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藥學名 Lindera aggregate,為樟科山胡椒屬植物,跟冬季葉片只枯不掉的“不死柴”山胡椒是近親()。
而烏藥是一個常綠灌木。雖說如此,但每年它其實也要換掉不少葉子,每年春季就是它的集中換葉期。清明前后烏藥新葉萌發(fā),老葉汰換。新葉披絨毛,摸起來就像小土狗腦門的毛一樣柔軟順滑。這質感,這光澤,叫人怎么忍得住不去摸一摸?
新葉與花同放,花開在老枝葉腋,同大部分樟科植物一樣,花朵黃色或黃綠色,略帶香氣;多數(shù)細小花朵聚成一團,較難觀察細節(jié)。如湊近細看之,可以發(fā)現(xiàn)烏藥花朵有雌雄二種,雄花較大,花朵從外至內分為三層,分別為6枚花被、6枚雄蕊和一圈蜜腺。雌花數(shù)量較少,中央一個二叉的白色柱頭相對顯眼。
不過,也只有這段時間的烏藥還算有點識別度,等到新葉半熟、花朵凋謝,它就泯然眾人,很難被人注意到了。在我的印象里,烏藥在浙大玉泉校區(qū)的后山挺常見,杭州植物園百草園里也有。也是天目山、清涼峰等地常見的林下灌木。
↑夏季“泯然眾人”的烏藥
成熟后的烏藥葉片,上表面褪去了“胎毛”,其樟科標志性的三出葉脈得以清晰展現(xiàn)。如與香樟做對比,烏藥葉片的分叉點位于葉脈基基部,而香樟的分叉點會離開基部一點,因此香樟的葉脈形態(tài)也被稱為離基三出脈。烏藥葉背面的絨毛則會保留地久一點。
↑烏藥的三出脈
↑香樟的離基三出脈,葉脈分叉處還有兩個腺體
至于它為什么被叫做“烏藥”,還是出于以藥用部位取名的中藥植物命名法。烏藥有可供藥用的番薯狀根,鮮時外皮棕黑,故名。
↑烏藥根,圖自《本草圖匯》
作者:蔣某人
圖片:蔣某人(除注明外)
本作品采用 (CC BY-NC-ND 4.0) 許可協(xié)議進行許可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deed.zh
轉載請務必保留以上聲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