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作序,劉傳生耗時五年新作,重磅上市!
《屏具》
馬未都先生在《屏具》的序言中曾深情地寫道:“中國家具產生三千年以上,從未間斷的只有屏風,可以說一部屏風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家具的歷史,此話中肯并不為過?!边@番話無疑為我們揭示了屏具在中國古代家具中的重要地位。
屏具
隔不斷的中國美
或許在當今的日常生活中,屏具的身影已漸行漸遠,這個名字聽起來也有些陌生。
但它,是我國最古老的家具種類之一。
山東安丘漢墓畫像石中"L"形圍屏
顧愷之《烈女仁智圖》中“凹”字形無底座圍屏
劉松年《羅漢圖》中“八”字形有底座圍屏
佚名《槐蔭消夏圖》中的落地枕屏
上古時期,人類“構木為巢”,將一排樹枝扎成擋板,既能遮風擋寒,又能抵御野獸,這便是屏具的鼻祖——“坫”?!墩f文解字》注釋:“坫”,屏也。
商周時期,屏具依禮法而設,是天子的專用禮器,作為等級和權力的象征。
到了漢代,屏具已經被普遍應用,有“凡廳堂居室必設屏風”之說。
之后,屏具的樣式、工藝、裝飾愈加豐富,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室內室外皆可陳設,除擋風、分隔、遮蔽之外,更承擔起裝飾的作用。
從比人還高的大座屏,到案頭賞玩的小硯屏;從裝飾墻面的掛屏,到美化空間的炕屏;從十二扇的圍屏,到獨一扇的座屏——屏具的范疇也遠比我們想象的廣泛。
明中晚期 黑大漆嵌螺鈿工藝案上賞屏正面和反面
清乾隆御制紫檀嵌百寶燈屏式賞屏(分體結構)
明晚期黃花梨玉石心硯屏
清早期紫檀框繡云龍紋有底座"U"形圍屏
這些屏具不僅是中國古人審美觀念和審美高度的體現,更蘊含了深厚的東方藝術魅力和文化底蘊。如唐代杜牧所作“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李商隱詩中“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屏具是東方美學文化精神的載體——隔而不斷,露卻不盡——正如中國人之含而不露,言不盡意。
正因為如此,屏具在西方收藏家眼中一直都是炙手可熱的收藏品類,在國內收藏界卻頗受冷遇,比起椅凳、桌案,屏具只堪稱為古典家具收藏中的隱學。
《屏具》一書將視角聚焦于此,梳理屏具的發展歷史,研探屏具的類別劃分,解析屏具的文化屬性,挖掘屏具的獨特價值,使屏具單獨成書,難能可貴。
翻開《屏具》一書,一定會為作者細致入微的觀察和獨到見解所折服。這部書籍如同一座橋梁,將古老與現代、傳統與創新緊密相連。從東方審美的再現,到屏具千年的傳承,再到今日的創新實踐,它為我們呈現了一幅屏具藝術世界的瑰麗畫卷。
一場邂逅
書盡千年傳承
劉傳生先生是中國古代家具收藏家、鑒賞家,北京萬乾堂古代家具藝術館創辦人,有著近四十年的一線收購、收藏、研究、鑒賞經驗。
劉傳生先生致力于收藏、研究和傳播中國古代家具藝術文化
他與屏具的緣分始于一件黑大漆彩繪案上賞屏及一件黑大漆素屏,飽嘗視覺沖擊和享受之余,了解到屏具文化之博大精深,燃起了研究屏具的興趣。此后,他與屏具結下了不解之緣,有了二十余載的不懈探尋。這次,他將對屏具長期的觀察、思考、感悟匯聚成書。從初稿到成品的五年間,他精心打磨,歷經十幾版的修訂,終于讓這一獨特的家具門類——屏具,完整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歷經十幾版的修訂的書稿
在《屏具》的首章,劉傳生先生以親身經歷為我們講述了與屏風的邂逅之旅,回顧了那段美好的緣分,讓我們也感受到屏具的無窮魅力,進而引出屏具學術研究的現狀,引領我們走進屏具學術研究的殿堂。
明晚期楠木黑大漆素面枕屏及其置于涼榻之上的場景
在第二部分,他追溯了屏具的起源,梳理其發展脈絡,分門別類地闡述了屏具的內涵與關聯,深入剖析了屏具的工藝與文化,切實求證了屏具的身份與體系,生動展示了屏具的功能與藝術,逐步深入論述了屏具各個類別的地位與存世情況。在做到全面準確、羅列有序、展現清晰、理由充分、證據充實的基礎上,他提出:“屏具門類”應從現有的“座具、臥具、承具、庋具、雜具”五類劃分格局下的“雜具”門類中剝離出來,自立門類,進而形成中國古代家具范疇下“座具、臥具、承具、庋具、屏具、雜具”共六大類劃分的新格局,更利于屏具文化的深入研究。
劉傳生先生反復修改梳理出的屏具族譜
