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lpha GO到Chat GPT,從DALL-E到Sora,AI時代的演進正行駛在快車道,人工智能正受到有史以來最高的關注。人們在生怕被快速變革的AI時代拋棄的同時,也不禁疑惑,AI浪潮的下一步在哪里?
過去數年間,人們對人工智能領域的關注往往集中在大模型的構建和應用程序的開發上。去年英偉達黃仁勛就已做出預言,下一代浪潮,必然是“具身智能”。幾乎同時期的國內,聯想提出了AI PC的概念,AI終端化開始在中國落地。而今年,聯想更進一步,將一個智能的“靈魂”,注入了多個不同的智能“軀體”。正如聯想集團副總裁、中國區首席市場官王傳東曾經表示,有個人智能體的AI PC才是有靈魂的AI PC。
幾天前,聯想創新科技大會開辦,除了詳細介紹聯想一體多端的AI戰略,還正式發布了國內首個AI PC個人智能體聯想小天,這正是聯想AI PC生態的“靈魂”。
個人智能體”接棒”AI時代
區別于以Chat GPT為代表的大模型應用程序,個人智能體以大模型或多模態模型為核心,具備了跨應用、跨終端,主動自我升級的特征,它能覆蓋用戶的更多生活工作場景,成為全能助手。甚至可以說,擁有個人智能體的智能設備是“每一個人的數字化延伸”。
去年下半年開始,個人智能體的概念被廣泛使用,復旦大學等學術機構發布了相關的研究,聯想、百度等互聯網巨頭也紛紛發力。個人智能體究竟有何不同?
首先,個人智能體是混合AI的理想載體,即終端和云端協同工作。一方面,這可以分配AI 計算的工作負載,高效利用算力資源,另一方面,這給高度定制化的個人智能體驗提供了可行的底層邏輯。個人智能體是個人高度定制化的。以聯想小天為例,它是一個安全、私密的個人助手,通過不斷的學習了解用戶的習慣和訴求,甚至可以基于這些學習經歷對指令做出預測。
其次,個人智能體讓軟硬件可以實現緊密地結合,這顯然會讓用戶的體驗指數級上升。當大模型與硬件系統結合,并布局在不同終端時,就會成為一個強大的超級助手。“個人智能體將如影相隨,高度個人化、私密化,讓我們“如有神助,變得更聰明,更高效。”簡言之,我們可以認為個人智能體是一個可以直接對話的、無處不在的秘書,一個可以實現很多“不可能”的哆啦A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互聯網界有個知名的安迪-比爾定律,說明軟件的功能和硬件的性能總會螺旋上升。大模型的快速發展已使得AI 應用在軟件及系統層面率升級,端側AI 應用打破了傳統迭代式演進規律,進而產生了倒逼智能設備硬件性能升級的效果。因此不夸張地說,誰能夠率先做好硬件性能升級和適配,誰就有機會成為AI下一程的領航者。
聯想小天:專屬你的個人智能體
聯想是少數能在人工智能產業的各個環節進行自主研發和生產的科技企業之一,這讓聯想具備了打造全棧AI的能力。聯想全棧AI包括AI內嵌的智能終端、AI導向的基礎設施和AI原生的方案服務。聯想的愿景是以企業/個人智能體針對不同客群創造全新模式的多元服務。而聯想小天,正是C端客戶服務的靈魂所在。
去年底,聯想就提出了AI PC的五大特征,分別是①內嵌個人大模型與用戶自然交互的智能體,②個人知識庫,③本地異構AI算力(CPU/GPU/NPU),④開放的人工智能應用生態,⑤個人數據和隱私安全保護。五大特征面面俱到,對終端的結構、特性、功能和安全性都做了要求,目前看來已經可以被整個業界看作是新時代AI終端的評估標準。剛剛發布的聯想小天是集合了這五大特征之后的業界首個個人智能體。
小天由嵌入本地的大模型驅動,內置于聯想AI PC生態,通過自然交互的方式在工作、學習以及方方面面的場景中為用戶創造全新體驗。借助用戶個人日積月累的本地文檔,小天能夠不斷加深對用戶的認知和理解,持續優化自己的表現,提供越發精準和個人化的服務。
為了從一開始就打造出良好的用戶體驗,小天內置了大量專項技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十余款顛覆性“殺手級”AI應用,包括能夠理解句意、提煉摘要的“文檔總結”,智能創作、快速輸出的“AI PPT”,能夠文字生圖、深度編輯的“AI 畫師”,以及虛擬個人影響等等,覆蓋學習、生活的各類場景。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IDG全球中小企業業務及商用產品中心總經理于海在創新科技大會上對小天的介紹,都可以濃縮到“懂你”二字上。
以“AI畫師”為例,在個人大模型支持下,聯想小天“AI畫師”可提供文生圖,并支持圖像訓練和深度編輯。用戶在聯想小天AI畫師應用中,可根據自己的需求,并可勾選“風格”、“張數”、“比例”、“分辨率”等選項,點擊“一鍵生成”即可由AI畫師自動生成相關圖片。若用戶對生成的圖片不滿意,還可以對圖片進行深度編輯,通過AI畫師可選擇模型、風格、相似度等參數,對圖片進行編輯調整。
