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GDP規模來看,今年一季度我國GDP達到29.63萬億人民幣,而2023年一季度中國GDP為28.44萬億,按照數據計算增速應該是4.18%,但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卻是5.3%,背后其實是兩種不同的算法。
事實上,4.18%屬于GDP名義增速,而5.3%屬于實際增速,實際增速是剔除了物價上漲因素的,而名義增速包含了物價上漲因素。所以,在物價溫和上漲或者大通脹的年代,GDP名義增速是高于實際增速的。
但是,這一次我國一季度GDP名義增速低于實際增速,說明物價沒有上漲,而是在下跌。
今年一季度美國GDP環比折年率增長1.6%,而且這次的增速是低于市場預期的,于是很多媒體說美國真的要衰落了,增長勢頭停止了。
但是,這個GDP環比折年率與我們的同比實際增速概念不一樣,如果換算成同樣的統計口徑,今年一季度美國GDP同比增長接近3%,而我國同比增長5.3%,我國的增速仍然是高于美國的,經濟實際增長動能領先于美國。
不過,美國的這個增速也是不低的,畢竟美國人均GDP已經超過8萬美元,對于這樣的發達經濟體,像新興經濟體一樣去實現高增長是不現實的,能夠實現近3%的增長已經是碾壓歐洲及日韓的強大存在。
根據兩國數據,按照平均匯率計算,今年一季度我國GDP為4.17萬億美元,而美國為6.93萬億美元,中國GDP已經跌至美國的60%。
我國的通脹對于GDP沒有起到提升,反而因為物價下跌造成“增量”減少,相比之下美國的通脹很高,3月美國CPI增長3.48%,核心通脹指標更是達到3.8%,這就提升了美國GDP名義增速,從而拉升了GDP增量。
所以,低通脹沒有給GDP增長帶來助力,不過這也說明美國GDP是在高通脹加持下維持表面的“數字繁榮”,并不是經濟的實際增長帶來的結果。
今年一季度人民幣貶值了,GDP兌換為美元后“數字縮減”,這也導致中美GDP差距擴大。
目前,美元仍然維持著高利率,就是不肯降息,而且屢次釋放延遲降息,甚至要加息的信號。
受此影響,美元指數再一次走強,亞洲貨幣跌倒一片,日元匯率暴跌,日本國債率先崩盤,而狙擊日本正是美元試圖洗劫亞洲財富的開始。
在美元匯率走強和高通脹的疊加作用下,美國GDP數據看起來更加繁榮,增長勢不可擋,但是這種數據繁榮狀態維持不了太久,未來等待美國的,將是一顆又一顆大雷的不斷引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