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墨子就指出“民有三患”,“勞者不得息”為其中之一。勞動為了生存與生活的需要 ,與光榮無關。勞動是有其負效用的,完全不同于湖面上蕩起雙槳。勞動是艱辛的,付出了許多代價,承受了許多成本,只為享受勞動成果。勞動對于人們來說是稀缺的,需要節約利用。人們偏好閑暇,更甚于偏好勞動。隨著勞動的投入,其邊際效用遞減。故此隨著科技的進步,縮短勞動者者的時間,是全世界的總體趨勢。想要增進勞動者增加投入勞動,唯一的辦法就是提高勞動者單位勞動的收益。只有在勞動的收獲比閑暇的享受更迫切可取時,人們對勞動的偏好才會甚于閑暇。將吆喝的纖夫等同于哼著小曲的散步者,不僅僅是膚淺,而是一種對他人苦難基本理解的缺失。沒有任何一個社會,能否認勞動的負效用。只有狂熱的社會改造主義者,才會說他們已經讓勞動從痛苦變成了快樂。誤以為他人的勞動是一種享受,這是最深刻的偏見與誤解。將勞動美化成毫無痛苦的喜悅,將勤勤懇懇視之為理所當然,將勞動者吹捧為無私,又責令大眾以勞動來奉獻,則是高位者最不可接受的失德。
))勞動節名稱翻譯的確存在問題。
思寧網友提出,"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宜翻譯為“國際工人節”或“國際勞工節”。其觀點具有合理性。我認為翻譯成“國際勞動者節”的確更加合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證其合理性:
1. 歷史背景的尊重:國際勞動者節日起源于19世紀末工人爭取權益的斗爭,特別是1886年美國芝加哥大罷工事件,這是一場工人為了爭取八小時工作制而發起的運動。因此,將這一節日名稱中的“Workers”直接對應為“工人”或“勞工”,或“勞動者”,更能準確反映其歷史起源和身份認同,是對那段爭取勞動者權益歷史的直接致敬。
2. 對勞動者身份的強調:勞動者節日最初是工人爭取自身權益的象征,強調的是工人作為商品生產者所享有的基本權利。“工人節”或“勞工節”的命名,直接指向了這個節日的核心主體——工人,突出了對工人身份和貢獻的認可,有助于增強其權利意識。當然,工人,農民,教師,公務員,技術工作者,都是勞動者,他們的休息權也理所當然應該受到尊重。
3. 立法本意的忠實傳達:國際勞動者節日設立的初衷是強調勞動者的權利和尊嚴。使用“國際勞動者節”的名稱,能更加忠實地傳達設立這一節日的初衷和目的,即強調對包括工人在內的勞動者權益的保護和尊重,而不僅僅將其視為一般意義上的勞動慶祝。
4. 國際共識的一致性:在全球范圍內,很多國家和地區在翻譯該節日時,傾向于使用更能體現勞動者特點的詞匯,如西班牙語的“Día Internacional de los Trabajadores”、法語的“Fête du Travail”等,均直接指向工人或勞動者的身份。采用“國際勞動者節”能更好地與國際通用表述保持一致,體現中國作為國際社會一員對全球主流價值的尊重。
5. 提升社會認知:改名還有助于在國內社會層面深化對勞動者節日歷史意義的認識,促使公眾不僅將其視為一個休息日,而是深刻理解其背后的社會意義和勞動者權益的重要性。這有助于進一步推動全社會形成尊重勞動意愿、尊重勞動成果,尊重勞動者合法權利的價值觀。
總之,將“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譯為“國際勞動者節”,不僅體現了對歷史的尊重,也強化了對勞動者尊嚴和權益的關注,有助于提升社會對勞動者貢獻的認知,符合節日設立的初衷與精神。因此,這一觀點具有顯然的合理性和實踐價值。而“勞動節”這一名稱,只見“勞動”不見“人”,缺乏人本精神。由于缺乏人本精神,可能導致片面強調勞動的正面作用,而沒有看到勞動的負效用。
))勞動的負效用應該被正視
在人類文明的長河中,勞動始終扮演著推動社會進步和個體生存發展的核心角色。然而,對于勞動的認知,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歌頌其光輝面,而忽視了其固有的負效用與艱辛本質。我們應該正視勞動效用的雙面性,在尊重勞動的同時,通過有效激勵和保障機制促進勞動者幸福感的提升。
首先,必須正視勞動的艱辛與負效用。勞動,作為獲取生活資料的基本手段,其過程往往伴隨著體力與心智的消耗,是生存的必要代價而非全然的榮耀。隨著社會的發展,盡管科技的進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勞動的強度,但勞動的艱辛并未完全消失。勞動者的付出,不僅是汗水與時間,更是放棄了寶貴的閑暇與個人發展機會。因此,將勞動浪漫化為無痛的快樂,是對勞動現實的嚴重扭曲,也是對勞動者尊嚴的忽視。