而“文檔總結”功能也必將成為需要閱讀、研究大量資料的科研工作者的“利器”。在聯想創新科技大會現場,于海為中國南極昆侖站首任站長、中國南極深冰芯科學開拓者、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原副主任李院生展示了使用最新發布的聯想AI PC新品,在無網絡環境下,僅數秒就將十幾頁的英文極地科考相關科研論文精準總結成中文。李院生現場表示,ThinkPad一直是中國極地科考隊員最信賴的伙伴,搭配個人智能體聯想小天,將讓科考工作如虎添翼。不同于普通的AI助手,聯想小天是聯想天禧AS(即個人智能體系統)的核心組成,可以通過“超級互聯”實現跨端任務執行,這正是整套“一體多端”的具體表現。小天可以讓用戶安排的任務在多端之間進行穿梭,最終由多端協同配合來完成,如同一個大腦、多副軀體。
聯想創新科技會上,聯想也展示了適用于B端的企業智能體,它嵌入在企業的協同終端設備中,能夠存儲、學習本企業數據并進行推理。在確保信息安全的基礎上,支持企業運營決策。以往專注于企業端服務的軟硬件都在向智能化、一體化的方向努力,聯想的“一體多端”直接將這一進程加速到了全棧AI時代。這對于未來企業降低運營成本、增強企業效能,也會起到關鍵作用。
一體多端:終端市場的新格局
AI相關產業在中國已實現規模化,甚至在一些局部領域堪稱紅海。過去兩年,中國科技企業在自研大模型上投入頗多,但宏觀來看收效有限。一方面,過多企業集中在類似賽道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中小科技企業如果以往就在技術、資源上不占優勢,“卷”大模型也幾乎不可能成功。好在去年下半年以來行業里已經出現進入下一程的征兆。
在筆者看來,在下一階段,中國想要形成規模化的、有競爭力的AI產業,構建平臺化的生態和提供創新創造的舞臺是必須的。大廠可以利用資源優勢形成一個可靠、安全、能力全面的底座,創新企業或者合作伙伴就在平臺上進行開發和創新,延展應用、提升體驗。聯想“一體多端”的戰略就是一個未來型框架。
“一體多端”的中心點是“一體”,目前聯想正加速圍繞天禧AS這一核心,將應用和體驗延展到如AI平板電腦、AI手機和各類智能IoT設備,為用戶提供更多場景化的AI融合體驗。這是一個開放的構建過程,開發者以及聯想的聯盟合作者,都可以參與打造應用矩陣和拓展新的AI原生應用生態,推動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生活方式。
其實早在在聯想提出“一體多端”的概念之前,行業中就已經對這一發展趨勢做出了預測。很多產業研究的專家、機構也認為,圍繞個人智能體+AI終端的升級的戰略會“點燃新一輪創新周期”。為什么業內會有這種一致?
一方面,科技產業已經多次驗證了多層生態布局的可行性,比如智能手機興起的時代就是如此方興未艾時,堅持軟硬件結合的品牌獲得了更大的成功。另一方面,“一體多端”戰略恰好可以解決人工智能發展上一階段仍未得到妥善解決的問題:現實具體場景的處理能力弱,數據更新的及時性差,為用戶提供的服務不夠個性化。痛點就是方向,“一體多端”戰略恰恰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對口”方案。智能體與終端的協同覆蓋了各類基礎場景,本地+云端架構的智能體系統兼顧了定制化和及時性,天禧AS針對個體用戶強大的學習能力確保了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它甚至會利用在多端間穿行的優勢,在不同場景中創造個性化的全新體驗。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具身智能的快速發展,未來的AI應用也會變得更加“原生”,即與終端的特征和服務模式結合得更加緊密。目前為止這方面的發展更多見于軟件,很多國際軟件巨頭都將AI服務內置于自己的產品中。但長遠來看,這一趨勢必將擴展到AI終端領域,讓服務通過個人智能體在多個終端之間穿梭整合,協同不同類型的硬件構建更局想象力的服務場景,這就是AI個人服務的下一站。智能終端體系需要作為一個整體為用戶提供更貼合個人的全場景服務。
2024年是聯想成立的40周年。四十不惑,用來描述AI for all的聯想恰如其分。2024同樣也可以被認為是智能體元年,這一混合式AI的核心載體被寄予了推動新一輪消費電子創新周期的厚望。聯想小天將作為其中的翹楚和領航者,在未來慢慢給出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