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唐太宗貞觀十八年的春天,唐王朝派出了一個使者,叫相里玄獎,去到平壤。當時朝鮮半島上的高麗莫離支(吏部兼兵部尚書)泉蓋蘇文是個魔鬼,正在屠殺相鄰的一個島國新羅。
相里玄獎宣示唐皇帝李世民的意思,莫要侵略臣服于唐王朝的新羅。
莫離支很傲慢,說:“不是我要打他,是他挑釁我,侵占我的地方五百里,不打回來,我不罷兵。”
這當然是借口。
相里玄獎說:“既往之事,追論何益?你高麗侵占了我中國(漢唐都自稱中國)遼東之地,中國都沒跟你算賬,你為五百里地欺負這個小國家?”
莫離支拒絕了相里玄獎。玄獎歸來后,告狀給唐太宗。李世民說,這個暴徒,賊其大臣,殘虐其民,違我詔命,侵暴鄰國,不討伐是不行了!
于是,唐太宗李世民發出了打過鴨綠江(當時叫鴨綠水)去的口號。
深層背景
高麗,即高句麗。王朝不同,稱呼不同——至于稱呼的歷史爭議,這里就不討論了,《資治通鑒》里稱高麗。地方不小,如今中國的東北地區、朝鮮半島北部,都在其控轄范圍內。
隋煬帝三次御駕親征高麗,皆以失敗告終。
把隋煬帝當作反面教材的唐太宗,似乎是為了爭一口氣,一定要征伐高句麗。
一般很多人認為,隋煬帝、唐太宗發動的是侵略戰爭,頗有微詞。但我不這樣認為,因為征伐高麗對于漢民族的長遠發展來看,是利大于弊的。
唐太宗至少絕不算是侵略。
原因很簡單。
得從一個故事說起。
李世民曾派使者陳大德出使高麗,陳大德歸來后,心里并不高興。他在高麗游覽山川,所經縣城,為了展示大唐風采,贈送其長官綾羅,要討旅游景點的游覽證。
當地官員做導游,帶他游歷高麗山川。但陳大德到處都能見到中國人,很多人說都是中國某郡之人,因為從隋煬帝征伐高麗,而陷落高麗。
他們想念家鄉親人,陳大德只能說,都好著呢!
這些人就哭,想念家鄉呀,親人相隔,流落他鄉,跟孤魂野鬼沒什么區別。
沒幾天,那些原隋漢人布滿郊野,哭泣相見,想一睹家鄉來人,問問音訊。
隋煬帝大業八年征伐高麗,九軍渡遼,共三十萬五千人,百戰歸來,只剩下2700人。
可想而知,有多少漢人流落在了高麗。
第二件事是,貞觀十六年(642)十一月,營州(遼東)都督張儉報告說,高麗東部的泉蓋蘇文,殺了高麗王高建武,自己當了莫離支——相當于唐朝的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用人權與兵權都在手中!
而后另立新王,把持國政,胡作非為。
他主要是打侵略戰爭。當時的新羅(朝鮮半島上的一個小部落國家,在今韓國境內)臣服大唐,時常進貢、交流和學習。
高麗與百濟(即現在的韓國)聯合,幾乎滅了新羅。新羅向李世民求救。
當時的亳州刺史奏請討伐高麗,但李世民認為高麗王新死,趁人家喪亂討伐,不義,加之關中年景不好,百姓困難,不忍用兵。
只派了個使者(引子中的相里玄獎)去平壤勸說,泉蓋蘇文傲慢拒絕。
終于,李世民要動兵了,但并不是完全為了新羅王。而是,想把遼東收回來。
遼東本屬中國之地,而那是在高麗控制之下,李世民是不會允許的。這是他征伐高麗,甚至隋煬帝征伐高麗的一個重要原因。
邊境不穩,國土虛有,任何有為君主都是不愿置之不理的。
這一戰雖然不完全勝利,但李世民的此次征伐卻對政治、軍事等有很深的借鑒意義。
廟議
相里玄獎歸來之后,李世民認為討伐高麗的時機已經成熟,當朝發出了討伐之怒。
奇怪的是,這位受辱歸來的相里玄獎卻不認同。
他的理由很簡單:陛下的治下海清河晏,四夷詟服,威望巨大。如今突然興兵,渡海遠征小蠻夷,萬一失敗,傷威損望,劃不來!更何況,一怒之下興兵,安危難測!
