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3300字,預計閱讀需要12分鐘。
近期,一季度GDP數據公布,多項數據超預期增長,反映了中國經濟基本面的良好態勢。然而,文旅業界的實際感受卻和各項經濟數據不一致,多地景區、度假區向知酷文旅表示,客流量普遍下滑20%左右(請看上一篇)。
先看一季度GDP數據。按不變價格計算,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3%,快于去年全年的5.2%。其中,一季度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0%,一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4.7%,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分別增長7.3%、6.0%。一季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39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2%。
知酷文旅上一篇文章發表于GDP數據發布之前,并判斷了“中國經濟的發展動力并沒有減弱”。應該說,一季度的各項增長,印證了知酷文旅的判斷。
在去年年底,知酷文旅也指出,“2024年,文旅產業面臨的主要壓力是,文旅消費增長動力不足。”(往期回顧:展望2024,文旅產業的壓力、機遇與挑戰)
為什么GDP數據良好,經濟增長動力不弱,文旅人卻感受旅游消費疲軟呢?本期,知酷文旅將剖析這一現象,并與大家就文旅產業和中國經濟的內在問題進行探討。
第一,中國GDP數據造假了嗎?
民間對統計數據注水的質疑由來已久,習慣性調侃“統計局很努力”。實際上,全國的GDP數據是個非常重要的數據,該數據造假的后果非常嚴重,將對全國各地區、各部門的經濟工作產生嚴重混亂。中國在建國初期,行政能力尚不成熟的階段,在這方面吃過大虧。對GDP數據造假是“飲鴆止渴”的行為,中國官方沒必要這么做。
同時,GDP數據和其他經濟數據是相互交織印證的,如銀行M2數據、發電量、貨運量、客運量、海關進出口量、規上企業利潤總額等,要“數據造假”就要造假全套,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不可能有這么涉眾甚多且“天衣無縫”,持續不被拆穿的造假行為。
第二,為什么知酷文旅認可GDP統計數據,卻不認可全國旅游人次、旅游收入統計數據?(往期回顧:為什么春節旅游人次比2023年國慶假期少了3.52億?)
這是由于旅游統計的特殊性。實際上,官方的全國旅游人次、旅游收入統計也沒有造假。只是旅游是一種非標準化行為,跟團游、自駕游、周邊游、城市漫步、無門票開放街區和網紅地打卡、走親訪友和差旅中順帶旅游......不同的旅游行為差異極大,一次出行往往涉及多天、多地、多種目的,在不同地區被多次重復性統計。這樣復雜的非標準化行為,很難有一套完全客觀標準、成本可控的統計手段,整體性記錄某段時間內全國的旅游行為。
事實上,全世界對國內游統計都沒有完美的解決方案,在學術性的國別旅游研究中,對各國的國內游統計數據普遍不太認可,而是以有海關準確數據的國際游客數量做為衡量各國旅游吸引力的指標。
第三,官方旅游統計數據和文旅企業實際感受不一致,根本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在于,官方的統計是“大旅游”的范疇,是從人員出行的角度的統計。文旅企業感知的旅游市場,是“小旅游”的范疇,游客要消費文旅企業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才是“有效”的旅游人次。
“大旅游”有很大一部分行為,是消費較低的休閑行為。例如,游客去長沙五一廣場逛街,去太平街、超級文和友吃小吃,去江邊公園打散步,去湖南博物館打卡,這是常見的休閑行為,被納入旅游統計,但其產生的旅游消費極低,常規意義上的文旅企業很少能參與其中。
長沙五一廣場火人節
常規的文旅景區,門票加二消,人均客單價往往200元以上;涉及住宿的旅游度假區,人均客單價往往500元至數千元不等。旅行社提供的多日游乃至出境游產品,客單價在數千元至數萬元不等。只有消費了這些產品,才能被文旅企業感知到。這些產品的消費人次,在“大旅游”范疇中,僅占一小部分。
“大旅游”和“小旅游”的范疇不一樣,目標客群不一樣,消費水平不一樣,這是官方旅游統計和文旅企業實際感受不一致的根本原因。
也因此,一季度GDP數據增長很好,但傳導到文旅企業的感受,卻是旅游消費能力的疲軟。
第四,知酷文旅上一篇文章中提到“居民明明有錢,卻不愿意消費”,部分讀者反對該觀點。對此,知酷文旅怎么看?
