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0到1”和“從1到100”之間的連接亟待打通
激發人才內驅力,何愁沒有創新?
——院士專家熱議基礎研究
“今年,我們將啟動實施一批新的人才項目改革舉措,包括構建對優秀人才的長周期穩定資助機制等?!眹易匀豢茖W基金委員會主任竇賢康在近日召開的基礎研究科學家座談會上,給科研人員吃了一顆“定心丸”。他表示,科學基金改革將繼續鼓勵自由探索,保持自主選題類項目資助規模占比總體穩定,保障科研人員能夠自主命題開展前沿探索。
2023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基礎研究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學習并發表重要講話。在重要講話發表一周年之際,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邀請來自13所高校、7家科研院所的25位科學家探討加強基礎研究的思路、舉措。
與會專家既談到了成績,也不回避問題。在基礎研究“做什么”的問題上,一些科學家仍感到前瞻布局和戰略導向不足。在“怎么做”的層面,與會科技工作者在創新鏈條欠緊密、創新力量欠協同、項目及人才機制欠靈活等方面體會突出。專家們提出,要進一步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強化對基礎研究戰略領軍人才的自主培養,構建符合基礎研究規律的考核評價機制。
“從0到1”和“從1到100”之間的連接亟待打通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醫學科學院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清華大學教授顏寧看來,基礎研究應該“頂天立地”。
何為“頂天”?就是在科學史留下濃墨重彩篇章、在世界范圍內有重大影響的原創發現。她認為:“這類研究必須堅定不移地鼓勵自由探索,探討未知、拓寬領域,做到‘頂天’?!?/p>
所謂“立地”,顏寧認為是目標導向類的基礎研究,這類研究要堅持“四個面向”,從需求端作為問題的出發點。
與顏寧的看法相似,加大基礎研究的產業需求牽引是多位與會專家認可的路徑。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原校長林忠欽認為,要前瞻部署和重點支持能夠對產業發展產生革命性、顛覆性推動作用的基礎研究,在關乎國家命脈的戰略性重點發展方向不斷積累,構建長板優勢;提升應用性基礎研究對于產業創新發展的貢獻率,提高基礎研究成果轉化效率。
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嘉庚創新實驗室主任鄭南峰則提出,要凝練出真問題,就需要去引導和發掘產業后端需求,讓產業成為出題人和閱卷人。
談及基礎研究的戰略導向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認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先決條件是構建自主科技創新體系,需要形成從基礎研究到應用基礎研究、技術研發、產業化全鏈條布局和順暢發展。然而據他觀察,當前我國的自主科技創新體系在上、中、下游都還存在一些不足。
他認為應該提升基礎研究對長遠戰略目標的支撐能力,并建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加強與關鍵領域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協同,通過設立聯合基金的方式,以重大科技任務牽引基礎研究面向長遠戰略目標發展,打通“從0到1”和“從1到100”之間的連接。
高水平人才需要“活機制”“新生態”
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與會專家認為這需要“活機制”“新生態”,充分激發科研人員的內驅力。
顏寧說:“專心科研本身就是一種幸運,成為世界上首個發現者或創造者,簡直是人生最大的饋贈。若能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內驅力,使其才智發揮到極致,何愁沒有創新?”
她認為,要激發內驅力,就要盡可能地創造“科研無憂”環境。她提出,要給大家充分的自由,不被事務性的工作打擾;賦予科研人員科研管理自主權,建立科研經費包干制,給予更大的自由度和決策權,讓大家合理規劃分配科研經費,自主決定科研項目的方向和目標,自主安排相應研究資源和人力;資助機構應長周期、滾動式支持,依托單位應提供專業化的服務。
在選人用人方面,她認為要避免一刀切,防止人才帽子異化。
“國家設立各種人才項目,是為了支持科技人員更好開展科研。我們在深圳強調這些人才項目只是錦上添花,并不影響機構本身提供的科研和待遇支持,盡量避免科研過度功利化?!鳖亴幷f:“我們的人才招聘,堅持不唯論文,對每一位應聘者都組織國際小同行專家組進行評估,考察應聘者的工作影響力和發展潛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榮則建議明確戰略科學家培育目標,優化領軍人才發現機制和項目團隊遴選機制,對領軍人才實行人才梯隊配套、科研條件配套、管理機制配套等特殊政策,有意識、有系統地培育戰略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會上,非共識性項目的推進機制和“非主流”人才的培育問題受到多位科學家的重視。
鄭南峰坦言,當前青年科研人員往往傾向于選擇傳統的、固定的成長路徑,不愿意去冒險開拓研究新方向,導致研究同質化和內卷嚴重,而一些“非主流”人才又可能難以獲得基金的關注和支持。他建議加大對勇于開拓研究新方向的年輕人的資助力度,這或許能夠吸引敢于創新的青年人才真正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的主力軍。
張榮建議,重視對非共識項目的價值判斷與培育支持,非共識是許多顛覆性創新的前期特征,應探索建立針對此類項目的非常規評審和管理機制。
急需完善人才自主培養體系
在這場座談會上,基礎研究的人才培養問題也是與會者討論的焦點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喬杰提出,我國急需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自主培養體系。
喬杰認為,要加強具有國際視野的基礎學科戰略、領軍人才自主培養及保障體系建設。需分層培養對領域具有超高洞察力和判斷力的“戰略家”,以及對研究開展和技術運用具有高靈活性的“領軍人才”。建議早識別、早培育、早引才,建立“多層次選拔、長期強支持、多維分類評價”的全流程人才培養體系。
談及加強基礎研究的人才儲備,潘建偉坦言:“我國的復合型人才還是比較缺乏。”他建議鼓勵支持國家實驗室、高等院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合作,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優勢和特色聯合培養人才,形成體量充足、學科齊全、素質綜合的復合型人才儲備。
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校長張希通過分析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年齡結構,提出應該加強對優秀青年人才的支持,特別是支持他們開展跨學科研究,“這是孕育重大原創成果的有效路徑”。
針對大家關心的人才培養問題,竇賢康指出,科學基金作為國家培養基礎研究人才的重要平臺,將加大對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積極支持中青年科學家承擔重大類型項目,通過重大任務帶動,助力青年人才快速成長。同時將構建高層次人才長周期支持機制,加強科技帥才和優秀科研團隊的選育培養。還要完善體系化“人才資助鏈”,構建規模宏大的基礎研究人才隊伍。
他表示,今年,自然科學基金委還將在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中單設賽道,專門資助最高年齡不超過55周歲、平均年齡不超過50周歲的年輕科研團隊,給予其更多挑大梁、擔重任的機會,推動其早日脫穎而出;試點推進臨床醫師科研評價體系改革,鼓勵青年臨床醫師立足臨床實踐,開展創新性科學研究和技術探索,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臨床科學研究領軍人才等。
—版權聲明—
來源:德先生,
僅用于學術分享,版權屬于原作者。
若有侵權,請聯系微信號:Eternalhui刪除或修改!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