名臣李世勣贊同皇帝陛下。
他的理由是用事實說話。
薛延陀(漠北的匈奴別種汗國,在今外蒙古)曾經入寇,陛下要發兵窮討,魏征勸諫陛下罷兵,沒有征伐,導致如今北境患亂,如果早點征伐,就不會有這些事了。如此看來,討伐是上策。
正反兩方各有道理。征伐高麗,未必一定成功,一旦失敗,李世民的天下領袖威望、大唐國威俱損,可能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但不征伐似乎助長了他們的囂張氣焰,很多其他小國趁機做反,麻煩也多。
但其中有一個最沒腦子的反對意見是大書法家褚遂良說的。
他用他的褚體書法給李世民上了一道疏,力陳不可討伐高麗。
理由是:
天下像一個人的身體,兩京(長安和洛陽)是心腹,州縣是四肢。至于高麗之類的蠻夷,那都是身外之物,要他作甚?
這話純粹瞎比喻。蚊子、蒼蠅都是身外之物,你不來點護體霜、殺蟲劑,它總是騷擾你欺負你,你也受不了呀。
第二個理由倒有道理——太子新立,年紀幼稚,沒有經驗,陛下跨海涉險,一旦有失,國家不安。
總之,當時持反對征伐高麗意見者居多!李世民幾乎沒幫手。
但李世民是個奇人,有時候很聽人勸,甚至命令臣子們必須勸諫自己,但有時候很不聽勸。
這次他就不聽勸,一定要征伐高麗。圣裁獨斷!雖然不容別人質疑,但太宗朝的臣子說話是從來不被限制的,大家還是反對個不停。
戰前準備
既然反對的人多,李世民自然也頭疼。
最大的問題是,他沒兵。
因為當時唐王朝的防守壓力在北方,各地駐兵不少。這就需要做戰前動員工作,動員百姓了。
李世民在這方面表現非常出色。
他先讓原本奏請討伐高麗的營州都督張儉先率兵探查,營州地轄遼東,而遼東國土在高麗控制之下,所以張儉這個營州都督當得本就憋屈,討伐高麗,他巴不得呢。
張儉的兵,一部分自屬,一部分是調用幽州的,即從如今的北京地區調兵出山海關。
當然了,聯合了其他民族盟軍,契丹、靺鞨、奚等。
李世民讓張儉先打一打,看看情況。
在長安,李世民命令將作大匠(國家級建筑師)閆立德建造四百艘戰船,以運載糧食。
太常卿韋挺運輸糧草,調糧入海。韋挺有便宜行事之權,河北諸州皆可節度。
李世民自己去招兵買馬。
中間還有個插曲——
唐太宗時期,威德服于遠方,雖然其被稱為天可汗,但這些小邦其實未必完全臣服,鉆空子的不少。
李世民決定征高麗的消息傳出去,那個薛延陀就開始蠢蠢欲動了。他們遣使者入貢,實際上是探查虛實。
結果,李世民一眼看透他們的把戲,對使者說:“你回去告訴你家可汗,我父子要東征高麗,你們如果想干點啥,趕快來!”
這話傳回去,把真珠可汗嚇了一跳,趕緊表忠心,說愿意派兵相助,征伐高麗。
李世民說:“不用!”
