對焦慮的時候,已經摸索出了一些可能的新方向,但就目前來看,大多新業務只是錦上添花的作用,在營收中的占比普遍不高,和一年動輒二三百億的支出相比相差甚大,既沒法解長遠的渴,也沒能讓視頻網站重新收獲資本市場的信任。
拓展之路雖見苗頭,可依舊路漫漫其修遠兮。
搶奪年輕人
而不管未來去向何方,可以肯定的是,伴隨著短視頻平臺的洶涌進攻,長視頻平臺必須加快步調了。幾年之前,聊起短視頻對長視頻的沖擊,行業討論更多的,還是用戶時間會被分流,但從現狀來看,短視頻給長視頻們帶來的壓力,要遠比當初預想的要直接。
首當其沖的,就是分食廣告資源。四五年前,廣告主投資預算充足時,一般長短視頻都能覆蓋,但這兩年隨著廣告預算收縮,資源分配就有了明顯的傾斜:2022年,廣告行業全年收入同比下降了6.38%,BAT和愛奇藝等平臺的收入都受到了影響,可字節和快手系的廣告收入卻不降反增。
而過去的一年里,更多從業者感受到了這種資源上的傾斜。
《圈內師老師》從長視頻平臺方面了解到,現在就連很多頭部劇集,在開播初期都會面臨貼片廣告招商少的問題,而很多過去還能分到廣告蛋糕的中腰部劇集,有不少已經完全被廣告主們給拋棄了。哪怕是《鄉村愛情16》這樣的熱播劇集,因為年輕人的關注度比較低,也會遭遇無廣的“裸播”危機。
廣告主態度的變化,在財報上反映得更直接。
2022年與2023年,愛奇藝的在線廣告收入為53億與62億,而2019年時這個數字為80億。對于更加依賴廣告收入的芒果超媒來說,這種變化的沖擊是更大的——公司2022年和2023年的廣告收益分別下滑了27%和12%,因此雖然公司還處在盈利狀態,但扣非凈利潤較2021年時的20.6億已經有了大幅降低,這也是公司股價表現不夠理想的重要原因。
除了要和長視頻搶廣告主資源,短視頻平臺們如今還想分食用戶們的內容預算。
在之前的文章里,《圈內師老師》曾提到,2023年內容市場最大的變化趨勢是,付費短劇開始興起,再過不久其市場規模甚至能達到千億。另一個很少被人關注到的消息是,2023年11月,抖音同樣開始測試付費短視頻內容,初期僅對粉絲數超過10萬的原創內容賬號開放。
再加上短視頻平臺們早就已經開始嘗試的付費線上演唱會、付費觀看NBA等業務,可以肯定的是,未來短視頻平臺上,需要付費才能觀看的內容,勢必會變得越來越多。
到那時,不僅制作公司、明星藝人們的資源會被短視頻分食,重要的是,觀眾用來為內容付費的錢也是有限的,砸到短視頻上的錢多了,為長視頻花錢時,會不會有所猶豫呢?
或許再過不久,我們就會有答案了。
沒有捷徑的未來
關于盈利,中國的視頻網站有過很多幻想。
剛開始,大家希望模仿外國的模式。2010年愛奇藝剛成立時,中國視頻網站們參考的對象,是剛剛成立不久的Hulu,其2009年廣告收入高達1億美金,連龔宇都說,愛奇藝會“從根本上復制Hulu成功”。
但是誰又能想到,若干年后,1億美金這個體量的收入,在視頻網站里根本激不起什么水花,光靠廣告根本無法支撐起龐大的內容開支——連Hulu自己,也沒能在日后躋身美國流媒體第一梯隊。
而伴隨著Hulu模式被證偽,大家又搶著說要做中國的Netflix、中國的迪士尼+,不計成本燒錢做自制內容。沒想到,還沒等中國平臺成為Netflix,Netflix就先遭遇了增長上的問題和業績下滑。可見燒錢這條道路的盡頭,同樣不是中國平臺們心心念念的理想鄉。
外國的模式不奏效后,技術似乎又成了新的救世主。
自打去年ChatGPT大火之后,優愛騰B芒的官方表述里,AI就成了高頻詞。很多公司都強調,未來要更多地嘗試用AI來輔助進行內容的制作,進一步降低內容生產的成本、縮短IP孵化周期。而今年初SORA的問世,更是讓利用AI變革視頻行業成為了可能。
《圈內師老師》絲毫不懷疑AI對行業的正面影響,但多說一句,不知道有多少人還記得,多年前大數據概念最火的時候,視頻網站們也都扎堆炒作大數據創作的概念,提出類似于要用來預判觀眾口味、指導內容創作的說法。
乍一看,內容的工業化生產似乎指日可待。但結果我們都看到了,每一年最熱的劇集似乎都很難在過去的模式上找到一模一樣的范本,相反,很多依葫蘆畫瓢的故事,最后都沒能再現昨日榮光。
“為什么前兩年有的平臺的劇集內容表現要比同行好?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老板給內容制作團隊的空間還是挺大的,有些項目哪怕不賺錢,也愿意嘗試組做,確實是尊重創作了。相反有些平臺的大制作項目堆砌了很多明星資源,效果并不好,一看就是數據分析執導出來的。”某位接近一頭部長視頻平臺的從業者告訴《圈內師老師》。
事實上,騰訊視頻就長期受到數據分析的束縛。據《晚點LatePost》報道,早在《三體》立項的時候,騰訊內部就有過一番論戰,“理性”的一方的聲音認為,這類科幻作品太過冒險,不該上馬,即便要拍攝的話,也需要對原本的故事進行大改,按照大數據的指導加入更多節奏更輕快的元素。
但最終,“感性”的聲音站到了最后,不僅上馬了《三體》,還堅持保留了原作內核。從結果看,這是去年騰訊口碑、反響最好的作品之一。或許是受此影響,在2023年的一次分享會上表示,孫忠懷等高管強調,要去掉過去以數據推導的批量復制,關注作品的價值表達和戲劇規律。
騰訊視頻的轉向,或許能給曾經迷信數據,如今開始重視AI的內容大廠們提一個醒:技術固然重要,但寄希望于用冰冷的數字去預判市場變化,尤其是和喜好變化莫測的年輕人對話,就和寄希望于美國模式可以拿捏中國市場一樣,本身就有些過于理想化了。
只有理解了市場是不可捉摸的,放下姿態去了解用戶喜好,并根據用戶變化做調整,長視頻平臺才有機會把盈利變成常態——其實之前幾年,當資本還站在視頻網站這邊、消費市場比較活躍的時候,長視頻平臺有太多的機會去做這一類探索,但或許是行業發展得太快、用戶的增長太過兇猛,讓從業者誤以為,可以輕松拿捏住市場,以至于錯過了最佳的把內容做扎實,讓用戶對平臺產生依賴的機會。
如今,隨著資本市場的降溫,在沒法像當年那樣不計成本做內容的情況下,想要靠好內容致勝,難度要比曾經大得多了。但大也要繼續做下去,在通往理想彼岸的路上,既沒有模式可以復制,更沒有捷徑可以走——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種下一棵樹最好的時間,要么是十年前,要么就是現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