其次,理解勞動的稀缺性與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勞動時間對于每個人都是有限的資源,如何高效、人性化地利用這一資源,考驗著社會的智慧。隨著勞動投入的增加,人們從中獲得的滿足感往往會逐漸減少,這要求我們探索新的激勵機制,以提高單位勞動的收益,激發勞動者的內在動力。唯有當勞動的回報能夠超越閑暇的誘惑,才能促使人們自愿增加勞動投入,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發展的雙贏。
再者,構建尊重勞動的社會文化至關重要。這意味著要摒棄將勞動神圣化或貶低為純粹苦役的極端觀念,而是要認識到勞動的價值不僅在于物質產出,更在于勞動者自我實現的過程。社會應鼓勵創新,提升勞動技能,同時尊重保障勞動者的基本權益,確保他們能夠享受到合理的勞動回報,擁有追求更高生活質量的機會。
最后,政策制定者與企業領導者應承擔起責任,通過合理的薪酬體系、靈活的工作制度、以及持續的職業發展支持,營造一個既激勵勞動又尊重個人選擇的環境。尤為重要的是,消除對勞動者的誤解與偏見,認識到無論是“吆喝的纖夫”還是“哼著小曲的散步者”,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勞動與閑暇之間的平衡,享受勞動帶來的尊嚴與幸福。
總之,勞動是社會發展的基石,但也是個體生活的負擔。正視勞動的雙面性,既要肯定其對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要深切理解勞動者的艱辛與需求,通過制度創新與文化建設,構建一個更加公平、尊重、高效的勞動環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實現勞動與閑暇的和諧共存,讓每個勞動者都能在勞動中找到尊嚴與價值,享受勞動之余的生活之美。
))勞工節的核心訴求是“勞者得息”。
中國古代思想家墨子認為“民有三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勞者不得息”乃民之巨患。故此,他認為社會發展的最終追求乃是“使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墨子·非命下》。五一節重溫墨子此論,實有必要。五一國際勞動者節,是工人為爭取休息權而斗爭得來。今天分享墨子“勞者得息”思想,深刻領會這位千古智者悲天憫人的情懷。乃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
墨子的這一思想深刻體現了對民眾基本生存需求的關注以及對社會公正的追求。在古代社會,他能夠洞察到民生疾苦的核心——食物、衣物與休息,這“三患”直指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墨子之所以主張“非攻”,即反對無謂的侵略戰爭。侵略戰爭不僅消耗社會資源,加重人民負擔,而且侵害了人們的生命健康權,侵犯了私有產權,阻礙了人民獲得基本生活條件。墨子對“勞者得息”的追求,是與他反對窮兵黷武,反對橫征暴斂,聯系在一起的。誠然,只有在和平的環境下,保障私有產權,尊重個體自由,才能增進社會協作,發展生產,促進交換,繁榮市場,增進普遍的福祉,進而促進基本社會保障。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
時至今日,五一國際勞動者節日的設立與慶祝,正是國際社會對勞動者權益重視的一種體現。特別是對休息權的尊重,這與墨子的“勞者得息”理念遙相呼應。在現代社會快節奏的工作環境中,勞動者的休息權利仍然是一項重要議題。紀念五一勞動者節日,不僅是對過去工人為爭取合理勞動條件斗爭的回顧,也是對包括墨子在內的先賢智慧的致敬,提醒我們要持續關注并改善勞動者的工作與生活狀態,確保每位勞動者都能享受到應有的休息與福祉。
因此,借由五一勞動者節日,傳播和實踐墨子“勞者得息”思想。這不僅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對現代社會發展倫理的積極關注。在科技進步與市場經濟發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突飛猛進,為人類減輕勞動強度提供了有力支撐,縮短勞動者勞動時間,已經成為大勢所趨。德國等西方國家,正在推行一周工作四天的工時制度,他們在保障勞動者休息權方面,已經取得了巨大成績。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華有志者,應該追隨墨子的道路,不忘初心,以人為本,持續推動社會公平與正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