在征伐高麗的過程中,高麗莫離支派人聯絡真珠可汗,啖以厚利,讓其發兵攻打大唐北境。
真珠可汗硬是不敢動。
但實際上,李世民征高麗的兵,很有一部分來自于少數民族的兵。主要是已投降的其他民族部落,比如突厥契苾何力。這人是突厥一個部落的世襲酋長,戰力賊高,十多年前帶著母親一起投降李世民,拜左領軍將軍。本次高麗之戰,他是前軍總管,身先士卒,驍勇善戰。
此類非唐軍,約占本次征高麗軍的三分之一。
另一個插曲是,李世民還沒出征,即派投降的突厥俟利苾可汗北渡黃河,實際上是監視北方游牧民族,以防他變。
俟利苾可汗屬東突厥,名字叫阿史那思摩,貞觀四年(630)時,被李靖打敗,阿史那思摩投降,歸降人數十萬多口。
這也是個能征善戰的大將。
但他北渡黃河,引起了薛延陀真珠可汗的不滿,準備反擊。
李世民告誡真珠可汗不許攻擊俟利苾可汗,真珠可汗不聽。但俟利苾可汗入中原已久,部署難以撫御,攻擊力變得薄弱。
李世民只好把他們撤回來。
這給反對征伐高麗的大臣們又起了由頭。理由是,俟利苾可汗置于黃河之南,陛下東征,恐有后顧之憂。建議陛下派大將出征,不必御駕親征。
李世民這時候展現出了極大的政治魅力。
他認為,夷狄也是人,是人都講情分。一個做皇帝的,最重要的是對任何族類任何人都加以德澤,而不是猜忌異類。猜忌多了,骨肉都會成為仇敵,何況非我族類?
果然,阿史那思摩是個重情義的漢子,他安頓好部落和軍隊,自己一個人回朝聽用。
用人,真的是個大本事,不是誰都會!
李世民極大度地表示出對于陷落高麗的原隋子民的同情,宣稱,東征是為了中國報子弟之仇——也就是為隋煬帝楊廣報仇雪恥。為高麗雪君父被殺之恥。
最關鍵的是,四方平定,而遼東不安,趁朕還沒老,得把國土安定。
朕自從洛陽出發,沒吃過肉,即便新鮮蔬菜,也不讓進,怕征途擾民。
話說得很漂亮,他確實也是這樣做的。
兵卒生病,李世民親自過問,甚至召至御榻治療安慰。
于是兵卒士氣高漲,有些人自愿入伍,連軍服都不要朝廷發放,自備物資上陣,一批就是一千多人。
他們說,不要官,不要賞,只愿為國效死遼東疆場。
這種軍隊的戰斗力是極其恐怖的。雖然李世民這支軍隊,算起來,就是民兵、胡兵、正規軍的聯合部隊。
對內的安排,也很到位,展現出了極高的統治藝術。
當時,李世民率太子李治同行。朝廷的事情交給房玄齡,可便宜行事,不復奏請。
也就是說,房玄齡可以像皇帝一樣,什么事都可以自己做主處理。
結果,李世民剛出發,有人就對房玄齡說有人有密謀,房玄齡問什么密謀,那人說你就是此次密謀的中心。
房玄齡二話不說,把這人送到李世民行轅去,說是有人來給皇帝告密。
李世民大怒,兩旁站好刀斧手,把那人叫進去,問:“你告誰?”
答:“房玄齡。”
李世民二話不說,推出去斬了。然后蓋上大印寫信回去罵房玄齡,你如此不自信?以后但凡此類事情,可專裁獨斷,不必問朕。
出發前,太子李治在定州,這人性子軟弱。看見老子出發,哭了起來。
李世民說:“如今你留下鎮守,輔佐你的人才那么多,你得好好干,讓天下人正好領略你的風采,哭什么呢?”
看來,他也放心自己的兒子!
選拔人才
先說選將。
李世民既然要御駕親征,按道理,他就是總司令,但選將問題卻不容忽視。
出發之前,當時有個叫鄭元璹(shú)的,曾隨隋煬帝征伐高麗,如今退休了。李世民把他叫來問了情況,這人留有隋煬帝失敗的陰影,說了喪氣話,李世民說你在旁邊瞧好了,如今不比過去了。
他聽說洛州刺史程名振善于用兵,就叫來商量討伐方略,兩個人很談得來。
李世民認為程有將相之才,必會重用。
但這個程名振是個怪人,他聽了這話,也不磕頭,更不謝恩。李世民佯怒:“你這個山東粗人,當個刺史,就以為富貴到頂了嗎?在天子面前,言語粗疏,又不拜謝!”
