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9日,《成都日報》的記者正在采訪一位曾經的女知青,當問到她為何要義無反顧地到農村去時,老人笑著回答道:“當時也沒有想太多,國家需要,我便去了”。
這位女知青便是上個世紀60年代大名鼎鼎的“特別姑娘”侯雋,1962年,她積極響應政府“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的指示,主動放棄了高考,毅然選擇到農村插隊。
”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的宣傳畫
扎根農村以后,侯雋絲毫沒有城里女青年的嬌氣,和村民們一起從事生產勞動,風雨無阻,深受百姓的愛戴。
1963年,一篇名為《特別的姑娘》的報告文學在人民日報發表,從此侯雋的事跡家喻戶曉,而她本人也成為了當時青年學習的榜樣,此后更是多次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接見。
轉眼間,距離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五十多年,昔日的知青典型侯雋也已成為年逾古稀的老人,功成名就之后,如今的她又過著怎樣的生活呢?她又為什么被稱為“特別姑娘”呢?
侯雋
關于女知青侯雋的傳奇人生,還要從當初的那段崢嶸歲月講起。
沖破一切阻礙,到農村去
侯雋,1943年出生在北京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家境殷實,母親還是夜大的老師,所以她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學習成績優異。
在她13歲那年,侯雋考入了當地的良鄉中學讀書,該校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從農村過來的,甚至在侯雋的班里算上她也就只有5個不是農村的,因為長期耳濡目染,她和農村、農民結下了不解之緣。
1959年,全國各地連續出現了十分嚴重的自然災害,國家面臨著很大的經濟困難,一年后中央發出了“大辦農業、大辦糧食”的指示,號召大家進行生產自救。
侯雋
與此同時,邢燕子(先進典型,“邢燕子突擊隊”的隊長)的事跡被廣泛報道,廣大城鎮知識青年深受鼓舞。
在二者的影響下,侯雋也產生了到農村去的想法,當時她的學校也經常號召農村來的學生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回到農村參加生產,侯雋因為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便負責留在學校里看管和研究試驗田。
每到開學的時候,侯雋總是認真地聽從農村回來的同學們講述在家的務農經歷,因而更加對農村心生向往。
1962年夏,六年的中學時代即將結束,校長在畢業之前的一次演講上特別指出從農村來的學生要“一顆紅心,兩手準備”,即鼓勵沒有考上大學的農村學生積極回到農村勞動。
上山下鄉的知青們
侯雋聽了校長的這番話后,也想去農村,不過當時中央還沒有大規模的動員城市青年下鄉,有著城市戶口的她只能自己先去向政府申請。
可侯雋一開始也不知道該到哪個農村去,于是她就找來了自己的舍友司福珍,司福珍是一個來自竇家橋村的學生,二人一番交談之后,一致做出了放棄高考回到司福珍家參加勞動的決定。
侯雋的農村之行起初并不順利,因為她是學校里的尖子生,各科成績都名列前茅,以她的水平不出意外,很輕松就能考上北大清華這類頂級高校,所以,在她決定去農村之時,首先就遭到了學校老師們的一致反對。
一天,校長主動叫來侯雋,勸她再考慮一下放棄參加高考的事,可侯雋卻笑著回答道:“非常感謝您的建議,不過我決定還是不考了,因為萬一要是考上了,沒準我就舍不得離開學校了。”
侯雋
當時城鎮青年去農村不像后來那樣直接去就可以,要辦理很多的手續,而且還要受到所在村村委書記的認可才行。
于是,侯雋在征得校長的同意并且向北京市政府報備之后,趕緊讓司福珍把她想要到竇家橋村的決定告訴給了村委書記,幾天之后,侯雋卻收到了村委書記發來的拒絕通知,這讓她非常失落。
原來在三年經濟困難期間,有大批的城鎮知識青年因為受不了農村的苦日子,就主動從農村回到了城里生活,書記也覺得侯雋會和他們一樣只是一時興起,過不了幾天就會離開,與其如此,還不如不讓她來。
當時的知青們
侯雋得知后心里十分著急,正巧司福珍的弟弟司福玉也在這里上學,只比她小一級,但是年齡卻比侯雋大一些(在當時,農村孩子上學的年紀一般要比城里的晚一些),于是侯雋心里便有了一個主意。
一天晚上,侯雋和司福珍兩人回到宿舍后,侯雋拉著司福珍的手激動地說道:“阿珍,我一定要到農村去,你會幫我的對不對?”
