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為官智慧,來源于歷史書籍。當然,這也是曾國藩的條件所限制。
一是曾國藩出身農家,整個家族都沒有為官之人,官場離他很遠,30歲前,曾國藩沒有真正接觸過官場。
二是沒有老師教曾國藩如何為官。古代的老師,主要是教“四書五經”,都是為了讓學生們考取功名,曾國藩一生拜師很多,卻沒有一個人教他為官方法。
三是清朝官場腐敗,官員們不會把自己為官的一些腹黑方法,傳授給他人。
以上原因,讓曾國藩30歲進入翰林院工作時,由于不知道如何為官,也不知道如何與上司、同僚交往,導致他在單位上與大家的關系很不好。不僅受到上司的壓制,也遭到同僚們的排擠。
我們通過一件事,就可以看出曾國藩初入仕途時的凄涼狀況。
有一次,曾國藩去參加同僚的宴席,吃飯的時候,竟然沒有一個人愿意和他同桌吃飯,其尷尬的場景,讓曾國藩終生難忘。
沒有任何人脈和背景,和同事們關系也搞不好的曾國藩,為何會突然開竅?在翰林院工作3年時間后,首次獲得升遷,就連升四級,成為翰林院從五品侍講。
有了第一次升遷后,曾國藩的人生徹底發生了改變,他每年至少獲得一次升遷,到了37歲的時候,已經成為一名正二品禮部侍郎了。
訣竅在什么地方?是曾國藩從歷史書籍中,找到了為官方法,讓自己不斷獲得升遷。
關于曾國藩的升遷方法,在《曾國藩為官絕學:升遷有道》中有詳細講解,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我們還是重點來講解曾國藩是如何讀歷史書籍的?
曾國藩從歷史書籍中,找到為官方法后,他將方法毫無保留地傳給弟弟們。曾國藩在家書中告訴弟弟們:
讀史之法,莫妙于設身處地,每看一處,如我便與當時之人酬酢笑語于其間。不必人人皆能記也,但記一人,則恍如接其人;不必事事皆能記也,但記一事,則恍如親其事。
曾國藩的方法,不難理解,就是把自己當成歷史人物,回到當時的場景去處理各種事件,相當于把自己穿越到古代。
這樣讀歷史的好處,不僅讓自己了解了書中的內容,也提升自己處理事情的方式。歷史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比如曾國藩消滅太平天國后,他立即裁撤湘軍,其智慧就來源于歷史上,功高蓋主的大臣,很少有善始善終結局的教訓。
曾國藩攻下金陵,消滅太平天國后,在立下天下奇功的同時,也會遭到很多人的嫉妒。為了向朝廷表達自己的忠誠,曾國藩只有解除兵權,才能讓朝廷放心。
在仕途上,無論一個人的權力有多大,地位有多高,但如果他不能善始善終,一切都是零。能青史留名,還能善始善終,這才是曾國藩為官的真正智慧,也是他從歷史書籍中吸取的精華。
如果你也喜歡讀歷史,不妨借鑒曾國藩的方法,說不定對自己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資料:《曾國藩全集》《曾國藩年譜》《清史稿》《曾國藩傳》《曾國藩大傳》等。(圖片為配圖,圖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