程名振不慌不忙,顏色自若,說:“我是個粗人,也沒見過皇帝,方才心里思考征伐方略,忘了拜謝。”
李世民長嘆一聲,佩服無比,說:“即便是房玄齡,跟著我二十多年了,每次見到我斥責別人,都面如土色。你小子從未見過我,一旦受責,竟不害怕,辭理不失,真是個奇人。”
當時就拜程名振為右驍衛將軍。
至于突厥大將,其他民族能征善戰的將才,一概選用,毫不猜忌。
選拔人才也不一定在前,戰爭中往往也出現此前未被注意的人才,因為戰爭能激發人無限的潛能和智慧以及勇氣。
大名鼎鼎的薛仁貴,就是在征高麗的戰役中被選拔的人才。
在安市(在今遼寧鞍山市)之戰中,唐軍進兵時,突然雷雨,雷電交加,這種情勢很多人會害怕。
但萬軍之中,一個身穿奇服的人,大呼陷陣,所向無敵。一個人的氣勢,趁以雷電,把高麗兵嚇得慌亂無神。
李世民高處望見,戰后立即召見薛仁貴,當場拜為游擊將軍。
長孫無忌這個李世民的行軍老兄弟自然跟隨,岑文本、吏部尚書楊師道隨行。岑文本相當于總參謀長,負責一切料配,最終累死在本次征戰途中。
戰略戰術
總戰略是兩路進軍——水陸并進!
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給兵四萬,又招募三千勇士。帥戰艦500艘,從山東萊州出海,進軍平壤。
太子詹事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帥步兵六萬,以及蘭、河二州的少數民族降將降兵,陸路出遼東。
兩路兵馬均各派分支,分進合擊。
貞觀十八年(644),大軍會集幽州(北京一帶),打造攻城器物。李世民親自選用驗收。并做了一番戰前動員。
首先,宣布紀律。
高麗不仁,泉蓋蘇文殘虐百姓,所以出兵巡幸幽、薊(在今天津),問罪遼(今東北地區)、碣(在今河北)。凡大軍所到之地,不許打擾百姓,不許勞費。
其次,振奮士氣。
歸納隋煬帝征高麗失敗的原因是,殘暴對待自己的部隊,而高麗王當時柔順仁愛,以思亂之兵攻安和之眾,所以失敗。
如今我們的情況不是如此,不害怕失敗,而是一定勝利。
我們以大擊小;以順討逆;以治乘亂;以逸敵勞(高麗莫離支四處征戰,所以說勞,唐軍準備充分,新戰之兵,所以說逸);以悅當怨(唐兵士氣高漲,樂于為國赴死,高麗兵連禍結,兵士怨戰)。
有這五大優勢,什么都能打敗!大家不要有任何疑慮害怕!
同時,下令皇帝將軍本人的衣食開銷,再次減去大半。
皇帝陛下親自準備武器,佩帶弓箭,親手把雨衣綁在自己的馬上,準備開戰!
橫掃高麗
高麗首先認慫了,聽說李世民來真的,于是送了很多好東西和錢,說別打嘛,這下不僅李世民,很多原本反對的大臣都說該打,前面好好說你不聽,一聽真打,卻來這一招。照打不誤!
