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 2300字,時長約 5分鐘
·本文來源:劉勝軍大局觀(劉勝軍微財經出品)
文/ 劉勝軍
我們需要一場從“勤儉是美德”向“消費是美德”的思想大解放。
消費是一種美德?!獎P恩斯
即將到來的“五一假期”沖上了熱搜。原因很簡單,不少人在為“五天長假”歡呼之后忽然發現其實假期只有1天,其他幾天都是調休。
這種調休的做法,是想“娛樂工作兩不誤”:既帶動了旅游消費,又在事實上沒有影響工作生產。
其實,“害怕耽誤工作”,已經是一種過時的思維,或者說屬于“短缺經濟思維”。在短缺經濟時代,供不應求,多生產一天就多創造一天的財富。
這種觀念,源于中國長期以來的勤勞傳統。如果按照工作強度而言,中國可能是世界上最勤奮的國家。前幾年社會輿論聲討的“996文化”,有著根深蒂固的思想根基。馬云甚至說,“這些公司能夠996,我認為是我們這些人修來的福報?!?/p>
其實,很多時候加班是被迫的。在制造業中,很多工人的基本工資都是以當地最低工資為標準,再算上加班費,才能拿到5000以上的月薪。一個工人想要拿到七八千的月薪,基本上是要加班滿勤。比亞迪工廠也是如此,新進工人的基本工資2360元/月,加班費跟富士康一樣,都是按工作日加班1.5倍,雙休日2倍,國家公假日3倍,額外再加一些季度獎、績效獎,差不多月薪六七千。
因此,就出現了奇怪現象:一個工廠如果因為訂單不足,不安排工人加班,很多工人可能就要跳槽了。其實,不是工人喜歡加班,而是不加班收入太低。
還有一種加班是企業為了獲得競爭優勢而逐漸形成的慣性。例如,以加班文化著稱的華為,雖然如今已經是世界級企業,但這種習慣依然很難改掉。
一個有趣的故事很能說明問題:TCL在2004年并購法國湯姆遜彩電業務和阿爾卡特手機業務后,李東生一次去法國,計劃在周末召開一個會議,卻發現找不到人,所有人手機都關機了。李東生當時對此感到不可思議。
這種反差很說明中國人不知道自己有多勤勞。有的企業家甚至要求員工周末不得關機,否則就撤職。其實,有幾個員工周末敢不接老板打來的電話?中國勞動者每周平均工作時間約49小時,法國為36.9小時、德國35小時、丹麥34.5小時、荷蘭31.4小時。美國為34.4小時。
前幾年,有部奧巴馬投資的紀錄片《美國工廠》。這部電影看似很平淡,其實揭示的是一個很深刻的問題:不同國家勞動者不同的價值觀。在全球化的時代,每個國家勞動者的工作強度,會對其他國家勞動者產生“外部溢出效應”,這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和思考的歷史課題。
中國經濟早就過了短缺經濟時代。短缺經濟,本質上是計劃經濟的產物。計劃經濟導致生產和需求的脫節,也因為缺乏激勵而導致生產能力、生產效率低下,最終形成短缺??茽柲蔚摹抖倘苯洕鷮W》深刻影響了中國當代經濟學家。
過去幾十年,中國擁抱市場經濟,技術飛速進步,在很多領域都形成了世界第一的生產能力。在絕大多數領域,短缺已經永遠成了歷史名詞。今天的90后、00后,已經很難理解“短缺經濟”、很難想象70年代很奢侈的“四大件”:自行車、手表、縫紉機、收音機,以及80年代奢侈的“四大件”:電視、冰箱、洗衣機、錄音機。
解決了短缺之后,隨著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地位的鞏固,我們開始面臨另一個超級難題:供大于求。中國制造業規模已經連續13年全球第一。中國食品(占全球比重為 26%)、紡織(35%)、化學 制品(28%)、機械設備(28%)、電氣設備(27%)、運輸設備(25%)等 13 個制造業細分行業增加值規模均位列世界第一。
供求矛盾這個問題在疫情后表現得更為突出,因為需求側比供給側的恢復速度要慢得多。于是,這幾年企業變得越來越“卷”,價格戰硝煙彌漫,PPI(生產廠商出廠價格指數)又開始負增長。
生產廠商出廠價格指數
2024年一季度,GDP平減指數為-1.1%,近六個季度中已有五個季度為負,幾乎是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的通縮時期。一季度盡管工業生產加速,但工業產能利用率僅為73.6%,比上季度下降2.3個百分點,為2020年二季度以來最低。
華為問界新M5上市,價格區間為24.98萬~27.98萬元,余承東感嘆:
“瘋掉了,太猛了,這個行業太卷了,我們降成本壓力很多,因為現在搭載華為高階智能駕駛系統的車售價低于30萬都是虧損的?!?/p>
這種壓力,不是新能源汽車一個行業的問題,而是普遍現象。
出路何在?肯定不是鼓勵加班,那樣只會制造更多的麻煩。你生產出來的不是產品,是庫存!
出路在于經濟學大師凱恩斯的那句名言:消費是一種美德!
儒家文化傳統上崇尚節儉,這是優秀品德。但,如果每個人都節儉,就會出現需求不足的“合成謬誤”。
實際上,中國經濟長期以來的結構性矛盾正源于此:儲蓄率太高,消費率太低。
儲蓄率國際比較
個人消費占GDP比重
因此,我們現階段要轉變思維模式,要從“崇尚加班”的文化向“崇尚度假”的文化轉變,這樣才能緩解供求結構性失衡。這正是中國經濟再平衡所需要的。
福州永泰同安鎮芹草村
解決這一結構性矛盾,當然不是靠“多放假”就能完全奏效,但毫無疑問,“多放假”代表著正確的方向、科學的思路。
面對當下的經濟局勢,說句簡單粗暴的話:多放假,才是在幫助經濟;少放假,其實是在制造麻煩。
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經濟最大的動力。在放假的問題上,我們需要來一次思想解放:多放幾天假,對勞動者好,對經濟好,對全世界也好。這樣皆大歡喜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劉勝軍@寧波鄞州天童寺
致公黨上海市經濟委員會委員
堅持講真話的經濟學家
政治經濟學+大歷史觀
2014 年參加總理經濟座談會
劉勝軍微財經創始人
山東省人力資源發展促進會首席專家
著有《下一個十年》
山東·菏澤·定陶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