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圖書出版工作中,一部分人要發現一個作者,發現一本書,做出一本書;還有一部分人要讓一本好書被更多人看到。
?我們也時常在想,我們想講給大家聽的“故事”有沒有被大家看到?我們的書究竟有沒有打動大家?這些問題的答案無從得知,但我們非常想跟讀者有著高頻率的交流,能讓我們和每本書的出現具有更多的意義。
所以,我們決定推出 <讀者來信> 特別欄目,今天就是 <讀者來信> 欄目新鮮出爐的第一期內容!這位來信者講述了她與我們相識的故事,并附上了關于《種子落在泥土里》一書的閱讀感悟。
胼手胝足,勇敢生活
致樂府文化:
展信佳!
我開始讀樂府文化的書,緣于一條普通的朋友圈。那是我愛書的表妹轉發的那篇求助信《求助:樂府遇到了困難,我們決定向死而生》,信的內容誠摯動人。于是,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買了一套文學小包。
在等待的時間里,我在微信讀書讀完了久負盛名的《秋園》。我是湖南人,家鄉離湘陰很近,秋園在湘陰的那段往事,讓我我回想起奶奶曾經給我講過的那些往事。在那樣生猛、痛苦、貧窮、無奈的年代下,這些堅韌的女人們不斷面對生養的痛苦,孩子夭折的絕望、家人的離去,以及命運的多舛,然后就像后記寫的“人比自己想象的更加柔韌,她們永遠不會被徹底毀掉。”我被深深地打動了。很慶幸楊本芬奶奶寫下了這樣的故事,很慶幸樂府文化發掘了這樣一位真摯的不可多得的作者。后來,我把這本《秋園》推薦給了身邊的很多人。其實不用怎么推薦,《秋園》實在太火了,大部分人都聽過,只不過我很慶幸在我的安利下,有那么一些人從聽過變成了“讀過”。
后來,文學小包里的一本本書,陸續收到,裝幀手感都透露著一種為讀者著想的親切。樂府真誠的出書態度,其實打動了很多人。某一天,我和朋友在西西弗書店里,看到我們都看過的《秋園》紙質本,都驚嘆于它原來是一本小書,又驚嘆于這樣一本小書實在太適合隨身閱讀了。《芝麻豆子茶》也是這樣一本小書。心里對樂府的喜愛,不由得又多了一點。
在這份信里,除了分享我如何認識樂府,還想分享一點我讀完《種子落在泥土里》的一些感受:
在一個無所事事的下午,我讀完了《種子落在泥土里》這本小書,被六的赤誠勇敢,被寫作者蘇婭的細微發現,感動著,久久仍有余韻。
01 自然的農業
書的主人公上條遼太郎,昵稱“六”,旅居大理七年,等待這本書出版的時候,他和家人已經搬到了浙江。“六”有一個小小的夢想,想要在全世界不同的地方做農業。這本書記敘的是六在大理做農業時的故事與感悟。
看過六的故事,會覺得他努力地平凡著,過普通的生活,但在后現代的當下,無論他是否愿意,他的故事都會讓讀者動容、反思。
到大理以前,他從日本出發,已經到過了澳大利亞和泰國,他在澳大利亞學音樂、旅行,在泰國學按摩、旅行、遇到了后來的妻子阿雅。在旅行的路上,漸漸萌發了做農業的想法。
后來他到了大理,租下了鄉村里的一棟小房和土地,開始種水稻,各種蔬菜,與家人一起,樸素地、自然地生活著。他做農業不用化肥,他的水稻田水都沒有別人的多,哪怕一畝只收兩百斤水稻,他也依然堅持著自己的自然理念。
他種蔬菜,會自己留種子,其中一個理由很簡單:它們開花。以前在普通農場從沒見過蔬菜開花的六說:“留種子后,我見到了很多蔬菜的花,好看得很。留種子就是留住蔬菜和花朵的生命。種子就像我的孩子,我喜歡它們、種下它們、照看它們,然后吃它們的果實。如果保留種子,生命就會延續和循環下去。這是我的本能。”
讀著這段文字,我想起了小時候爺爺菜園里那些各色的花。有些蔬菜我們吃的是果實,花很常見,豆角的花是淺紫的,黃瓜和絲瓜的是嫩黃的,辣椒的花是白色的。有些蔬菜確實只能是在留種子時才能看見花,比如白蘿卜。那時候,跟著節令吃蔬菜,身心都舒暢。就像書中寫的,吃本地的時令的作物與蔬菜,才是身體需要的,人才會更健康。
02 自然的生產
六追隨自然,從事著很多很多的工作,比如農業、比如按摩、比如音樂,他的一切都是從自然中來,到自然中去。