司福珍用力地點了點頭,可還是疑惑地問道:“雋,我肯定會幫你,可現在書記他不同意你去,我們還是應該從長計議。”
侯雋笑著說道:“你不是有個弟弟在這上學嘛,他如今也20多了,不如你就和書記說我和他已經結婚了,這樣他就沒有理由阻止我去了。”
當時的知青們
司福珍當時也不想和侯雋分開,便立刻答應了她的請求,第二天一早就托人把消息告訴給了書記,殊不知幾年后因為種種機緣巧合,侯雋和司福玉真的結為了夫妻。
書記得知后立馬就同意了,并向一旁的人大笑道:“我就說嘛,條件這么好的女娃子來咱們這干什么,原來竟然是讓大福子(司家玉)那小子得了便宜。”
侯雋本以為馬上就能出發了,可當她把消息告訴給父母后卻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因為當時的農村生活實在太難了,父母不忍心孩子到那里受苦。
可侯雋卻一直堅持無論如何都要到農村去,幾天之后,她的父母見勸說無果,便決定支持女兒的行動。
女知青和村干部合影,非侯雋
因為當時主動下鄉插隊剛開始是沒有工資的,要等秋收后根據工分進行分配,所以在侯雋到達竇家橋村的時候,她的父母每個月都省吃儉用,給她寄去15元錢當生活費。
就這樣,在把一切的困難都解決了以后,1962年7月,正式從學校畢業的侯雋就和司家珍一起來到了竇家橋村。
扎根農村的“特別姑娘”
竇家橋村位于天津市寶坻縣(現改為寶坻區)史各莊鎮的中部,侯雋剛來到這里的時候,田地高低不平,村子南面還有幾百畝的鹽堿地,糧食產量極低,當地流傳著“春季白茫茫,秋季水汪汪,種啥啥不長,遍地是草荒”的歌謠,條件十分艱苦。
可侯雋來之前早就做好了艱苦奮斗的準備,來到這后更是從來沒有叫苦,和村民們一起默默勞作,起初因為實際勞動還不是很熟練,一向奮勇爭先的她覺得自己有些“落后”了,為此她每天都比別人提前兩三個小時到地里耕作,漸漸地她很快就追上了大家的進度。
侯雋不怕吃苦的行為受到了村民們的一致認可,她心里非常高興,可沒過多久自己多年的舍友司福珍卻被調到了冀縣當民辦教師,而此時侯雋還在她家里居住。
村里的大媽覺得侯雋只剩孤身一人,都非常心疼她,當時鄰村正在邢燕子的帶領下進行生產建設,大媽們便紛紛勸她去邢燕子突擊隊工作,但侯雋并沒有因為好友的離開就感到失落,相反,她被村民們的熱情打動了,決心留下來和他們一起建設。
此后,侯雋效仿邢燕子也組織起村里的姑娘們一起到田里勞動,雖然手指經常被秸稈劃破,但她馬上就用布條纏好傷口,然后接著干,日復一日。
邢燕子
每當大家產生了不好的情緒時,她總是自信地鼓勵道:“困難面前有我們,我們面前沒困難,一起加油,馬上就要勝利了”。
剛開始的一年,侯雋就這樣一直踏實種地,和當時的眾多知青一樣埋頭在田間鄉野,默默無聞,然而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1963年6月,著名編劇、作家黃宗英正在天津體驗生活,她聽說了邢燕子的光輝事跡,便親自前往寶坻縣進行采訪。
可就在黃宗英采訪完準備離開的時候,一位陪同的老干部說隔壁村里還有一位能干的女青年侯雋,黃宗英一聽很感興趣,便決定去參訪一下她。
黃宗英
這天下午,黃宗英來到了竇家橋村,到了村頭,迎面走來了一位正拿著鋤頭的大叔,黃宗英笑著問道:“請問侯雋住在什么地方?”
