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門峽大壩,被譽為“萬里黃河第一壩”,它有效解決了黃河下游每年的水災隱患,還增加了當?shù)氐募Z食產(chǎn)量。
這樣一座利在千秋的大壩,卻被一部分人給痛恨著,甚至還有人表示,三門峽大壩“早就該炸掉”。
給人們帶來福分的是它,給人們帶來不幸的還是它,三門峽大壩的建成,究竟是壯舉還是敗筆?
治理黃河,修建水壩
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一直到1938年河南花園口扒口,這兩千五百年的時間,數(shù)位統(tǒng)治者都為黃河下游的洪水治理而感到頭疼。
傳說大禹治水,劈開山巒,讓三道峽谷成為了銜接,滔滔黃河水奔涌而出,此后關中盛世太平,富甲天下,秦漢隋唐均將其當做政治文化中心。
這三道峽谷,成就了關中的沃野,卻成為了平原的噩夢。對于上游來說溫和清澈的河水,在經(jīng)過黃土高原地帶之后,攜卷大量泥沙呼嘯沖向中下游。
中下游一馬平川,水流逐漸恢復沉靜,那些泥沙經(jīng)久累月沉積在河床,每當夏秋之季,奔涌的黃河水涌出秦川,下有泥沙,增高河面,河堤決口,隨后平原地區(qū)洪水蔓延。
載于史書的黃河下游決口泛濫,多達543年,決堤1590 次,經(jīng)歷過 5 次大改道,洪災波及縱橫 25 萬平方公里。
古代黃河之水的泛濫,沒有人能比河南的體會更加深刻。唐宋元明清,平原地區(qū)一步步走向衰落,水患的陰影縈繞在每一個農(nóng)民的心頭,他們靠天吃飯,每年都祈禱來年有個好收成。
現(xiàn)如今,平原地區(qū)不僅沒有怎么遭受過水患的困擾,還成為了國家糧食的主要來源,這些改變,都是三門峽大壩帶來的。
1938年的水災,淹沒了河南、安徽、江蘇三省的96個縣。百姓流離失所,賴以生存的耕地被毀于一旦。
國家需要充足的糧食,平原身為糧食大省,必須有一個穩(wěn)定的發(fā)展農(nóng)業(yè)的環(huán)境。治理黃河,刻不容緩。
新中國成立之后,各地百廢待興,國家首先將治理黃河列入了重要議程。
1954年,國內(nèi)數(shù)百位專家集結一堂,決定修建一座大型水庫,用以防洪灌溉。彼時的中國沒有絲毫修建大型工程的經(jīng)驗,所以我們求助了外援——蘇聯(lián)。
蘇聯(lián)派出了興修水利的專家伯克夫,在蘇聯(lián),他擁有豐富的經(jīng)驗,足以應對各種大型水利項目。
想要防洪,就需要在水流最大的地方做把控,陜西潼關,就是黃河徑流量最大的地方。如果將關卡設在這里,那么中下游的平原地區(qū)幾乎不會再受到水災的侵擾。
然而這個提議遭到了反對,如果只考慮黃河水流的話,那么設在這里確實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我們肯定也需要考慮環(huán)境究竟適不適合建造大型工程。
從勘查結果來看,潼關顯然是不適合的。自古以來,潼關都是兵家必爭之地,甚至有著“第一關”的美譽,這也就說明了潼關的重要性。
那里地勢險要,如果在潼關修筑堤壩,需要高技術是一個原因,土質(zhì)疏松才是眾人的顧慮。
土質(zhì)疏松就代表著堤壩不牢固,黃河水的威力大,修建的堤壩萬一被沖潰,將會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潼關筑壩絕對不可取。
專家們將第二目標就放在了三門峽上。三門峽地處河南西部,位于豫陜黃河金三角地帶,三門峽大壩就三門峽市黃河段下游5公里處。
這里水流湍急,也能夠有效攔截水流泥沙,它尚處于平原地帶,土質(zhì)比起潼關來說好了不少。彼時在三門峽筑壩的方案得到了一致同意,除了陜西。
三門峽大壩的爭端
如果在三門峽筑壩的話,確實有效阻止了下游幾個省份的水災,但黃河被攔了下來,那些水流不到下游,受害的只有陜西。
這種情況發(fā)生的可能性并非沒有,可幾率很小,長遠來看,三門峽大壩的修建是利大于弊的。
1955年7月,三門峽工程通過,它成為了新中國第一個大型水利樞紐工程。同年八月,蘇聯(lián)專家被委托設計三門峽大壩和水電站。
1957年,三門峽工程正式開工,這項大型工程于1961年徹底完工投入使用。就在眾人歡欣鼓舞觀察建設成果的時候,開場就令人傻了眼。
1961年下半年,15億噸泥沙在潼關到三門峽之間的河道里淤積,隨著水流的繼續(xù),泥沙淤積情況還在不斷向黃河上游發(fā)展。
如果再不想出解決方法的話,那么渭河將會成為地上懸河,關中平原的水排不出去,田地就會受到這些水的影響,一旦時間長了,鹽堿地再發(fā)展成為沼澤地,那就麻煩了。
更恐怖的后果是,如果雨季來臨,那么三門峽大壩的存在,很有可能會給陜西造成水災。
種種隱患都令人愁眉不展,放眼全世界,黃河這樣特殊的河流也僅此一條了。就連來自蘇聯(lián)經(jīng)驗豐富的專家,也沒有遇到過一條攜帶泥沙如此嚴重的河流。