陸路李世勣是個有名的將才。
他在柳州就開始故布疑兵,看起來似乎大軍要出兵懷遠道。暗地里派兵從甬道直趨高麗,高麗出其不意。
李世勣打通定濟遼水兵路,兵至玄菟(今朝鮮境內)。
高麗人害怕極了,關起城門,掩耳盜鈴起來。
接著遼東道副大總管王道宗帶著數千兵馬趕到,他也不管三七二十一,下令攻城。一個叫曹三良的都尉帶著十多騎兵就沖擊城門。
高麗人沒一個干出來迎戰的。
憋足了氣的營州都督張儉帶著胡兵(投降的草原兵)做前鋒,倒是遇上了敢打的高麗兵,遼水邊上,一個沖鋒下來,斬首幾千。
那時候,李世民還在后面,這些大將也不等,直接開干了。
沒多久,李世勣、王道宗就開始攻打高麗蓋牟城(今遼寧撫順南)。李世民那時候才到北平(今北京、天津兩市,為幽州治所)。
李世民剛坐定,李世勣打下了蓋牟城。
水路也不錯,張亮從東萊渡海,一直到卑沙城(屬今遼寧大連),這個城在山上,四面懸崖。結果那位剛被提拔的程名振從后連夜趕來,從西門就給沖上去了。拔城!
另一路丘孝忠等人,陳兵鴨綠江岸,耀武揚威。(注:鴨綠江很早即是中國內河,那時稱為“鴨綠水”。)
李世勣很快打到了遼寧遼陽的來遼東城。
當時的行軍的難度不亞于朝鮮戰爭時期人民子弟兵的難度。李世民走到遼澤,沼澤地二百多里,人馬不能行。將作大匠閆立德布土做橋,解決了問題,軍隊很快通過。
高麗方面一看情勢不好。派兵四萬救遼東。
一場激戰正式開始!
高麗四萬救兵,并未直面唐軍助力。逆擊而上的是王道宗,他只有四千騎兵。兵力對比是10:1。王道宗決定正面打!
但是部下們膽怯了,眾寡懸絕,對戰必敗。
王道宗卻不這樣認為,他說敵人人多,必然輕視我,況且是遠來疲兵,一打就敗。更何況我們作為前鋒部隊,不掃清障礙等待御駕,難道要把賊兵留給君父自己去打嗎?
說罷也不管別人同意與否,策馬前趨,所向披靡。
但接戰過程中,行軍總管張君乂(yì)卻慫了,沖鋒的時候竟然退走。
唐軍敗亂!
王道宗收拾殘卒,登高而望,見高麗陣型略亂,竟帶著幾十名騎兵沖陣,左右出入,如入無人之地。李世勣大軍正好趕到,趁勢而攻,高麗大敗。
李世民的車駕終于過了遼水。
皇帝將軍的指揮藝術
李世民雖然已經是皇帝,但任何保持著當秦王時的那種沖鋒陷陣的勇氣。他打仗都是身先士卒,沖鋒陷陣在前的。
唐軍深入遼東,氣候、環境、地形,都不適應,也不熟悉。
所以,只能靠士氣。
李世民渡過遼水后,就把橋撤了。學的是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以堅士卒之心。
親自嘉獎王道宗,斬張君乂。
遼東城下,大軍合圍。那時侯攻城,得填土,否則護城河過不去。而填土的方法是靠士兵背土奔走。
李世民親自參與,他騎著馬,見哪個士卒的土囊太重,就伸手幫忙,身旁親兵護衛,更是踴躍參與。
二十二天,遼東城(今遼寧遼陽)周圍幾乎被填平了,精兵大會,把遼東城圍了幾百層。
身處前敵的李世民,自然是有最高指揮權力的,但他絕不干涉為將者的決策。
這一點非常值得敬佩學習。
凡在高位者,總愛插手指揮,即便不身臨前線,也四處插手指揮,這種指揮會吃敗仗。
李世民久經戰陣,是會打仗的,他指揮,也不能說是瞎指揮。在進兵安市(在今遼寧鞍山市)時,高麗人的聯合兵馬有15萬。李世民卻笑了,他做出了非常正確的判斷。
他認為對方的策略有三個,上策,是以安市為防御陣地,據高山之險,城中有糧,我軍難以快攻而下,從而困死我。中策,是帶著城中人連夜逃跑。下策,是不自量力,跟我決戰。而且,對方必出下策。
事后的情形跟他的判斷不差。
說明李世民會打仗。
但他又不到處指揮。
他對陸路軍總司令李世勣說,安市城險兵精,城主有些本事,莫離支很難統御,讓他們先拉扯著。我們轉而打建安(建安鎮,在今吉林遼源市),建安打下來,安市就在我們的保衛中心了,兵法所謂“城有所不攻”者也。
也就是,對安市圍而不打,先掃清安市外圍。
這策略其實也很不錯。
但李世勣卻說,建安在南,安市在北,我們的糧草都在遼東。現在越過安市而打建安,萬一敵人斷了我的糧道,怎么辦?還是先打安市,安市下,鼓行而取建安,易如反掌。
李世民說:“你是總司令,怎能不聽你的!”
