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不同語言的人如何溝通?
首先,可以用最原始的方法,通過肢體語言、手勢比劃,并輔之以圖畫等形象,達到意會的目的,使雙方大體能明白。
所謂“十里不同音”,古代受山川大河等地形阻隔,相同生活方式、聯系緊密的人群往往只能在小范圍內形成,就此形成了小范圍人群交流的方言。不同區域的人,想要交流,除了用前面說的肢體語言和圖畫形式,還有其他辦法。比如,更大范圍內,文化形式、生活習俗相近的大群體,有共同的通用語。
比如,周朝時的雅言,就是各地諸侯會盟,各地貴族開會、交聘的通用語言。西周至春秋時期,各地諸侯國有各自的語言,但大家都會周朝官方用語雅言。
每個時期雅言不同,如秦漢隋唐時期是中原官話,因為中原文化勢頭強勁,占主導地位。而到了明朝,最初政治中心在南京,經濟中心自南宋后也一直在南方。因此南方話語權提升,明朝官方用語是江淮官話。
另外,不同地區的人可以通過共同掌握的書面語交流。先秦、周朝是大篆,秦朝是小篆,秦漢后來發展出隸書作為民間交流通用書體。當然,這建立在周朝形成了統一的華夏身份認同,以及秦朝“書同文”后。
至于更大范圍內人群交流,比如中原與北亞、東北亞、東南亞、南亞、西亞,這些地區,長期有做貿易的商人往來。長期的經濟交流,讓這些商人逐漸了解了彼此的文化和語言,商人、旅行家就可以承擔兩個距離遙遠地區的群體之間溝通的翻譯。慢慢地,翻譯多了,兩地就形成了穩定的交流機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