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市五大連池市引龍河農場學校-李貴珠
五大連池市引龍河農場學校,現址為1999年引龍河農場小學整體實現集中辦學的新建校址,原小學(引龍河農場場部小學)始建于1957年。原中學(引龍河農場中學)始建于1972年(現已劃分引龍河農場有限公司所有)。2013年教育體制改革,實行“科校合一”,將原中學搬遷至現小學同一校址合并為九一貫制學校,并更名為“黑龍江省引龍河農場學校”。2020年5月正式批準學校隸屬于五大連池市教育局,更名為“五大連池市引龍河農場學校”。學校占地面積50855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9797.95平方米。
引龍河農場學校為九年一貫制學校,科級單位,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且設立了支部委員會,支部委員6名,現有在職正式黨員29名,在職教職工74人,在職教師66人,其中跨校交流教師3人,轉崗交流教師1人,特崗教師2人,專職校醫1人,專職保安2人,專職心理健康教師1人,縣級骨干教師13人,研究生學歷教師1人,本科學歷教師55人,專科學歷教師9人,學校在校生301人,15個教學班,均為小班額授課。2、辦學優勢1.科學先進的辦學理念。學校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站在新時代教育的新起點上,探尋“領導課程教學”的破解良策,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筑夢育人的新使命。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了“堅持五育并舉”,強調“突出德育實效”、“提升智育水平”、“強化體育鍛煉”、“增強美育熏陶”、“加強勞動教育”。我校以此精神為指引,在領導課程教學實踐中,以教育的更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增強學生綜合素養和把握未來的能力為重點,更加關注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通過“五育融合,努力構建‘德育為先、智育為基、體藝為魂、勞動為本’的“五育”融合發展的課程體系,激發了辦學活力,推動了學校多樣化高質量發展。
一、德育為統領,構建德育課程新體系。
德育課程教學以培養學生優秀品德為主體目標,緊緊圍繞“以德育隊伍建設為主渠道,以校園文化建設為主旋律,以學生社團活動為主陣地,以農耕文化和傳統文化為特色的德育課程教育。
1、堅守教育理想信仰,讓所有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領導德育課程要守正,堅守育人初心使命,學校將黨的教育方針有效融入教育行政管理、辦學治校和教育教學全過程,通過“五育”互育、有機融合、和諧共生、共贏,實現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目標,不斷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學校通過團隊會、班會和重大節日開展“傳承紅色精神 啟蒙紅色教育”為主題的紅色精神傳承活動,為孩子們打下紅色的價值底色,幫助他們扣好價值觀教育的第一粒扣子。充分利用“開學第一課”、“國旗下的演講”等主題教育,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紅色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2、構建“素養+知識+技能”的德育課程實踐模式。任何一種課程教育行為,都同時包含了“德智體美勞”的可能性。不同學科、學段教師梳理每個單元或每一課的德育點,構建出一個完整的德育點網絡,將德育內容融入學生的實踐活動,落實到每一節課、每一項活動中,滲透到學生日常學習生活每一件小事、每一個細節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滲透式教育,在多種實踐體驗種中升華學生的情感,逐步形成了“主體、生活、體驗、和諧”的德育實施形態。
3、開展家校共建活動,筑牢“1+3+N”生命安全教育堡壘。通過“智慧家長”培訓班、第三課堂云家訪,將德育教育根植家校共育上,“社會教育力、學校教育力和家庭教育力的三力融合”;要同心、同德、同向、同行來做。2023年初冬開展了親子建雪雕活動。由于積雪過少,學生家長與學 生們一起集中推放積雪,各班級家長們還主動出車異地取雪、 拉雪,通過親子活動,建造了 6 個大型雪雕。