這就需要很大的肚量,不強制干預前軍將領的決策,善聽人言,是打勝仗的基本要求。
那么,李世民這個總指揮做什么呢?
他給所有人以奮死的勇氣!
白巖城(今遼寧遼陽燈塔市)之戰,右衛大將軍李思摩中箭,李世民親自為其吸吮淤血,將士見聞,莫不感動。
李思摩就是阿史那思摩,降唐的突厥人,賜姓李。他征高麗回去之后,也病死了。陪葬昭陵。
另一個突厥將軍契苾何力陷入陣中,腰被槊刺中,李世民的司機薛萬備不等李世民說話,單人單騎,直沖陣中,于萬眾之中,把契苾何力救了回來。
這契苾何力也不服輸,包扎一下傷口,又高呼而戰,一直把高麗兵追到幾十里外。
王道宗沖鋒陷陣時,腳被砸傷了,李世民捧著他的臭腳,親自縫針。
這些事,竟然是一個皇帝親自做的。將士能不賣命?
而且,李世民軍法嚴明,有功賞,有過罰,王道宗也不能例外。
高潮
征高麗的戰爭,在唐軍圍遼東城后,進入高潮。
李世民親自指揮精銳登城,一把火放起來,諸將奮勇,很快拿下了遼東,一舉讓遼寧遼陽真正成為大唐國土,不再是名義上的國土了。
接著便是白巖城之戰,契苾何力以八百突厥騎兵奮勇而破高麗兵。李世勣攻城西南,李世民攻城西北。
城主孫代音一看不對,干脆乞降。
投降可以,城中給我掛起唐軍旗幟來。
孫代音以前就投降過,但中途卻反悔了。
李世民大怒,下令:“打下白巖城,城中人、物,都賞給戰士。”
結果,這次他真的投降了。進城后,李世民卻食言了。李世勣不服,去討公道。
李世民說:“將軍批評得對,但縱兵殺投降者的妻子,朕實在不忍心,將軍麾下有功的,用國庫財物獎賞,將軍還是寬恕了這一城百姓吧。”
這一城的百姓,男女一萬多人,李世民設帳納降,賜給食物,發放路費,愛去哪里去哪里,當然,也可以留下來。
唯有一人不放,那就是捉拿刺傷契苾何力的那個人,交給契苾何力自己去殺。
有什么樣的主子,就會有什么樣的臣子。
這位突厥將軍說,兩軍交戰,各為其主,他以白刃刺臣,那是忠勇之士,他跟我無冤無仇,我為何殺他。
把那人也放了。
泉蓋蘇文派了七百敢死隊守蓋牟城,李世勣俘虜了他們。這些人竟然愿意跟著唐軍打高麗。
李世勣說:“你們本是加尸(在今朝鮮平壤)人,你們為我打仗,莫離支必然殺了你們的妻子,得一人之力而滅一家,我不忍心啊。”
李世勣把他們都放了回去。
這種仁義之軍的效應特別大,可以極大瓦解對方軍心民心。
在這種效應下,加上唐軍英勇善戰,大部分城市都很快打下來了。唯有安市!