大叔放下手中的鋤頭,然后用手指著遠處的田地,笑著說道:“你找她啊,現在她指不定在哪塊地里干活呢!”說完,扛起鋤頭就朝田里走去。
這時,幾位大媽圍了上來,其中一位仔細打量了一下黃宗英,看她和侯雋當初來時的穿著幾乎一模一樣,便笑著說道:“你是侯雋的同學嗎?你也是來我們村工作的吧。”
黃宗英看到大家都很熱情,笑著回答說:“我不是,我聽說她在這里參加勞動,特地前來采訪她,你們都很喜歡她嗎?”
一位大媽聽后大笑,激動地說道:“那可不,不僅是我們幾個,村里的人沒有一個不喜歡她的,雖然她只來了一年,但和這里的人已經沒什么兩樣了。”
“那她干活怎么樣呢?我可聽說她之前在城里可沒怎么參加過勞動。”
“起初,她確實不怎么會,但是她夠努力啊,而且十分的特別。”
“怎么個特別法?”黃宗英饒有興趣地追問道。
這時一位大媽感慨地說道:“她特別的有志氣,特別的有意義,特別的有教育作用”,另一位大媽接著補充道:“人家跟咱這兒不沾一絲邊兒,還非在這兒苦干實干,咱們還有啥話說!”說完,大家紛紛點頭表示肯定。
黃宗英后來又和從地里回來的侯雋簡單地聊了一會,當問到她為什么到農村來的時候,侯雋堅定地回答道:“我的志向就是扎根農村”。
侯雋(左三)
半個多月后,黃宗英回到了北京,在一次和周恩來總理吃飯的時候,她和周總理無意間聊起了侯雋的事跡。
當時中央正在想辦法鼓勵城市青年踴躍到農村去,周總理聽后很是開心,當即指示黃宗英盡快把這件事報道出來,并反復囑咐說“一定要實事求是,一定不要讓英雄埋名”。
于是,1963年7月13日,《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名為《特別的姑娘》的文章,根據黃宗英和村民以及侯雋談話的內容,著重描繪了侯雋這樣一個不辭辛苦、不怕困難,艱苦奮斗、默默耕耘的女知青形象,“特別姑娘”侯雋的名字從此響徹大江南北。
出名后的侯雋職務多了,榮譽多了,生活也改善了,但實際參加勞動的時間卻越來越少了,這讓她既充實又感到困擾,因為她的夢想就是當一個實實在在的農民。
為了盡可能地不影響勞動,侯雋經常在夜里寫報告,白天空閑的時候一如既往地參加勞動,每天只睡幾個小時,經年累月,她的身體慢慢就吃不消了,大大小小的病痛接踵而來,可她依然在堅持,直到離開竇家橋村的那一刻。
周恩來總理
轉眼間,侯雋已經在這里工作了五年多的時間,她真正地喜歡上了在竇家橋村的生活,可她才二十幾歲的年紀,此時的她想找個伴侶一同生活。
正好在侯雋和司福珍回村后的第二年,司福玉也回到了這里工作,而侯雋就一直住在司家,四年的時間里,兩個人經常在一起工作和交流,漸漸地彼此產生了感情,1967年,二人正式結為夫妻。
兩人因為有著相同的文化水平,侯雋感到心煩的時候便經常向他傾訴,情緒也隨之緩和了許多。
1968年12月22日,毛主席在《人民日報》上了做出了“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侯雋身在農村積極響應主席的號召。
毛主席
為此,她在前往北京開會的時候,多次到北京各大高校進行宣傳,鼓勵學生們畢業后能積極到農村去,因為榜樣的力量,很多知識青年在她的感召下份份前往了農村。
1970年,年僅27歲的侯雋被破格提拔為竇家橋村的黨支部書記,她上任以后,根據學到的知識,帶領村民們科學種田,先后進行了土地平整和對鹽堿地的改造,使糧食畝產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增加了5倍以上,村民們的溫飽問題得到了徹底的解決。
然而能力越高,責任越大,1980年侯雋升任為寶坻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離開了她曾工作了18年的竇家橋村。