二、智育為核心,讓生本教育落地生根。教師自身要有“五育融合”的融合意識、融合勇氣、融合能力和融合習慣,形成基于“五育融合”的教學新基本功,“五育融合”才能成為學校課程與教學的新常態。
1、讓“五育融合”進課堂,探索“2+5”生本課堂新模式。作為“黑河市生本教育示范校”,我們以“培訓引線--課堂實踐--差異行動--文化塑造”為載體,以“獨學、群學、組內小展示、班內大展示、當堂反饋”為課堂流程,努力創新生本教育新路徑。
2、關注課程品質,打造高品質課堂教學。帶領教師挖掘開發課程資源中五育的元素,從一堂課的課程內容出發,探究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的呈現方式。教師則以“五育融合”的眼光來解讀課標、研究教材、研究學情,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環節,從而構建面向全體學生的課程教學。2022 年 6 月參加中考人數 23 人,升學率 100%。其中 5 人考入五大連池市 實驗中學,考入五大連池市實驗中學的升學率 21.74%,13 人考 入五大連池市高級中學,4人考入沾河高級中學,考入高中95.7%, 1 人考入五大連池市職業高中。引龍河農場學校的辦學成績受到 了學生家長的一致好評和社會的認可。
3、實施啟智培能工程,打造“超能力”的STEAM夢想課堂。STEAM 課程是以某一學科為主導、多學科知識相融合、倡導“做 中學、學中思、思中創”的實踐類科創課程。我校從學情出發,以 “通識教育——體驗教育——實踐教育”為核心的動感思維課程。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我校以STEAM課程做引領,從辦學實際出發,以“五維”核心為目標,引進激發孩子“超能力”的STEAM夢想課堂:一是開設了七巧板、速疊杯、漢諾塔、孔明鎖等益智與數學動感思維課程:二是成立了“科創社團”,以小實驗、小制作(剪紙、泥塑)為載體,玩轉科學創新體驗。引領學生經歷構思、設計、實施和操作的過程,讓每個學生創意翱翔、逐夢一流、啟航未來。
三、體育為關鍵、打造“3+1”陽光運動新模式。
1、實施“3+1”體教融合工程,打造最美大課間。“3+1”體教融合工程要求全體師生共同參與,全校共做一套廣播體操,然后分三個年段,分別做低年段學生做球操、中年段學生做舞龍,高年段開展抖空竹。陽光大課間活動以操為主。舞操舞結合的健身項目,把音樂、舞蹈、體操融為一體,動作新穎、多變連貫,造型協調,美觀大方。大課間活動30分鐘,全程由音樂控制,一曲曲優美的旋律,明快的曲調,學生的情感完全融匯于優美的樂曲之中。伴隨著優美的操姿,培養了學生正確的身體姿勢,協調動作,塑造了美的體態,陶冶了美的情操。彩綢飛舞的“校園大課間”特色活動 學生們“舞”出龍的精、氣、神、韻,“舞”出孩子們的自信, “舞”出小龍人的精氣神,“舞”出龍文化的精彩!
2、構建體育社團模式,積極推進學校體育特色活動。學校成立球操、跆拳道、空竹、舞龍四個體育健身社團,劃定周五為體育第二課堂特色活動日,玩球、書法、空手道,民族舞、現代舞等項目,讓每名學生掌握1—2項運動技能。所有活動項目均根據每個年齡段學生不同的身心特點專項設置,充分發揮體育育人功能,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強健體魄。
四、美育為突破、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1、以美育人,開展高雅藝術進課堂活動。學校秉承“德育為首,全面育人,教有特色,學有特長”的辦學宗旨,于2018年學校舉辦的“我與新課程同成長”高雅藝術進課堂活動,將高雅藝術融入孩子們的課余生活,陪伴成長,浸潤心靈!通過開展高雅藝術進課堂活動,教師采用生動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如溶入故事、比賽、游戲等教學手段,寓教于樂,使學生在“看看、想想、畫畫、玩玩”輕松愉快地學習。學校每年舉辦藝術節活動,形式多樣化,內容涵蓋文學、藝術等方面,活動貼近校園生活,陶冶情操,在美的熏陶下塑造心靈,使學生努力成為知行合一、有科學精神、有藝術天賦、有家國情懷的當代好少年。
2、以美育人,教學形式百花齊放。40分鐘的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我們通過教研課、示范課、匯報課及說課、上課、評課等比賽來推動經典藝術落地。在教學中,教師把經典以游戲的方式搬進課堂,使學生樂學、愛學、會學。課本劇創作成為學生最喜愛的藝術項目。教師引導學生不拘泥課本內容,開展合理想象,引導孩子們創編劇本兒,在編寫中,你一言我一語,盡情發揮想象,提高了學生的想象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豐富多彩的課程教學方式,形成了“一班一品”的獨特魅力。