前面說過,安市守兵十五萬,是個聯合部隊。統帥是高麗北部的高延壽和高惠真。
李世民判斷他們會出下策對戰,結果高延壽果真如李世民判斷,一場大戰,高延壽、高惠真15萬人幾乎損傷殆盡。
最初,高延壽依山自固,李世民下令包圍安市。又讓長孫無忌帶兵把所有橋梁毀掉,斷了他們的歸路。
打又打不過,逃又逃不掉。高延壽、高惠真干脆投降了。
但安市城沒有投降。
安市徹底被包圍。
李世民自己在城下耀武揚威。城上的高麗兵望見,竟然鼓噪辱罵,李世民大怒,李世勣說,克城之日,把成里男子都挖坑埋了。
結果,安市人聽了這話,更加堅守。
高延壽、高惠真出主意說,安市不敢不投降,但城中人嚇破了膽,陛下還是打其他的城,等你克他城,其余皆降,這座城就不在話下了。
群臣認為,可以先打平壤,因為張亮水師,召之即來,拔烏骨城(今遼寧鳳城),克平壤,不在這里浪費時間了。
長孫無忌反對,因為天子親征,不能太過冒險,安市稱尚有軍民不下十萬,如果攻平壤,被人家乘其后,可就危險了。
于是,安市之戰開啟。
這一場攻城戰,很是艱苦,一天沖鋒五六次。王道宗干脆用土堆山,山頂比城墻還高幾丈。結果,山塌了,壓毀了城墻,高麗兵反而從缺口處爬出來,登上土山,變成了居高臨下。
王道宗差點掉了腦袋,被李世民赦免了,因為這主意原本高,但試試時出現錯誤,也是貽誤軍機。但李世民認為,不能學漢武帝殺出主意的王恢,且王道宗有大功,特赦。
尾聲
可惜的是,遼東的冬天特別早。東北的冬天很艱苦,草枯水凍,士馬難留,作戰更難。
李世民只能敕令班師,自己在安市城下搞了個軍演。
城中高麗人屏跡不出,城主還很嘚瑟,登城拜辭,李世民夸獎了他一番,說他守成有方,是個忠勇之士,賜綾羅百匹,以勉勵他侍奉君主忠心。而后,令李世勣、王道宗帥兵四萬斷后,陸續班師。
過遼水的時候,碎冰泥淖,車馬不通,長孫無忌帶一萬人剪草填土做橋,水深的地方,以車為梁,李世民親自運送柴草,把草木拴在自己的馬尾巴上來回運送。
進入十月(陰歷的十月),暴風雪,士卒沾水即死,大軍在道路兩旁點燃火堆,助余人通行。
由此可見,上世紀我們的朝鮮志愿軍作戰有多難。
在營州,李世民把入朝作戰的士卒骸骨集體葬在了柳城東南,設太牢,自己親自作文祭祀,大哭不斷。
這些勇士們,再也沒有回到故鄉去!
李世民對薛仁貴說:“我也老了,如今新進將士,都比不上你,我雖沒得到全部遼東,但得到了你,也很高興。”
回到京城后不久,李世民病了——腳上起癰,不能步行,坐輦而行。
嘚瑟的趣事
李世民性格很活脫,值得稱道。
他在朝廷時,就曾說,朕雖是皇帝,但把將相的事情都做了(“朕為人主,常兼將相之事”)。語氣很是嘚瑟。
結果臣子不服,給事中張行成下班后回去就寫書批評李世民,說,大禹不驕傲,天下莫與爭鋒。陛下撥亂反正,本事太大,群臣確實不足以仰望清光,但也不必把這事掛在嘴上,一上班就說,一上班就說,你一個萬乘之尊,跟臣子們爭功比能,實在是太不高明了。
李世民只能苦笑認錯!
