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象,已經2024年了,還會有車企在面對危機公關的時候,顯得如此強勢蠻橫。
4月26日,一輛購買僅3個月的問界M7,在山西運城高速行駛時,因追尾一輛澆水作業車,導致車輛失火,車上的兩個大人一個孩子都不幸遇難。
一個家庭就此崩潰,面對丈夫、弟弟、兒子的死訊,家屬在哀嘆命運不公的同時,也針對車禍救援環節暴露的種種問題,對涉事車輛發出了滿是血淚的質疑。
有著華為技術作背書,無論是駕駛還是安全性能都快被吹成“黑科技”的問界M7,為何連一條人命都保不住?
面對受害人家屬的質問,問界M7方面卻鮮少有人道協助的回應。從事發至今,作為旁觀者,我們看到更多的,是車企在想盡一切辦法,只為了“保護”華為品牌形象。
人命和利益、消費者和合作伙伴,問界M7統統優先選擇了后者。
一、漠視人命甩鍋友商,2024年最差危機公關?
毫無疑問,這可以稱得上是2024開年來,最糟糕的公關表現。
無論是任何行業,在對安全意外事故進行回應的時候,首先要遵循的都是“人命大于天”的基本準則。
這一準則,無關什么企業社會責任、公關職業素養之類的商業元素,而是生而為人的基本道德,以及充當社會運行底層邏輯的公序良俗。
早已更名為AITO汽車的問界,顯然在這一點上沒能達到及格線。
事故發生后,經過兩天左右的調查和認證后,AITO問界官方微博賬號發文做出回應。從行文結構來看,短短不到二百字的回應中,問界對核心問題的權重排列,是確認事故>撇清責任>后續安排。
站在企業角度,為了維護品牌形象,做出這樣的安排無可厚非。但站在旁觀者角度,“沒有人情味”,是傳遞給所有人的直觀認知。
在這份官方賬號的回應中,與人相關的,只有寥寥兩句。甚至開頭部分對人員傷亡的痛心,也顯得很是格式化。
而且對于各方面最為關注的,導致三人死亡的起火原因,問界官方也似乎打算用“動力電池包特性均正常”來一筆帶過。
這對于死者,以及死者家屬,多少都有些缺乏尊重。
身為媒體從業人員,摩根商研所認為,哪怕只是將“對家屬提供一切可能的支持”這句話放到開頭,也不至于讓整段回應,顯得如此無情和冷漠。
不僅如此,后續的回應中,問界官方還針對車型、電池、安全氣囊,做了進一步補充聲明。其中的重點,無疑是“事發車型是入門非智駕版,未搭載華為高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使用的博世方案”。
問界方面可能是想陳述事實,也可能是為了后續銷量,打消人們對華為智駕系統的質疑。但不得不說,這兩句話,反而成了這一場危機公關中,雷點最大的地方。
摩根商研所團隊在看到回應后,腦海中立刻浮現出兩個疑問:
非智駕版本的問界M7,難道就不是賽力斯和華為聯合設計的嗎?
博世方案,就這么差勁嗎?
由于缺乏足夠的信息來源,我們無法確認非智駕版本的問界M7,究竟有多少“華為成分”。也難以知曉,采用華為高階智能駕駛輔助系統的問界M7,是否就能避免這一悲劇的發生。
但對于事故死者家屬所質疑的,被問界M7當作宣傳重點的AEB自動緊急制動、GAEB異型障礙物自動緊急制動等安全功能,是否真的有發揮功效。
問界沒有做直接回應,只是“甩鍋”給了博世方案,并且標明博世方案的AEB具體觸發數據。
這一“死道友不死貧道”式公關回應,顯然招惹來了“你做初一我做十五”的報復。
就在問界做出回應的當天,博世也發表聲明稱“涉事車輛沒有搭載博世智駕系統(含AEB)”。
不得不說,這個括號里的補充說明,很是高明。
沒有直接撕破臉和問界拉開甩鍋的罵戰,也沒有過多言論,只是就事論事,就將問界擠兌到了極為尷尬的位置。
再加上事發至今,已經有多個信源渠道傳聞,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正在頻繁針對這起交通事故,進行刪稿、封聊天群、降熱搜等操作。
一場交通事故,仿佛在有些人“弄巧成拙”的遮掩下,讓國產汽車行業陷入了撲朔迷離。
當然,在官方調查結果出來之前,一切的說法都無法代表真相。
只是在這問界與博世的羅生門背后,我們也發現一個問題。
賣車時恨不得直呼華為M7,出事了,卻直接將華為摘了個干凈,只剩下賽力斯問界。
這算不算是一種虛假宣傳?
