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煙(上篇)
作者:安長琳
滿八歲該上學了!我結束了在石材大院無憂無慮的兒時生活,離開了寵我慣我的爺爺奶奶,來到了父母身邊。
但是我終歸沒有離開二馬路,只是從長春大街的中段往東又延至永長路口了。
據說這里是長春市區地勢最高的地段,路北的消防隊俗稱望火樓子。
旁邊是吉慶胡同,臨街的民宅、圓門洞。立新食品廠在南北走向的樂亭街上,大門朝東。
汽車調度站挨著寬敞的長春大街四胡同,六十年代這里是繁華的長途汽車站,流動著各種叫賣的小商販,還有住在附近的擺桌子賣茶水的居民。
白色瓷磚樓是東長春大街小學。往東石灰色二層民宅、標準件廠、下坡處是個寬敞的長胡同,地藏寺隱在民宅中。
【1987年長通街道辦事處圖,和平翻拍自《長春市南關區地名志》一書。↑】
其實這兒已經是長春大街的最東端了。臨街的幸福大院連著一趟平房,把頭是東大橋副食。
馬路南,現在恒客隆的位置曾經是一長排低矮昏暗的民房。往西一條小胡同能通到桃源路。
再往西是東門里,小時候路過隱約記得有個高高的灰色牌坊。
往前是永長路小學、電臺街(現原聲街)南關區文教基建隊就在電臺街上,門口朝西。
過了電臺街是一排臨街的民房小院、卞家大院北門口、二層紅磚樓、李海濤大院、民宅院落連著磚瓦廠采購辦公室、路邊是手推車二社。 L 型二層小灰樓,朝北門牌:長春大街66號。樓下是自行車廠保修部。拐角是白姓蒙古族人開的自行車修理部。
L型樓院里相通,朝西門牌:永長路56號。樓下是副食品合作社(永長路一直走能到桃源路)
從我記事時起,永長路的路面就是小碗大的方石鋪就,早上經常過坦克車。哐啷啷——哐啷啷——
我上學以后的記憶基本是從五八年開始,到六七十年代,從永長路口的小二樓向四周延伸……
【1987年桃源街道辦事處圖,和平翻拍自《長春市南關區地名志》一書。↑】
小學生的除四害運動
一年級開學了。我的學校是東長春大街小學。在我記憶里,爸爸特意給我買來新襪子和土黃色寬邊皮鞋,兩個挎帶的帶扉子的格書包。
那時候只有到二年級才能加入少先隊,我們班第一批入隊只有五個名額,我也在其中。
我們班有個女生和我住在同一個樓,也和我一批入隊的,她在班里當班主席(班長)。
二年級時曾經發生過一個事兒讓我記憶深刻,至今都過去一個甲子年了,現在想起當時的情景仍然歷歷在目。
【1999年的東長春大街小學,和平翻拍自《百業源流》一書。↑】
我們學校也響應政府號召,小學生參與除四害運動。老師讓我們放學回家打蒼蠅,裝在火柴盒里,寫上自己的名字第二天再交給老師……
記得我還懇求媽媽幫忙,最多一天也就能打二十幾只。
過了一段時間學校又改變方式,這回不收火柴盒了,讓學生自己報數字交給老師。
下午自習課老師開始統計數字,讓我們都記到紙上,我一時不知道該寫多少,這時候班主席舉手問老師,“億”怎么寫?我打了一億只蒼蠅!
我清楚地記得,老師沒有任何表情,回身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大大的字。倒是男同學們在下面炸鍋啦,都吵吵嚷嚷地喊,不可能!不可能!
以后,班主席的另一個稱呼誕生了,男生們都管她叫“張大白嚯”。
這次上報數字以后,像我這樣報了幾百只的,只是得到老師的口頭表揚,上報幾千只的同學都得了一個32開蓋著紅印章的算草本。
因為班主席和我住同一個樓,又是和我一批入隊的,我倆同樣都是班干部,我一直在暗地里觀察著,看她得什么獎品……
大約過去了一周,她拿回來一個25開的有點破皮的算草本,上面也卡一個紅色橢圓型的獎品印章。
查百度得知,大躍進時期的第一場運動:除四害,起始時間是1958年6月19日。
伊通河畔滋生的種子
考初中了,我以語文幾乎滿分的成績被“甩”到了新成立的長春市第四十中學一年一班(據說當年是按成績排的20個班次)。
這所新學校紅磚紅瓦,以波音機式的造型降落在伊通河東岸。我每天上學都要從二馬路走過東大街,再從吉林到長春的鐵路橋下走過,才來到屬于東安屯管轄的四十中學。
剛升入初中接觸東安屯,一切都覺得很新鮮。同學領我去她家,走出校門往北,路過長春市鋼廠,再往前是東安路小學,學校北面有一座木橋,橋下的污水往東流淌,一直排進伊通河。
站在小橋上往西看不遠就是水門洞子,上面是吉長鐵路,我同學家就住在橋北。
上初中寫的第一篇作文題目就是“我可愛的學校”。我還記得是這樣開頭的……汽笛鳴響,一列火車在橋上駛過,天空留下巨龍似的濃煙,繼而盤旋在我可愛的學校……
【長春市四十中學,老趙供圖,鳴謝。↑】
當作文本發下來的時候,我打了96分,右上角標有“面批”倆字,我不懂什么意思,膽突突地去語文組教研室,老師拿出幾頁稿紙讓我再重抄一遍,展示在一樓大廳的《學習園地》
我們的語文老師王承輔是師大附中的教學組長,調來充實新校的教學力量。我在王老師的教導下如饑似渴地學習,作文屢屢被當作范文傳讀著。
我的語文書比其他同學的書厚許多:我把所有抒情的古文和現代文都“譯成詩歌”粘在書頁里,供課余時間自我欣賞。
我記得在小學畢業后和爸爸回了趟老家——營口,那是我頭一次出遠門,第一次看見大海。上自習課,我把寫的回憶拿給王老師看,耳邊總是回響著嘖嘖的鼓勵,循循的引領……
每天路過伊通河,不見軟泥上的青荇,只有蒲公英迎風搖曳,橋下偶爾飄過一只船,那是船工撐著長篙在河里打撈水草……
作者簡介:安長琳,筆名飄雪時節。長春市人,從小酷愛詩歌,自七九年后陸續有詩歌作品在報刊雜志發表。
懷揣少年詩心,甘愿做一名遠方路上的背包客。邁進古稀之年,越發喜歡回憶,并悄悄走進了如煙的往事……
編者:李春昌
【和平胡同-春發盛】編發長春記憶圖文,歡迎閱讀點贊轉發。【胡同長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