3、學藝經典,讓學生的生命得到最好的滋養。本著玩中學,學中玩的教育宗旨,積極拓展藝術教育教學的新渠道,學校成立大合唱比賽、手抄報電子小報、課本劇小品、軟硬筆書法、繪畫、征文、校園歌手、個人才藝、朗誦、攝影等學生特長社團。學校要求每位藝術教師人人輔導好一個興趣小組,做到班班有特色,生生有特長。每位教師認真制訂活動計劃,每周定時定點開展活動。讓每位學生都能展現特長,挖掘自身潛力,提高藝術素養,為每一位學生的成長、成功賦能。校園讀書會成立于2015年,師生共同開展的“傳承經典古詩文誦讀”活動, 演繹了傳統經典之美 。學生以表演誦、詩配樂、演唱、情境朗誦等多種形式,或聲情并茂、或慷慨激昂地演繹了精彩的《靜夜思》、《水調歌頭》、《少年中國說》、《長歌行》等許多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那深情的誦讀,激情的表演,把一段段優美的文字化為一幅幅生動的畫,一曲曲悠揚的歌,一幕幕感人的景。讓學生領悟傳統之美、時代之美、文化之美、藝術之美,青春之美、奮斗之美。
五、勞育為延伸”,為學生成長賦能!學校以“勞動教育”為引領,以勞動踐行道德,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創造“五育融合”新起點。
1、以勞勵志,為學生創造幸福人生奠基。學校的“春雷苑”始建于2015年秋,后建設成為學校的勞動實踐基地,占地面積800平方米,劃分為18個小農場。學校發揮勞動實踐基地之功能,定期開設勞動綜合實踐課程。每年從春到秋都按照農時組織師生開展勞動綜合實踐活動,進一步增強熱愛勞動、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理念。
2、篤學敦行,開設“七色花”勞動綜合實踐課程。勞動教育就是通過勞動成果,培養勞動態度、習慣的培養。整合傳統勞育、研學勞育、科創勞育和課堂勞育等多個實施路徑,以勞增智 以勞創新 培養家國情懷。為此,學校嘗試探索“七色花”勞動教育實踐模式,“七色花”勞動教育課程體系讓生命自然、自主、可持續成長,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幸福人生奠礎。
紅色:公益勞動——小紅娃行動 橙色:科學勞動——科學小達人 黃色:社團勞動——小小手藝人 綠色:園藝勞動——辛勤小園丁 青色:田園勞動——墾荒小少年 藍色:校園勞動——校園是我家 紫色:家務勞動——今天我當家 “七色花”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堅持與多種學科素養相結合,推動家校聯動,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以勞創新”,創造“五育融合”新起點。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和人才培養規律,有序安排勞動教育內容要求,形成各學段依次遞進、貫通一致的勞動教育制度,組織學生實實在在地勞動,讓學生在勞動中出力流汗,堅持日常生活自理,定期社會實踐,完成一定勞動任務。學生比鍬和鎬高不了多少,卻在雜草叢生的土地上種出了累累碩果。從菜籽到菜盤,體驗勞動與收獲的全過程。“七色花”勞動教育課程鍛煉了學生的“創造性”勞動技能、提升勞動素養,增強社會責任。學生在勞動中磨煉了意志,強化了責任擔當,切切實實地感受、體會認識到最光榮、最崇高、最偉大、最美麗的勞動價值,進而尊重勞動、熱愛勞動、崇尚勞動。“五育融合”是新時代的一場重大探索和偉大實驗,需要不同教育主體的融合努力、融合實踐。所有理想的政策、美好的教育理念,必須化為育人能力,變為能力,這些政策和理念才能長到人的身上,長到校長身上、長到學生身上、長到教師身上。新時代背景下,我校堅持教育活動的育人價值跨越“德、智、體、美、勞”邊界,走向“五育融合”發展,突出德育實效、提升智育水平、強化體育鍛煉、增強美育熏陶、加強勞動教育,以此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我們將繼續本著“管理精準、課程精品、專業精通、教育精彩”的宗旨,不忘初心,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幸福生活奠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