二、安全減配功能缺失,“華為濾鏡”碎裂一地?
不得不說,這場事故,直接打碎了新能源汽車用戶的“華為濾鏡”。
那些曾被華為粉絲吹上天的種種安全設計,似乎都沒有發揮作用。
圍繞AEB的爭論中,涉事的2024款問界M7 Plus后驅版5座,曾經宣傳具備“全向主動安全”功能。但實際入手后,這一核心安全功能卻沒有實裝。
安全性能是否存在減配,在此前已經引發不少爭論,在此暫且不做過多討論。這一次的事故所暴露的問題,似乎要遠比減配,更令人擔憂。
從事故現場的照片來看,雖然是在高速上發生的車禍,但涉事的問界M7,在115km/h的正常時速下,最開始似乎并沒有受到“重傷”。
如圖片所顯示的那樣,出事的黑色問界M7,在事故發生的瞬間,駕駛員應該是進行了一定的規避操作,使得主要車輛受損位置,集中于偏向駕駛位的車頭。
至少表面看起來,事故發生后,車輛右側、后方都大體上保持了結構完整。
車身沒有出現大幅度扭曲、破壞,按照業內人士分析,理論上不會影響碰撞后車門自動解鎖的功能。
而且這一功能出現時間已經超過十幾年,雖然法律上沒有強制安裝,但要說起該功能的普及程度,價格在10萬元以下的汽車都有所搭載。沒道理頂著華為、賽力斯名頭的問界M7,對這一功能會沒有任何改進。
涉事的2024款問界M7 Plus后驅版5座,在《問界M7車主手冊》里,明確寫著M7擁有碰撞后自動解鎖的功能。
但是第一時間發現車禍并前往救援的澆水車乘員,以及前來協助的熱心人士,卻因為隱形門把手未自動解鎖彈出,導致無法正常打開車門,只能選擇破窗救人。
也正是由于門把手的耽擱,導致救援速度沒能趕上火勢蔓延速度,最終讓三條人命葬身火海。
對此,AITO問界的客服曾回應稱:“目前大部分車輛無自動解鎖功能,這起事故中司乘已失去意識,無法從車內打開車門。不管是否是隱形門把手,外部施救只能砸車窗。”
與常識前后矛盾的說法,實在令人心寒,且憤怒。
而從現場照片中,車頭位置地面上的干粉,以及用來破窗的滅火器,也指向另一個更驚悚的猜測——常規滅火器,可能無法撲滅,或者減緩新能源汽車的火勢。
至少這輛問界M7,不能。
在宣傳過程中,問界M7曾針對新能源汽車“自燃”的問題,重點圍繞三元鋰電池、阻燃材料、熱失控保護技術等,進行了詳盡的宣傳。
從這場事故來看,問界的電池確實沒問題,但前機艙著火并引燃全車的速度,竟然超過了救援速度。
這是否意味著,華為和賽力斯,并沒有把防火技術用在整輛車上?是安全設計漏洞,還是偷工減料?
這無疑是個需要思考的問題。
我們很愿意相信,問界M7不會辜負華為和賽力斯兩大招牌。這場車禍中,汽車所要承擔的安全責任,也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大。
希望真相能夠早日水落石出吧。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開的資料信息,展開評論,但作者不保證該信息資料的完整性、及時性。
另:股市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與否須自行甄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