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漢武帝元朔年間,御史大夫公孫弘上奏,推薦汲黯為右內史。
右內史就是后來的京兆尹。
天子腳下,皇帝的親戚眾多,高官大賈云集,牛逼哄哄的人物多了去了,作奸犯科的事也時時發生。
誰到這兒,都是頭大如斗。
公孫弘其實是給汲黯挖坑。
汲黯在景帝時就是部級干部,公孫弘那時還在鄉下放豬。
現在汲黯還是部長,公孫弘也是部長。
汲黯非常討厭公孫弘,對武帝說:“公孫弘是高級官員,工資那么高,睡覺時蓋布被子,這明顯的沽名釣譽!”
武帝問公孫弘:你怎么解釋?
公孫弘坦然道:“他說的沒錯!”
接著話鋒一轉,說:管仲相齊,超級奢侈,國家富強;晏子相齊,艱苦樸素,國家富強。每個人方法不同嘛!了解我的人說我是忠誠,不了解我的人說我是奸詐罷了。
漢武帝對公孫弘更好,對汲黯更冷淡。
但汲黯本事大,治理右內史,秩序井然,公孫弘、張湯這一派拿他也沒辦法。
02
漢武帝時,出了個大俠郭解。
郭解年青時,殺人越貨,造假鈔,盜古墓,什么壞事都做過,運氣好,總是逢兇化吉,保了一條命。
年紀漸長,改變作風,成為俠客,幫助別人,不圖回報;做事講理,不欺外人。
外甥和人斗,硬要灌別人酒,被反殺;姐姐不讓下葬:“我兒子被人殺了,弟弟那么大的派頭,不報仇?”
郭解找到那人了解清楚,表示:“是我外甥無禮。”
放人,自己把外甥埋葬。
各地的豪杰都佩服他,門庭若市。
很多古惑仔都推崇郭解為老大,以替他做事為榮。
元狩二年(前127),武帝下令,各地豪門大戶遷到長安茂陵(武帝的陵墓),以建成繁榮的地區。
大將軍衛青出面替郭解講情:“這個郭解家里窮,不需要搬遷。”
武帝心里雪亮:“郭解會讓你替他說情,這個人不會窮。”下令郭解必須搬遷。
負責搬遷的楊主任,沒多久讓郭解的人砍了腦袋。
郭解遷往關中,收到賀錢一千多萬;到了關中,長安大佬們爭著和他相交;沒多久郭解手上又犯了命案,被殺者的家人上告,又被殺在路上。
武帝震怒了,下令抓捕郭解。
有人為藏匿郭解自殺,有人在茶館講郭解的壞話被殺,還被割掉舌頭!
逮捕了郭解,還有人替他說話:“老郭是真的不懂誰殺了那些人。”
公孫弘發話:“郭解一介小民,弄權欺世,因小事殺人,自己不知道比知道更可怕!應判大逆不道。”
于是把郭解滅了族。
儒家公孫弘堅決把凌駕于法外的私人法庭“俠客”給辦了。
03
公孫弘的人生,不僅僅是逆襲,而要用奇跡來形容。
六十歲前,作過小吏,小錯被開除公職;養過豬,只為填飽肚子,吃盡生活苦頭。
年紀老了,努力讀書,讀通儒經,名氣才漸漸響亮,地方多次推薦到中央任職。
但一直不受幾任皇帝待見,直到60多歲,別人退休了,他才冒尖,一篇答辯文章合了漢武帝的意思,進入武帝的秘書班子(任博士,待詔金馬門)。
從此一發不可收拾,青云直上。
當時為止,大漢有過18位宰相,都是爵爺將軍或皇親國戚,比如漢初陳平、周勃,是劉邦打天下的功臣;漢武帝前期的宰相竇嬰,是武帝的舅公;田蚡,是武帝的舅舅。
前124年,75歲公孫弘正式當宰相,長安官場地震,這么一個鄉下老書生,能當宰相?
