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朋友們,
我們馬上要進行一次偉大的計算,
它將幫助我們思考并解決那個終極問題
——人類在宇宙中是否孤獨?
現在,我們邀請你一起來見證這一時刻!
不過請放心,
這樣的計算雖然看似極其壯觀,
但卻沒有令人眼花繚亂的公式,
僅僅只需小學二年級的教育程度就能看得懂
——因為我們這個計算只用到了乘法。
掌握了這一公式,
你就可以去計算你喜歡的星系中有多少外星人,
但我們還是從我們最熟悉的星系銀河系開始吧!
當你在銀河系旅行時,也許會需要這張地圖:)
(圖源NASA)
要想算出銀河系中有多少個可以跟我們通信的碳基文明,也就是所謂的外星人,我們首先需要知道,哪些因素影響了外星文明的出現?簡單來看,其實就兩個因素:
因素一:銀河系里有多少顆宜居行星?
因素二:宜居行星上有多大概率出現智慧生命?
二者相乘,就知道在銀河系中有多少外星文明了,就是這樣簡單,這一步大家都跟上了嗎?好的,我們接著來看一下,怎么來分別計算這兩個因素的答案。
開普勒-186f,一顆潛在的宜居行星想象圖
(圖源NASA)
因素一:銀河系里有多少顆宜居行星?
在我們這片銀河系中,要想大致估算所有宜居行星的數量,也很簡單,只需要滿足三個條件:
第一,銀河系能夠生產新的恒星,假設這一速率是R(個/年);
第二,新生的恒星能擁有行星,假設這一可能性是f;
第三,這些行星中有n顆適宜生命生存的行星。
以上三項相乘,我們就知道銀河系一共有多少顆宜居行星啦,我們把這一個數量用N表示。就銀河系來看,它能孕育恒星所以R>0;恒星也能孕育行星,f>0;而最關鍵的,宜居行星的平均數量,n>0,為什么這么肯定呢?因為至少地球是銀河系的一個宜居行星嘛!所以,三個大于零的數字相乘,銀河系總共的宜居行星的個數N肯定是大于零的,那我們再來研究下因素二。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圖源NASA)
因素二:宜居行星上有多大概率出現智慧生命?
某顆宜居行星上出現智慧生命的概率,也可以拆分為幾個條件:
第一,這些行星適宜生命產生和繁衍,這一比率為f1;
第二,產生的生命可以發展成復雜智慧生命,這一比率為f2;
根據之前的經驗,是不是感覺這兩個條件相乘,就得到我們想要的答案了?其實還有兩個關鍵條件:
第三,智慧生命能夠形成星際文明,也就是能被我們探測到,這一比率為f3;
第四,每個文明持續的時間長度為L(畢竟我們希望發出信息后再收到信息),以上四項相乘,就是宜居行星上出現過的能被觀測的外星文明的概率。
揭曉答案時刻
德雷克公式
現在,我們就得到了德雷克公式,因素一是銀河系中宜居行星的數量,因素二是宜居行星上出現智慧物種的可能性,二者相乘后,就可以知道銀河系中出現過的智慧文明的數量了。
很好,現在我們理解了這一公式,那一起來開始真正的計算吧!
我們假定銀河系一直處于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也就是德雷克公式內,也就是德雷克公式中的參數不改變。銀河系每年生成10顆恒星(R=10),其中1/4的恒星擁有行星(f=1/4),而這些擁有行星系的恒星中平均有1顆處于宜居帶中(n=1)。
宜居帶示意圖:過近會導致溫度過高,過遠導致過冷
(圖源NASA)
而這些處于宜居帶中的行星(讓我們樂觀一點吧)一定會產生生命、并且這些生命一定會發展成智慧文明(f1=1、f2=1),并且其中有1/4的文明發展成了希望與其他文明溝通的星際文明(f3=1/4),且該文明能夠維持1萬年之久(L=10000),那么銀河系中至少也應該有6250個渴望與我們交流的文明存在。(這里的“年”為了方便我們感知其長度,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長度——即恒星年為標準)
當你在一顆陌生的星球醒來,映入眼簾的只有荒涼的巖石與日光……
(圖源NASA)
事實上,6250這個數目僅僅是假設文明存在1萬年內會見證的新生智慧外星文明誕生數,甚至不包括在此之前已經存在的文明以及其他星系的文明,因此實際上應當遠遠大于6250個文明!
宇宙中應當充斥著來自各個文明嘈雜的聲音。然而現在,銀河系一片死寂,人類用最先進的技術也得不到一點回音,所以,在這片沉默中,那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念頭從我們背后發問,大家都去哪兒了?
無數的星系正如無數雙眼睛(圖源ESA)
所以此刻,我們深刻地理解了《三體》中羅輯為何會患上嚴重的星空恐懼癥——在這無垠的星空中,應該有著無數的外星生命,而我們對此一無所知。
所以大家,都去哪兒了?
這就是著名的“費米悖論”。存在悖論,自然也不缺少解答,我們將為大家介紹其中有趣的回答,下次再見!
費米悖論
“費米悖論”由二十世紀偉大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恩利克·費米在1950年提出。
這一天,費米在午餐時與同事愛德華·泰勒、埃米爾·科諾平斯基、赫伯特·約克討論起飛碟及外星人問題。四人先是討論了飛碟這些報道的可能性,緊接著又討論到了地球以外的世界,隨后費米問到:“他們在哪兒呢?”隨后興致盎然的四人進行了簡單的計算(這是費米最為擅長的小技巧、對龐大的數目進行估算,后世稱之為費米問題),并得出了結論:我們早該看到這些外星人很多次了!
實際上,除了費米以外,前蘇聯的著名宇航學家、航天推進專家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1933)、英國工程師戴維·維尤因(1975)與英國天文學家邁克爾·哈特(1975)均分別獨立提出過這個悖論,并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美編:趙茹昕
校對:劉淇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