在第三部分,劉傳生先生依據歷朝歷代對素屏的推崇,為我們講述了文人墨客與屏具的奇聞軼事、相關典故、詩詞歌賦和繪畫作品,以及素屏的制作、應用及文化承載。其思路、觀點鮮見,定能引起業界和學術界的重視,引發對素屏文化的深入探究。
書中261頁引用《素屏謠》曰:
素屏素屏,胡為乎不文不飾,不丹不青?當世豈無李陽冰之篆字,張旭之筆跡,邊鸞之花鳥,張藻之松石?吾不令加一點一畫于其上,欲爾保真而全白。吾于香爐峰下置草堂,二屏倚在東西墻。夜如明月入我室,曉如白云圍我床。我心久養浩然氣,亦欲與爾表里相輝光。
爾不見當今甲第與王宮,織成步障銀屏風。綴珠陷鈿貼云母,五金七寶相玲瓏。
貴豪待此方悅目,然寢臥乎其中。素屏素屏,物各有所宜,用各有所施。爾今木為骨兮紙為面,舍吾草堂欲何之?(引自《白居易文集校注》第 94 頁)
仇英繪《高山流水圖》中的素屏
在第四部分,他則憑借數十年的經驗,以設計、造型、材料、工藝為線索,為我們細致講解了屏具的收藏與鑒賞之道,梳理問題、亮明觀點、給出建議、述明方法、提供相關參考標準及收藏指南。
屏具收藏與鑒賞的細節決定成敗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這本書中詳盡地列舉了屏具各門類的經典代表之作,并進行了深入的解讀,使得這本書具有很高的研讀價值。更重要的是,作者毫無保留地分享了自己收藏屏具的寶貴經驗,使得這本書具有很強的收藏價值和實用價值,能夠幫助讀者規避收藏中的誤區,避開收藏劣品的陷阱。
《屏具》的“文”與“質”
“文質彬彬”常用來形容君子氣質溫文爾雅,行為舉止端正?!拔摹迸c“質”的關系后來被引申到文學創作的領域中,用來比喻文學作品的形式與內容的關系,文質相稱、文質并茂的作品才可稱為上品。
《屏具》一書,三十余萬文字,上百幅圖,資料翔實,編排清晰,觀點明確,論據扎實,可謂皇皇巨著。作者用四五年的時間手寫書稿并一一制圖,又歷經十幾次修改訂正,就一些疑點和難點與行家反復交流研討,直至表述穩妥為止,字字句句,凝結著作者的心血。本書采用了跨學科的研究方式,融合了歷史學、社會學、文化學、材料學和藝術學等多種學科的理論和方法,賦予了作品深厚的學術底蘊。除此之外,本書并沒有陷于學院派學術論著的枯燥無味、艱澀呆滯,在考據與評述之外,作者記敘了很多自己的親身經歷、個人感受,因此讀起來生動鮮活、頗有趣味,某些篇章既通俗易懂又字字珠璣,含義雋永而又極具文采,令人掩卷深思、回味無窮。
《屏具》內頁展示
在裝幀設計上,這本書如同屏具本身,散發著由內而外的大氣端莊、低調溢美的氣質,彰顯著自己獨特的魅力。其封面和書匣采用棗紅色布面,給人典雅沉穆的感覺。而內頁則采用略帶沙感的特種紙,柔軟而舒適,完美呈現圖片效果的同時不刺眼不劃手,使得讀者在長時間閱讀時也能保持舒適。此外,紙張上的涂層技術更保證了色彩的精準、細節的真實,讓讀者能夠沉下心來閱讀,靜享屏具之美。
《屏具》裝幀設計
這部精心打造的作品,匯聚了作者與編輯的共同努力和智慧,已經入選第三屆嘉德國際藝術書展,并獲得了業界內外的廣泛贊譽和高度評價。
無論是對于研究者還是收藏愛好者,這本書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寶貴之作。
讓藝術聚焦
東方審美
《屏具》為讀者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篩選出了精華,讓我們重新認識了東方審美,更讓我們看到了東方審美在未來的無限可能。
《屏具》以劉傳生先生的親身經歷為載體,橫跨古今,志向遠大。屏具門類的設立與提出,尚屬首次,成為家具研究中的新課題。
然而,《屏具》不僅僅是對傳統的致敬,更是對傳承與創新的深度思考。這種探索和創新的精神,正是東方審美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價值所在。它提醒我們: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那些深植于我們血脈中的文化基因,都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
作者簡介
劉傳生
1961 年生,河北滄州人
北京萬乾堂古代家具藝術館創始人
北京收藏家協會古典家具專業委員會主任
中國職業崗位技能藝術品(家具)高級鑒定師
中央美術學院客座、課程教授
清華大學特聘大學生藝術作品文化藝術顧問
加拿大文物與藝術研究基金會古典家具高級顧問
出版著作《大漆家具》(故宮出版社,2013 年)
限量簽名版,附藏書票,重磅上市!
簽名版限時購書鏈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