知酷文旅4月15日文章留言區
中國居民的收入結構是有明顯分層的。上述分析已經指出“大旅游”和“小旅游”的區別。支撐“小旅游”的主力群體,是中國的中高收入群體。這一群體數量大概在2億人左右(連同無收入的未成年子女),主要為發達地區的體制內、事業編及退休人員,手握多套房的一二線城市土著,金融、煙草、能源、大醫院等優勢國企職工。這部分群體,收入穩定、生活保障水平高,并且注重婚姻的“門當戶對”,形成“強強聯合”的家庭。
典型如近日在輿論上頗受關注的“農業發展銀行小學生”事業,該小學生父親是某縣支行行長,母親是某市分行機關部門副主管,外公曾經是另一縣支行行長,爺爺也是支行退休員工。一家多人在“好單位”就職的家庭,多人的收入疊加,形成很可觀的家庭總收入,這部分群體是拉動中高端消費的主力,也是居民存款的主力。
一家多位成員任職同一金融企業的干部崗位,這屬于特例,但同圈層、同收入水平、工作單位性質相近普通職員組建家庭,并且雙方父母都享有不菲的退休金,屬于普遍現象。
假設一家人,兩位老人拿退休金,兩位成年勞動力拿工薪收入,每人每年薪資、獎金加各種福利保障總收入15萬元(因城市、地區和崗位職級而異,發達地區可達20萬元以上),該家庭每年總收入可達五、六十萬元。這樣的家庭往往買房較早,無房貸壓力,在保持日常較高消費水平的同時,每年還有較多的結余。
知酷文旅上一篇文章提到,“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11.24萬億元,住戶存款總余額高達151萬億元,相當于14億中國人,人均存款10.8萬元,創下歷史新高?!?/p>
一些讀者認為是富豪家庭平均了居民存款,事實上富豪家庭并不青睞銀行存款這種理財方式,其擁有眾多投資渠道,自家企業、經營性項目、財富辦公室、家族信托、私人銀行、私募基金等,不會大量存年化利率只有2.5%左右的定期存款、大額存單。
存錢的主力,恰恰是上述提到的中高收入家庭,這部分群體對理財最核心的訴求就是本金安全。以上述的收入水平計算,這樣的家庭,經年累月積攢的儲蓄,人均存款30萬元,戶均存款100萬元,屬于正常水平。他們拉高了中國的人均存款水平。
這個群體抗經濟風險的能力也很高,并沒有受當前經濟環境的沖擊。正如上述“農業發展銀行小學生”的家庭,即使金融行業降薪,依然屬于中高收入家庭,不至于無法維持其原有的消費水平。
撐起“大旅游”的是全民消費群體,即使經濟環境不好,大家去逛個免門票的文旅街區、文博場館、網紅打卡地,買杯奶茶、買個小吃的錢總是有的。由于“口紅效應”,經濟環境越不景氣,低價的“大旅游”越紅火,近一兩年網上低消費的旅游亮點頻出就是例證。因此在“大旅游”層面,旅游消費顯得仍舊火熱,一季度GDP中服務業一季度貢獻率占比較大,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5.7%,國家統計局相關負責人也特意在新聞發布會上,強調旅游消費是服務業的亮點之一。
撐起“小旅游”的主力,是上述中高收入家庭,他們受到房價下跌和理財收入下降影響,受輿論上悲觀預期的影響,消費意愿有所降低,但他們的實際收入下降有限,家庭收支結余還在增加,銀行存款也繼續增長。當然,確實有部分民企、外企、中小微企業的高薪崗位受到經濟環境沖擊,收入銳減導致消費能力下行。兩者共同作用,使一季度“小旅游”的客流量普遍下滑。
國家統計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從恢復的程度來看,我們發現消費的恢復不如生產,而且中小微企業的恢復不如大企業,所以經濟恢復存在一個明顯的不平衡性,大家對這個數據的感受,可能就有一定的不同認識?!?/p>
由于上述種種原因,一季度各項經濟數據增長超預期,一線的文旅人卻感受到旅游消費的疲軟,多地景區客流量下滑20%。這一現象,其實反映了中國旅游消費的分層現象,也反映了中國居民收入結構的分化。
短期內,要實現以消費促進中國經濟增長,實現經濟內循環為主體,恢復這2億中高收入群體的消費信心很重要。但長遠來看,未來經濟的增長潛力,在于不斷擴大居民中的中高收入群體,尤其要提高體制外崗位的就業保障和勞動尊嚴,使其免于“35歲失業”“就業歧視”“收入斷崖式下跌”“加劇內卷”等焦慮,使中高收入群體從當前的2億人,擴張到6億人、8億人、10億人。如此,中國經濟才能獲得持久的增長動力,文旅產業也才能迎來真正的黃金時代。
作者| 王薪宇
編輯| 萃萃
設計 | Joe
圖源 | 關聯企業官方微博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