李世民的本事很大,也很好學。臣子們但凡說事情,他就引古今以反駁,還批評臣子不好好讀書,你看,你不知道這個典故吧。
有個叫劉洎的,又上書批評,說做皇帝的不能這樣,要虛心,有胸襟,不能懟得臣子不敢說話。說到文學,魏文帝宏文能辯,但整天浮說,逞口舌之利,有啥好處。陛下要記得,動神機,縱天辯,巧言善辯,引古排議,沒有好處。況且,記的知識多了損心,說的話多了損氣,心氣內損,形神外勞,以后都會累成病的。做皇帝的,哪來的那么多話呢?!
李世民立即回信說,朕錯了,虛懷接納,馬上改正!
本次征伐高麗時,因為要經鄴地(曹操做魏王的地方)以及碣石,皇帝陛下自然心生感慨。因為這地方誰去了都會感慨,曹操曾東臨碣石,以觀滄海,留下了名篇。后來毛主席也寫詞,“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李世民在鄴,便自作祭文,祭祀曹操,還批評曹操,說:“臨危制變,料敵設奇,一將之智有余,萬乘之才不足。”
意思是曹操當個將軍,才能遠超,但當皇帝,就差的遠了。
言外之意是,朕既能當將軍,更能當好皇帝。
安市城外,高延壽、高惠真率三萬六千八百人請求投降,膝行而前,拜伏請命。李世民可嘚瑟了,說:“你個東夷少年,跳梁小丑,戰場上你比不上我這個老頭吧,還敢跟天子作戰嗎?”
高延壽趴在地上不知道如何回答。
李世民還不滿足,還發驛書給在朝的臣子嘚瑟,說:“朕為將如此,怎么樣?!”
嘚瑟之情,溢于言表。
作戰的時候,一個高麗間諜被抓了,李世民把他叫道賬內,說:“松綁!”
然后,他看著那個間諜,問:“你怎么瘦成這樣了?”
答:“我四處躲藏走小路,好幾天沒吃東西了。”
李世民哈哈大笑,說:“何必呢,你既然是間諜,就趕緊回去告訴你們的莫離支,想打探我軍中消息,可以派人到我帳中來看,何必躲躲藏藏呢,太辛苦了!”
低頭一看,那間諜鞋子都沒有了,李世民讓他吃飽飯,賜了一雙鞋,讓他回去了。
總之,這是個很有性格的皇帝。
也是個很有趣的皇帝。
當然,皇帝有趣,臣子也很有趣。
水路軍總司令張亮剛到建安城下,陣地還沒挖好,高麗兵打上來了。
張亮當時的部隊,主要是運送糧草,士卒不是樵夫就是牧童,高麗兵至,軍中擾亂。
張亮雖然身經百戰,但這個人性格比較弱,當時估計是沒注意了,坐在胡床(那時沒椅子)上,直視前方,一言不發。
將士們見了這情形,以為大帥臨危不亂,指揮若定,這勇敢無人可比,于是士氣大漲,竟然擂鼓沖鋒,把高麗兵給打敗了!
總結
唐太宗本次征高麗,雖然未取得完全勝利,但李世民指揮得當,戰略戰術都很到位,將士用命,共將包括今遼寧撫順在內的10城重新納入大唐版圖。三戰三捷。斬首四萬,徙入大唐戶口七萬。
總體上說,還算是成功了,如果不是為求穩而沒直擊平壤,這次很可能就完全成功了。
這個原因主要是皇帝御駕親征,臣子們過于擔心,守業的臣子,又不如之前敢于冒險。李世民的人設又是善聽人言,有些意見,他有時候不愿意,也只能采納。同時,李世民年紀也大了,人老了,勇氣就沒那么勢不可擋了。
但,本次征伐讓高麗喪膽,原本屬于中國的土地又有大部回歸版圖,功績不小。
并且,李世民在戰爭中的各種表現,都值得任何行軍事者學習。
征高麗的事情,留給了李世民的兒子,唐高宗李治完補上了父親的遺憾,于公元660年,圍困平壤,當時天寒地凍,參與過第一次征伐高麗戰役的那位突厥名將契苾何力艱苦作戰,大敗高麗。整個戰役,唐軍僅陣亡七百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