在侯雋收拾東西準備離開的時候,村民們紛紛趕到家中送別,一位大媽握住了她的手緊緊不放,旁邊還有幾個孩童拉著她的衣襟哭喊道“侯阿姨,不要走”,此刻侯雋的心里也十分的不舍。
返城的知青們,非侯雋
“國家需要我走到哪里,我就會義無反顧地走到哪里”,這是侯雋心中長期以來的堅定信念,盡管心有不舍,還是忍痛奔赴了新的崗位,在此后的幾十年里,她每年都會抽出時間到竇家橋村看望那些當年善待她的村民們。
初心不改,歸于平淡
2001年1月,57歲的侯雋擔任了寶坻縣政協主席,這年9月,為了加快天津市的建設步伐,寶坻縣正式改為寶坻區,而她就自然地成為了寶坻區政協主席。
官越做越大,態度卻越放越低,到侯雋家中拜訪的百姓們絡繹不絕,而她不管對方是何身份,總是熱情地接待,并且主動把他們的意見記錄下來,最后統一在會議上討論,當地的百姓都很愛戴她。
侯雋(右)
除了在政府部門任職以外,侯雋還兼任著天津寶坻桑梓助學基金會副理事長,時刻關心著祖國下一代青年的成長,不僅如此,她還經常給困難的兒童捐錢捐物,幫助退休的老黨員干部解決生活上的困難。
2007年5月,侯雋在寶坻區政協主席的任上退休,退休以后的她選擇了隱姓埋名,和老伴一起過上了平凡的生活,而在這平凡的生活里,她一直堅持做著一件事。
這件事就是寫一本關于周恩來總理和知青之間故事的書籍,以此緬懷偉大的、親民的周總理,這個想法早在她擔任寶坻區政協主席的時候就產生了,而且也做了一些資料上的收集。
至于為什么寫這本書,那是因為侯雋曾經親身受過周總理的熏陶,在她成為知青典型的那段時間,先后受到了周恩來總理多達6次的接見,而每次周總理的細心和用心都讓她很是感動。
周恩來總理
在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期間,周總理在一份報告中看到了侯雋多達13個的職務,隨后又專門問了侯雋的情況,得知她為此深受困擾。
于是,周總理耐心地對相關領導說:“她的職務太多了,不如這樣吧,你們就只保留她共青團天津市委書記和竇家橋村黨支部書記兩個職位吧,這樣也方便工作。”
事后,侯雋得知竟然是周總理百忙之中親自過問的她的事,激動地眼淚瞬間掉了下來,后來每每回憶起這次經歷,她都堅定說道:“做人就要像周總理那樣,心里永遠裝著群眾,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2008年2月1日,人民日報出版社正式出版了侯雋編寫的《知青心中的周恩來》一書,在書里面她這樣贊揚周總理:
“您是一座豐碑,您的豐功偉績和精神風范為千秋萬代所傳頌,永存于中華兒女心中……您是一面鏡子,您以自身塑造的完美讓我們時刻在您面前整理著自己的行為和容貌……您是一位師長,您那慈父般的關懷和教導給了我們享用不盡的精神財富和進步源泉……”
《知青心中的周恩來》封面
這年九月,65歲的侯雋老人親自前往成都出席了這本書的發布會,在發布會結束以后,她接受了一名記者的采訪,面對采訪,她淡定且從容。
記者問道:“侯老,您當初為什么一定要到農村去?”
侯老笑著說道:“當時我也沒有想太多,國家需要,我便去了,而且我確實有扎根農村的理想。”
記者再問:“那您現在后悔過嗎?”
侯老自信地說:“從來沒有,直到現在我還是堅持認為大學生畢業后應當到農村鍛煉一下,提高實踐的能力,如果再來一次,我還是會和當初選擇一樣。”
記者最后問道:“當初您是全國的先進典型,而如今的您生活變得平淡,請問您的心里有過落差嗎?”
侯雋
侯老堅定地說道:“從來沒有,就是在當初火遍全國的時候,我也沒覺得自己和普通的農民有什么區別,我只是響應國家的號召,做了我該做的。”
如今,侯雋老人已年逾古稀,她經常和老伴一起接孫子放學,在公園里散步,一家人過起了平淡而又幸福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