于是水利專家們再次齊聚一堂,商討能不能在三門峽大壩的基礎上進行改建,以此來解決將會惡化的問題。
從1969年開始,三門峽水利樞紐的改建就沒有停止過,專家們試了各種方法,卻依然改變不了對關中地區(qū)的危害。
潼關古城,一座三千年古城的廢棄,也是因為三門峽大壩。2003年秋季,有關三門峽大壩的爭議再次被推上風口浪尖,因為陜西渭河流域此次發(fā)生了特大洪澇災害。
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多年來,渭河非常平靜,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災害情況,此次洪澇不同尋常,追根溯源,三門峽水庫才是禍起的根本。
有關三門峽的爭端將水利專家分成了兩個陣營,一個維持派,一個廢止派,圍繞著泥沙、潼關高程、三門峽大壩等等關鍵詞,雙方吵得不可開交。
陜西省華縣是2003年渭河洪災最嚴重的受害者之一,彼時縣長薛東江還曾經(jīng)喊出“炸掉三門峽”的呼聲,關中上千萬父老鄉(xiāng)親,生存權和發(fā)展權幾乎都被三門峽大壩給遏制,三門峽大壩給陜西帶來了無盡的困擾。
然而,自三門峽大壩建成以來,黃河下游的平原地區(qū)幾乎再也沒有發(fā)生過洪災,糧食年年增產(chǎn),土地肥沃,它擔負著黃河下游防洪、防凌的重任,保護著冀、豫、魯、皖、蘇 5 省 25 萬平方公里范圍內(nèi) 1.7 億人口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
而三門峽水電站于1973年末并網(wǎng)發(fā)電,多年來,為河南電網(wǎng)做出了不少貢獻,三門峽水庫,現(xiàn)在也成為了多種候鳥的棲息地,甚至有數(shù)萬的白天鵝從西伯利亞飛到這里過冬。
一個百利無害,一個百害無利,面對兩極分化的爭端,這個問題究竟該怎么解決,似乎成為了死局。
信息來源于民主與法制網(wǎng)2007年10月12日——三門峽水利樞紐存廢之爭——豫陜兩地 50 年的“黃河官司”
是壯舉還是敗筆
科技的發(fā)展,人才的增加,時間的增長都為解決三門峽大壩的問題擴充了力量,小浪底水庫的修建補救了一部分黃河水沙調(diào)控任務,泥沙淤積情況得到了極大緩解,連帶著黃河上游及渭河都看到了顯著的效果。
信息來源于新華社2023年7月7日——#(環(huán)境)三門峽水利樞紐接力黃河汛前調(diào)水調(diào)沙
隨著時間的流逝,小浪底水庫75億立方米攔沙庫容被一點點填去,古賢水庫的加入便能有效改善這一情況。
古賢水利樞紐建成之后,通過水庫攔沙、調(diào)水調(diào)沙之后,潼關高程將最多會下降1.98米。
陜西省還未開工的東莊水庫,也可以承擔調(diào)控水沙、消峰滯洪的功能,彼時三者聯(lián)合起來,將會極大程度改善局面,根除渭河下游“小水大災”的情況。
信息來源于每日經(jīng)濟新聞2017年7月31日——壺口瀑布上游的這個水壩,將攜手東莊水庫根除三門峽遺禍……
多年來,三門峽大壩的爭議從來沒有停止過,它確實給黃河下游人民帶來了平穩(wěn)安定,就像是三門峽大壩上的八個大字——黃河安瀾 國泰民安。
這是建造之初人們給予它的厚望,某種程度上來說,三門峽大壩的修建的確是一個壯舉,水壩的建造,一為防洪,二為發(fā)電,三門峽大壩都做到了。
三門峽市人民對于黃河有著情感,黃河大堤已經(jīng)成為了著名景點,那里有著他們的回憶,三門峽水庫還給當?shù)貛砹丝捎^的收入。
壯舉的背后,是陜西人民長期的困擾。三門峽大壩的建成,限制了陜西的發(fā)展,尤其是三門峽庫區(qū)的陜西,是關中最窮的地方。
都說黃河是母親河,有人卻因為黃河毀了一生。曾經(jīng)輝煌的潼關古城生活著一批居民,抗日戰(zhàn)爭時期,日本炮轟八年都未曾轟垮過的城墻,因為三門峽水壩的建設而廢棄。
那里的居民遷移,卻仍舊舍不下對潼關的情感,奔波半生,最終還是將家落在了潼關。他們離不開黃河,頂多就是從黃河這頭搬到那頭,但三門峽大壩的弊端卻一次次襲來,對于他們來說,三門峽大壩是一個敗筆。
三門峽大壩的存在有利有弊,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三門峽大壩身為新中國第一個大型水利工程項目,給后來其他水電站的修建帶來了寶貴的經(jīng)驗。
每一個水利項目,都需要考慮到方方面面,河水的情況,周邊的環(huán)境,會不會造成其它隱患,對于交通、農(nóng)田等等有沒有利益......
總之,三門峽大壩的利弊被全國所關注,它的存在讓我們更加看重水利相關的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提高技術,解決問題,這才是發(fā)展進步的重要過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