這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與妻子決定在家中生孩子。
六的妻子阿雅,先后在家中自然分娩了三個孩子。生第一個孩子和空時,他們做了很多準備,學習了很多生產的知識,在生產時緊張地等待,六給阿雅碎碎念提了很多建議,卻一點忙也沒有幫上,被阿雅嫌棄了。生第二個孩子,阿雅干脆自己一個人來,陣痛發生時甚至還可以在間歇期做家務,等到六帶著和空去村里散步回家,阿雅差不多已經生下了第二個孩子結麻。等到生第三個孩子天夢時,二人已經頗有經驗了。
這樣在家里生孩子,恐怕很多人都無法做到的,哪怕這在農業時代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不知道該怎樣去評價阿雅這樣一位女性,她年輕時同樣在世界各地旅居,做得一手好菜,她是令人敬佩的。
03 自然的生活
讀這本書,常常會自慚形穢。與六和阿雅相比,我仿佛是一個嬰兒,缺乏生活的能力。他們胼手胝足,在陌生的國度用最自然的方式,赤誠勇敢的生活著。而我呢,龜縮在自己熟悉的城市,很久很久才會自己做一頓飯。
但這種想法恰恰是六所不希望看到的,他說:太關注外面的事情,看太多別人的生活,羨慕別人太多,自己會寂寞。
無論在哪里,無論做什么,只有與自己和諧的相處,才會是最幸福的。
六在不斷地行走,與自然對話的過程中,最終誠實地接納了自己,找到與自己相處的最舒適的方式。
也許很多人會為孩子而選擇更穩定的生活,努力工作也是為了孩子。但六說:“孩子長大后也許會為此感謝父母,但也會覺得父母有點可憐的吧。”
我喜歡六的想法:“我有孩子了,所以要活得更好玩。”
將來我有孩子了,也希望試試不去打擾孩子,讓他擁有幸福的童年,快樂的自我。也希望我的孩子覺得作為父母的我們是好玩的,幸福的。
<讀者來信> 專欄投稿郵箱:
yuefuwenhua@126.com
(備注【讀者來信】)
郵件包含:文章內容(最好為word文檔)
并附上電話和微信聯系方式+收件地址
具體投稿內容詳見 :
(點擊文字即可跳轉)
《種子落在泥土里》
作者:蘇婭 / [日]上條遼太郎
“如果我活得開心,就有可能給別人幸福。”日本人上條遼太郎(昵稱六)在一次高崖墜落的意外之后,決心改變以前的生活方式,來到大理,成為農人。從一個背包,一個人,到幾年之后,一卡車家當,三個孩子,一家子,現代人的田園牧歌。蘇婭用簡練的文字營造了景象與意味的緩慢生成,讀來令人身臨其境。
六的農耕實踐有打動現代人的力量。他堅持自然農法,在他看來,種子落在土里,就如同人行走在世間,像農民一樣,接受 著自然的豐饒與艱難。他除了會種地,還會做音樂,味噌,釀酒,按摩,修葺房子,等等。就像他自己說的,百姓,應該是會做一百件事情的人。他把自己的音樂夢想融入泥土,是生活在大理的“當代梭羅”。
《空谷幽蘭》的作者比爾?波特盛贊他:“如果老子今天還在世,他的名字可能就是'六'。” 而書中所記錄的中國版“#瓦爾登湖# ”在遠方,在路上,更在心田。在這本書里,你會看到了一種一往無前的力量,以及,接受一切的豁達。這是一本勇者之書,我們永遠需要勇敢的人,哪怕我們自己不能成為那樣的人。
看見女性四部曲:
《秋園》《浮木》《我本芬芳》《豆子芝麻茶》
1914年,世上有了“秋園”這個人。1918年,漢語有了“她”這個字。秋園,她來過,掙扎過,絕望過,幸福過。今天,她80歲的女兒,把普普通通的她,講給世界聽。
“我寫了一位普通中國女性一生的故事,寫了我們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掙扎求生,寫了中南腹地那些鄉間人物的生生死死。我知道自己寫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終將匯入人類歷史的長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