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將甲午戰爭的失敗,歸結于慈禧太后挪用軍費修頤和園。
其實不可能這么簡單。
真實的情況環環相扣,惡性循環......
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
01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農歷七月初一,光緒向中外發布上諭,終于對日本正式宣戰!
宣完戰,才急著去買軍艦。
可一摸兜,比臉干凈。
七月初二,光緒只好又下一道上諭,責成戶部先湊200萬兩,,給李鴻章,馬上聯系歐美各國購買軍艦。
200萬兩?玩吶?
日本向英國訂購的頭等鐵甲艦“富士”號,造價630萬兩。
日本去年買回來的防護巡洋艦“吉野”號,造價都超過200萬兩了。
李鴻章只好亂投醫,聯系大清駐歐洲各國公使,終于購買到2艘新軍艦:
一艘是,從英國購買的“飛霆”號,排水量400噸,主要武器也只是魚雷而非火炮。
真拉到戰場上,沒啥作用。
嚴格地說,“飛霆”號只能算“艇”,而不能算“艦”。
艦與艇的分界線是排水量500噸。
另外一艘是,從德國購買的“飛鷹”號,排水量850噸。
翻遍史料,整個甲午戰爭期間,清政府成功買到的新軍艦就這2條。
悲催的是,這2條可憐的“蚊子船”,一直到甲午戰爭結束,清政府也沒能拿到手。
為啥?
“飛霆號”,是因為英國人以“嚴守中立”為名,拒絕交付。
“飛鷹”號,是因為沒有現貨,等這些組件拉回大清時,戰爭早結束了。
02
李鴻章也知道現買軍艦是遠水解不了近渴,就想先買一些速射炮給北洋水師裝上。
但買炮也吃了癟。
速射炮的最大生產國,是英國,同樣以“嚴守中立”為借口,拒不出售。
德國呢,倒是愿意出售,但同樣沒有現貨,要排隊等。
一向只對國產貨不放在眼里的李中堂,終于逃不過“真香定律”了,趕緊向江南制造局發電報,迅速調運一批國產速射炮到北洋。
可江南制造局回電:國產速射炮大半都已調運南洋水師,另一部分調運給了沿海各炮臺,現在只能湊出5門!
03
海軍在臨陣磨槍,陸軍也是現包餃子現剁餡。
本來大清在遼東、直隸一帶的駐軍不少,不算沒啥用的八旗綠營,相對較強的練軍(即用新式槍炮武裝的部隊)就有5萬多人。
但這些兵,散布在各個地區。
朝廷事先沒有打仗的準備,所以沒有提前進行集結。
兵要現抓,將也得現找。
大清在平定長毛、捻子和回亂的戰爭中,曾磨煉出一大批名將。
朝廷第一個想到的是劉銘傳。
但劉銘傳自三年前莫名其妙被人彈劾,被迫卸任臺灣巡撫回到安徽老家之后,由于心情抑郁,加上年紀大了,已經到了每天離不開藥罐子的地步。
朝廷又想到了劉錦棠。
劉錦棠是湘軍悍將,左宗棠的老部下,曾率軍收復新疆,是新疆建省后的第一任巡撫。
用他為帥,才能和威望都沒有問題。
老劉四年前辭官回了湖南老家,頤養天年。
接到朝廷的旨意,老劉還是馬上收拾行裝,準備就職。
但剛走到湘鄉縣城老劉就病了,幾番醫治無效,最終去世。
其他的,比如馮子材,已經奔八十了,再讓他掛帥出征不現實。
還有抗法名將劉永福,威名、才能都夠,可畢竟是“反賊”出身,在清軍里面也沒有根基,讓他掛帥也指揮不動。
04
最后,朝廷只好矮子里面挑大個兒,任命葉志超為前線統帥,節制在朝鮮的各路軍隊。
老葉得知后,慌得一批。
因為老葉心里很清楚,這個仗就沒法打!
