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一視財經 歸墟
編輯 | 西貝
被譽為“AI醫療第一股”的鷹瞳科技,想象力與現實的差距有多大?
最近鷹瞳科技正式公布了2023年度財務報告,據財報顯示,其2023年實現營收2.039億元,同比增長79.5%;實現毛利潤1.25億元,同比增長124.04%,歸母凈利潤,為-1.33億元,2022年則為-1.8億元。雖然有明顯的向好收窄趨勢,但依然處于虧損狀況。
醫療行業向來屬于高毛利行業,營收飆升不足為奇,增收不增利一直被業界詬病,盈利路徑是擺在鷹瞳科技面前的最大難題。
高毛利背后
兩會期間“中國制造2025”列出十大領域,對標美德日,其中包括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鷹瞳科技都在兩條賽道上,AI醫療絕對是長坡厚雪賽道。
但卻讓投資者遲遲看不見光。
據財報顯示,2023年營收同比增長79.46%,而疫情期間的2021年營收增速達到141.61%,這么一比較如今的增速確實略微尷尬。
鷹瞳科技所處的AI醫療和大部分醫療行業一樣,同在高毛利行業,并且鷹瞳科技自身也做到了高毛利,但財報顯示,2023年鷹瞳科技61.35%的毛利率水平,居然與口罩時期的2021年的60.98%水準持平。
不僅如此,其凈利潤卻常年虧損。財報顯示,2019年到2023年,鷹瞳科技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0.87億元、-0.8億元、-1.43億元、-1.8億元和-1.33億元,五年累計虧損6.23億元。其中,2023年,其凈利率表現為-71.41%,雖然較2022年的-160.78%有所好轉,鷹瞳科技稱,年內虧損大幅收窄主要由于收入大幅增加、營運效率持續改善、以及成本控制加強導致毛利率提升。但卻無法掩蓋鷹瞳科技營收和凈利潤增速不平衡的現實。而導致這一情況的關鍵是公司高企的費用支出。
財報顯示,2023年鷹瞳科技的銷售及分銷開支為1.006億元,行政開支為9898萬元,逐年上漲。研發開支,2023年為1.116億元,較2022年的1.256億元略有下滑。
如此,鷹瞳科技的三費總額便達到了3.11億元,遠超同期2.04億元的營收,入不敷出。作為高科技醫療企業,研發高投入換來的是高技術壁壘,這筆開銷無可厚非。
但居高不下的薪酬支出、銷售費用和行政開支何解?
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鷹瞳科技有339名全職僱員,產生的總薪酬成本為人民幣2.14億元。員工薪酬已高出其總營收。1.1億的研發費用里員工薪酬就占了8021萬。同時鷹瞳科技也將行政費用大幅增長歸因于“主要由于采納新僱員股權激勵計劃及其項下的股份支付所致”。而鷹瞳對員工的“大方”一貫如此。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其總薪酬成本(包括股份支付)為人民幣2.16億元,同期鷹瞳科技的營收僅為1.137億,依舊支出超過營收。至于銷售費用,在市場沒有廣泛接受AI醫療,以及其商業并未規模化落地,鷹瞳科技通過不斷加碼營銷活動來試圖拉動營收。
雖然財報顯示,截止到2023年末,鷹瞳科技的資產負債率僅為7.55%。其中,負債合計1.271億元,總資產卻達到了16.85億元,包括“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8.915億元、“其他金融資產”為1.638億元等等。資產負債率很低,資金儲備比較充沛。
坐吃山空終究不是長久之計,但不管其發力AI醫療賽道想象力有多大,如何讓業績快速“支棱”起來,扭虧為盈,無疑是鷹瞳科技當下最緊迫事,否則地主家最后也會沒余糧。
業內人士分析,鷹瞳科技主打的眼科眼底病AI識別或AI影像輔助診斷,最好的商業化路徑或許是進醫保。雖然納入醫保就意味要放棄一部分利潤,經過相關部門的價格“砍價”,但長遠發展,其整體也依然是有盈利規模的想象空間。
除此以外,鷹瞳科技至關重要的大客戶數量卻處于逐年遞減的狀態。據招股書顯示,2019年及2020年,公司前五大客戶的銷售總額分別為2560萬元及4080萬元,分別占公司各期間總收入的84.1%及85.5%。同期,第一大客戶的銷售額為1320萬元及2080萬元,分別占公司同期總收入的43.5%及43.5%。彼時,鷹瞳科技稱,若公司前五大客戶的業務、經營及財務狀況的任何重大不利變化均可能對公司造成重大不利影響。
到了2021年,公司營收占比10%以上的客戶只剩3個,貢獻收入分別為2780萬元、1800萬元、1423萬元,合計在公司總營收的占比為52.1%。2022年,貢獻鷹瞳科技營收占比10%以上的客戶再度減少至2個,貢獻收入分別為2031萬元和3655萬元,合計占總營收的50%。大客戶萎縮的情況到了2023年再度惡化,報告期內占公司收入10%以上的客戶只剩1個,貢獻了3070萬收入,在總營收的占比縮小至15%。
雖然鷹瞳科技成功規避了“大客戶依賴癥”,但大客戶們的貢獻值下滑,也有力證明其在大客戶維護以及開發拓展上,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第二增長曲線——近視防控?
中信里昂最新研報指出,隨著市場對人工智能相關主題的興趣日益濃厚,該行繼續看好鷹瞳科技在中國AI視網膜成像市場中的領導地位。
當前的鷹瞳科技業務,據天眼查顯示主要有三大營收板塊:鷹瞳醫療、鷹瞳健康和鷹瞳眼健康,分別在2023年實現營收約8460萬元、4440萬元和7500萬元,同比增長率分別為200%、6.1%和71.9%。
很明顯,以AI視網膜疾病檢測等業務是其第一增長曲線,市場想象力,取決于醫療器械集采、醫保進度和銷售渠道能力等;而以近視防控、視覺訓練相關的眼健康產品業務則為其業務第二曲線,更偏向于C端消費市場(近視人群),市場潛力是沒問題的。
根據國家衛健委2023年9月數據公布,我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2.7%,其中,小學生為35.6%,初中生為71.1%,高中生為80.5%市場空間巨大。但賽道好,企業不一定能覆蓋市場需求。
近視賽道的價值在于解決近視本身,所以,近視眼鏡、激光手術等一系列能夠直接解決視力問題的產品,是市場剛需;但鷹瞳科技瞄準的檢測和預防近視,以及視覺訓練等前端市場,價值亦然,但屬于改善型服務,且對應的替代方案市場似乎也不缺,比如,眼保健操等。
此類業務確實有市場想象力,如何轉變成剛需場景,又是擺在面前鷹瞳科技面前的挑戰。
如何實現自我造血?
業內人士表示,在落地場景上,要意識到鄉村醫療衛生機構和社區醫院等基層醫療資源的匱乏為AI醫療技術的引入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為了加速下沉市場的滲透,鷹瞳科技可以考慮進一步降低AI醫療單次檢測的費用,通過價格優勢吸引更多的基層醫療機構和患者使用其技術,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的同時提升市場份額。
銷售策略上,其可以考慮采用更加靈活的租借方式,以應對醫療機構對醫療AI技術投入成本與實用價值不成正比的擔憂。同時,還可以通過收集和分析用戶的使用數據,進一步優化其技術和服務,提升用戶滿意度和粘性。只有當用戶習慣了使用AI醫療技術,醫院才會愿意引進相關設備和服務。
總之,在市場和政策利好下,AI醫療商業化前景無限,挑戰隨時都在,這即是領航者的宿命,更是一種機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