這一年漢武帝32歲,擺脫了外戚對朝政的干預,政由已出,他拜公孫弘為相,也等于給外面一個信號:這個帝國我說了算。
并且給公孫弘一個爵位:平津侯,開創先拜相后封侯的先例。
運氣來了,山也擋不住。
公孫弘上位。
04
再有一個,公孫弘不和武帝硬扛,總能在很恰當的時候,承認自己認知不足。
比如,那年,武帝北征匈奴,南攻百越;衛青拿下河套,建朔方郡,作為攻打匈奴的橋頭堡。
同時還有兩個大工程,東北修蒼海郡,西南修通夷道,國家財政也漸漸吃不消。
公孫弘反對建立朔方郡,武帝把意見交給臣子們討論。
大臣朱買臣連問公孫弘十個為什么,老公孫一個也回答不了,于是說:“我是個鄉下人,不明白修筑朔方郡的重大意義。但我建議罷修蒼海郡、西南夷通道,全力干好朔方郡。”
這個意見武帝同意,集中力量對付匈奴,是當務之急。
公孫弘的建議很切實際,而又善于變通,武帝明顯很喜歡。
打匈奴花錢,有個叫卜式的河南大財主,愿意捐出一半的家財贊助國家。
武帝很高興:“你要當官,還是要辦什么事?”
卜式說:“皇上您號召,打匈奴,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嘛!我什么都不要。”
公孫弘說:這個不近人情,只怕有假。
武帝心中贊許,老公孫是個接地氣的人。
汲黯罵公孫弘沽名釣譽,而公孫弘當面承認;那時公孫弘的職位是御史大夫,九卿之一。
真小人比偽君子更合武帝的脾胃。
沒多久公孫弘就當上了大漢帝國第一任平民出生的宰相。
05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儒家君君臣臣這一套,深得漢武帝之心。
提出這一理論的是大儒董仲舒。
武帝對董大師很尊敬。
公孫弘比不上,多少就有點羨慕嫉妒恨。
偏偏董老又看不起公孫弘:這家伙就是個馬屁精嘛!有什么真本事?
公孫弘恨吶,提議武帝,讓董仲舒去當皇帝哥哥膠西王劉端的國相。
膠西王,有名的豪橫,公孫弘這一招和推舉汲黯是一個套路,都叫借刀殺人。
不過,董仲舒作風正派,廉潔奉公,連劉端也佩服,安全過關。
公孫弘又留下一筆黑歷史。
06
大臣主父偃給漢武帝出過一個大陽謀叫“推恩令”。
后來主父偃太嘚瑟,老劉家諸侯王的錢也敢收,在調查齊王劉次昌違法案件時,齊王頂不住,自殺。
畢竟是親戚讓手下整死了,漢武帝很不高興,把主父偃下獄。
調查結果,受賄是事實,逼死齊王,沒有。
武帝想到主父偃的功勞,想放一馬。
這時,公孫弘跳出來補刀:“齊王死于非命,追究起來,主要責任人還是主父偃。不殺了他,怎么和天下人解釋?”
主父偃被滅族。
公孫弘建了三個館來接待賢人,工資大把花在這些門客身上,自己吃得住得艱苦樸素。
看上去很寬容。
實際上報復別人的心這么強,非常忌刻。
06
這樣的人,大家也不大尊敬他。
當了大官,有個發小跑首都來看他,公孫弘粗茶淡飯地招待。
發小非常惱火,出來到處講公孫的壞話:“這幾口飯我自己也有!公孫在外人面前吃的簡樸,里頭擺五個大鍋大吃大喝。裝什么裝嘛!”
公孫弘氣得半死,對大家說:“寧可碰上惡意的客人,也不要碰上家鄉的發小。”
也是公孫自己太裝逼了。
當時的淮南王劉安(武帝的叔叔)想造反,忌憚的是岸崖高峻的汲黯,對傳聲筒公孫弘很看不起:“他就是樹上的枯葉,踢一腳就掉地上嘍!”
連漢武帝也對他很隨便,經常不戴帽子就接見這個老頭兒。
不過公孫弘還是受到武帝的善待,當了六年宰相,81歲去世。
07
他之后的一堆宰相,只有石慶老實,和他一樣善終。
其他的宰相,統統砍頭。
對于汲黯、主父偃來說,公孫弘固然是一個兩面三刀、卑鄙無恥的小人。
但對于天子來說,他卻是一個忠厚老實、體恤上意的賢臣。
對于不涉朝堂的普天蕓蕓眾生而言,他更是一個樂善好施、家無余財的清官。
就這么回事。
特別是在職場之上,人臣的好壞,多看點工作成效,少說點誅心之論,挺好。
年輕人往往忍不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