當初,李鴻章讓他和聶士成率軍來朝鮮,為了不刺激日本,只帶了2500人,火炮都沒帶,糧草也只帶了幾天的。
當時心想反正就是打打拿竹槍當武器的“東學軍”,這點人馬就算沒炮也夠了,糧草嘛有朝鮮官府負責供應,應該沒問題。
可沒成想日本人竟然一下來了那么多兵,又是大炮又是軍艦。
再加上日本人控制了漢城,廢掉了朝鮮國王李熙,扶持李熙的老爹大院君當了傀儡,然后再以朝鮮朝廷的名義“邀請”日軍驅逐清軍,并要求各地官府停止供應清軍糧草,這下葉志超就抓瞎了。
本來還指望后方趕緊給送點兒援軍、火炮和軍餉來,結果牙山海戰“操江”號被俘,船上二十萬兩軍餉、二十門火炮全成了日軍的戰利品,“高升”號上的九百多援軍也都喂了魚。
所以,當日軍大舉向成歡驛發起進攻的時候,清軍是內無糧餉外無援兵,就連子彈都不多,面對兵力絕對優勢的日軍根本抵擋不住,迅速潰敗。
老葉早年打仗不怕死,愣頭愣腦的,人送外號“葉大呆子”。
可是在大清的官場上混了三十多年,“葉大呆子”也變精了。
他深知大清官場的潛規則——只看結果不看過程更不問原因。
尤其這時候正逢光緒皇帝的“萬壽”,給皇上報喪?這不是找倒霉么?
于是乎,老葉就睜眼睛編瞎話,上報朝廷說,自己在牙山大敗日軍,斃傷日軍二千多人,然后勝利“轉進”平壤。
光緒一開心,賞了老葉2萬兩銀子。
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朝廷最終下決心選擇了葉志超。
可只有葉志超自己明白是怎么回事。
05
目前平壤清軍人數有一萬四千多人,但因為來得十分倉促,糧餉、槍炮、彈藥準備也都不足。
七月下旬,葉志超聽說日軍向朝鮮增兵已經達到了五萬多人,心態更崩了,不停地給李鴻章打電報,要求增派援軍、調撥軍火。
可李鴻章回電葉志超,讓他:“盡此兵力,同心奮勇,出奇制勝。”
就是,我現在沒兵給你,你自己想辦法。
葉志超一看這回電,這仗必敗無疑啊,做為統帥,到時候要上菜市口,還要留千古罵名。
對不起,我不干了!
老葉電報李鴻章,稱自己“忽得頭眩心跳之癥,每日犯數次,十數次不等,眩迷不由自主,兼寢不成寐”,要求辭職回國養病。
李鴻章當然明白他那點小心思,馬上回電:“葉志超堪勝總統之任,現雖暫時患病,著毋開缺,在營安心調理,待痊愈,即統帥全軍合力進剿。無許推辭!”
老葉只好長嘆一聲,硬著頭皮,準備死守平壤。
06
這邊葉志超長吁短嘆,那邊丁汝昌也是唉聲嘆氣。
牙山海戰后,光緒震怒,下旨嚴令丁汝昌率北洋水師出海“尋殲倭船”,找回場子。
可李鴻章清楚,北洋水師現在的實力和狀態,同日本艦隊主力決戰,就是送人頭。
最低限度也得等著江南制造局的速射炮送來才能去。
所以他私底下一再指示丁汝昌要“避戰保船”,千萬別真跑去浪,意思一下就行了。
丁汝昌就成了受氣包——
一邊得遵圣旨,率艦隊出海。
另一邊又得遵李中堂“避戰保船”的要求。
就這么著,來來回回好幾趟,煤燒了不少,卻丁點兒戰果也沒有。
07
本來李鴻章的政敵就多,現在北洋水師空耗國帑,一點用沒有,彈劾的折子如雪片般飛到光緒的御案上。
光緒當時20歲,年輕氣盛,看到丁汝昌如此無用,一怒之下,于七月廿六日下旨,擼了老丁的提督官職,褫奪雙眼花翎黃馬褂。
可擼了老丁之后,光緒想不出,誰能接替這個提督位子。
轉了一圈,只好又讓老丁“留任原職,戴罪自效”。
官兒不讓老丁做了,仗還得老丁去打。
您說老丁能沒情緒?
而就在大清內部矛盾重重、戰爭機器運轉一塌糊涂的時候,日本卻正在按照原定計劃、緊鑼密鼓、有條不紊地向前線加緊運送兵員和物資。
從1872年開始修筑第一條鐵路,到1894年,日本的鐵路里程已經達到了3200多公里,是大清的8倍!
