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大慶油田進入全面開發建設階段。其后勝利油田、大港油田、江漢油田等多個大型油田也都陸續全面投產。石油產量開始狂飆。1978年我國的石油總產量首次突破了1億噸。憑這個產量在當年能擠進全球五大石油生產國之列。
生產出了這么多石油,其中有不少(千萬噸級)居然是用來發電。
我國煤炭資源豐富,發電廠以燃煤為主,為什么要用大量石油來發電呢?
主要有幾個原因:
一是石油出口渠道不暢通,當時我國與國際市場的聯系還算不上緊密,石油出口規模不大。
二是當時的石化加工能力不強,消化不了猛增的石油產量。
這兩個原因導致國內石油供應嚴重過剩。
第三個原因,是受特殊歷史時期的影響,煤炭生產不穩定,且鐵路運力不足,導致煤炭供應嚴重下降。
煤不夠用,但電總要發,工業生產也得維持,那就燒油吧,所以當時國內有很多燃油電廠、窯爐,在消耗大量石油。
在國際市場上,石油價格比煤炭貴得多。發電、燒制陶瓷等,用便宜的煤就可以了,燒油就顯得有點浪費。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國在80年代開始推行以煤代油,大規模改造鍋爐,把燒油的電廠鍋爐和工業鍋爐,改為燃煤鍋爐。
這項改造的效益非常顯著,幾年時間就節省石油數千萬噸。節省下來的石油大部分用于出口,換取寶貴的外匯(那時很缺外匯)。
得到的資金又大量投入用于建設燃煤電站,進一步提升國內的電力供應能力。這個時期國際上電力設備供應過剩,價格實惠,還有出口信貸可用。此時從國外引進電力設備來建設電廠,時機可謂是恰到好處。
同時,大幅改善煤炭供應能力,陸續開發了神府東勝煤田等優質煤田,并興建配套的鐵路、港口等設施,解決煤炭運力瓶頸。
這些措施說起來簡單,可是能一一做到卻很不容易。以煤代油是一項牽涉石油、煤炭、電力等多個部門利益的整體行動,協調工作復雜。但各方面沒有囿于部門私利,而是在專門機構的牽頭下,積極配合了政策的實施,最終實現了國家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