日本的主要城市都已連上了鐵路,大本營的戰爭動員令一下,各地就能順著鐵路線迅速前往廣島,再從廣島乘坐輪船運往朝鮮。
08
八月初二,日軍第一軍開始了對平壤的戰役行動。
一萬七千兵力,分四路,向平壤發起進攻。
四面遭圍攻!葉志超覺得不能坐以待斃,應當趁日軍沒有全部到達之前,先打敗其中一路。
經和眾將商議,決定先打離得最近的第一路日軍。
然后把會議結果電告了李鴻章。
八月初八,葉志超從各軍中挑選出7000精銳,攜帶3天口糧,渡過大同江,沿著大路向中和方向出擊。
結果剛過了大同江,葉志超就接到李鴻章的電報,說:我已經調了4000援軍,加上火炮和輜重,即將從旅順登船,海運到鴨綠江口,然后登陸入朝,增援平壤。你千萬別出去浪,趕緊撤回,死守平壤,務必堅持到援軍到來。
李中堂已經派了援軍,那行吧,就回去老老實實堅守平壤吧!
等撤回平壤,老葉趕緊開會,分配各自的防區。
會后,葉志超把防務部署的情況電告給了李鴻章。
誰也沒想到,這是清軍從平壤發出的最后一份電報!
09
八月十四日,日軍進抵平壤外圍,切斷了平壤外圍的電報線,清軍對外聯絡完全中斷。
第二天正逢中秋佳節,可清軍迎來的卻只是隆隆的炮聲。
這天,日軍從平壤東北方向首先發起了進攻,平壤之戰拉開了序幕。
平壤城的地形是北高南低,尤其東北方向的玄武門,更是全城的制高點。
玄武門外有一座建在山頂上的堡壘——牡丹臺,比玄武門更高,在臺上可以俯瞰平壤全城。
負責防守這里的左寶貴深知牡丹臺的重要,特地在牡丹臺外圍構筑了五個小堡壘,以拱衛牡丹臺。
日軍當然也深知牡丹臺的重要性,在八月十五日首先出動3000多人,分頭攻擊牡丹臺外圍的小堡壘。
經過一天的戰斗,五個外圍堡壘全部被日軍占領,牡丹臺已完全暴露在日軍炮口面前。
10
八月十六日凌晨,日軍對平壤的總攻開始了——
激烈的戰斗同時在城東北的牡丹臺、城東的船橋里和城南的蒼光山打響。
堅守船橋里的馬玉昆部,和堅守城南的衛汝貴部,都十分頑強,成功將來犯日軍擊退,并給日軍造成不小的傷亡。
日軍集中5000多兵力,在數十門火炮支援下,猛攻牡丹臺,。
守衛牡丹臺的清軍也拼命還擊,牡丹臺內外尸體累累,血流成河。
可惜,激戰到早上八點半,日軍終于在優勢火力支援下沖進了牡丹臺。
經過白刃戰,牡丹臺被日軍占領。
正在玄武門上督戰的左寶貴一看形勢不妙,為了激勵士氣,穿上朝廷賞賜的黃馬褂,手持腰刀,在玄武門上往來指揮開炮轟擊......
突然一發炮彈在左寶貴身邊爆炸,彈片飛進他的腋下,頓時血涌如注。
但左寶貴用腰刀支撐著身體,繼續堅持指揮作戰。
不久,又一發炮彈飛來,直接打穿了左寶貴的身體。
這位山東漢子,當場殉國。
11
左寶貴一死,清軍斗志完全動搖。
負責守衛玄武門左翼的總兵江自康,麻溜兒帶著部下跑路了。
葉志超聽說左寶貴陣亡、江自康跑路,心態剎時也崩了——玄武門一丟,日軍就可以架上火炮,轟擊平壤城內的任何地方。
而且,此時守軍糧草將盡,彈藥也撐不了多久了。
葉志超趕緊開了個會,提出趁日軍還沒合圍,趕緊撤。
其他將領當然也知道平壤已經沒法守了,于是紛紛同意。
于是當天趁夜色掩護,從平壤西門,一路向北,奔逃而去。
沒想到的是,日軍已經在城北大路上設下埋伏,清軍遇到伏擊,頓時陷入混亂,撤退完全變成了潰逃。
葉志超一路狼奔豕突,跌跌撞撞,八月十八日才跑到了中朝邊界的義州。
在義州,老葉終于見到了援軍。
這次李中堂確實沒有說謊,然而平壤已經放棄了。
正當清軍各路將領長吁短嘆之時,鴨綠江口外的海面上,突然傳來隆隆炮聲。
一場中日海軍主力的大會戰,就在這天爆發了……
-未完待續-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德宗實錄》、《李鴻章全集》、《甲午戰爭史》、《中日關系史》、《中國近代戰爭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