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姬少亭、船長
編輯 | 千一鶴
時間,是中國科幻今天的議題。
120年后的這一刻,我們看到了很多數字,告訴我們科幻的發展既快又慢。
2024年5月18日,中國第一個評獎范圍囊括全部發表渠道的科幻獎項“華語科幻星云獎”迎來第15個年頭。300位科幻行業從業者在成都見證了這一刻。
而這一年,距離中國第一部科幻小說的發表,有120年的時間。
1904年是光緒30年,也是一個龍年,筆名荒江釣叟的作者在《繡像小說》發表了自己的章回體小說《月球殖民地小說》,講述一個叫做龍孟華的中國人在亂世中到美國尋找妻兒,一家人乘坐氣球飛往更加先進的月球游學的故事。
120年后,嫦娥六號發射,中國的探月計劃進入“繞、落、回”第三階段的收尾工作。
中國科學院物理所曾在2022年舉辦了月壤展覽,向公眾公開展示嫦娥五號取回的月壤,并制作AR小程序,讓更多人可以在手機中360度觀看月壤石塊。
相較彼時的亂世殖民地故事,今天的中國科幻創作更關心科技對人和社會的影響。
江波的《命懸一線》入圍了2023年度雨果獎,這篇小說寫的是中國空間站的故事。
這是他在未來事務管理局組織參觀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之后完成的作品,科幻選集《造訪星辰》就是這次活動的產物。而邀請此次參觀的天宮二號有效載荷運控中心副主任饒駿,也是一位科幻迷,他在大學時就發表過科幻小說,在他的建議下,應用中心的運控大廳內部看起來很像飛船內部,巨大的屏幕就是飛船的舷窗。
在90年代中國科幻開始復蘇之后,一大批孩子成為了科幻迷,如今他們已經是各大科研院所和企業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想象力進入改變現實的時段。
而他們的科研產物,成了當下中國科幻創作的靈感源泉。
2019年,郭帆在航天城感謝各位航天工作者,他說:“是你們讓電影變得真實可信。”這一天,他帶著《流浪地球1》在航天城提前放映。這一年的春節檔,第一次有科幻電影成為票房黑馬,拿下46億人民幣票房的驚人成績。
120年前“坑”掉了《月球殖民地小說》的荒江釣叟可能沒辦法想象,今天的中國科幻擁有1000億人民幣的年產值,占據其中一定比例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2》在2023年的春節在大銀幕上的一個重要情節是炸掉了月球。
從有上文沒下文的雜志發表到今天覆蓋出版、影視、游戲、玩具周邊等行業的科幻文化產業,中國用了兩個甲子的時間。這個進程很長,也很短。
瑪麗·雪萊寫完《弗蘭肯斯坦》之后85年,中國才因為魯迅擁有了科幻小說翻譯和評論這兩件事。
這個名叫周樹人的20歲留學生,1903年翻譯了凡爾納寫于1865年的小說,譯為《月界旅行》,他在序言中稱此為“科學小說”。他認為,這個能改造中國人的夢。這部小說的印本目前仍可以在上海的魯迅紀念館里看到,紙張已經泛黃脆弱。
凡爾納這部小說在1902年被喬治·梅里埃改編為電影,由梅里埃本人執導并主演,在法國上映,這部片長14分鐘的電影影響了后世所有的科幻電影,也是電影特效的起點。
兩年后,也就是《月球殖民地小說》發表的同一年,慈禧第一次看到了電影這種文化產品,她似乎并不喜歡。
24年后的1928年,中國擁有了第一部科幻電影《莊子夢蝶》,影片原始拷貝已經徹底遺失。1952年,新中國第一部科幻電影《小太陽》問世,電影講述幾位青少年利用反物質造出能發光的小太陽,并駕駛火箭把它發射到太空中。
1980年,上海電影制片廠出品的電影《珊瑚島上的死光》,改編自童恩正同名作品,引起巨大轟動。影片展現了激光武器、機器人和先進設備,這部電影被認為是真正符合類型片特征的第一部中國科幻電影。
此后的很長時間,中國科幻影視一直處在被遺忘的狀態,2015年劉慈欣獲得雨果獎之后,文化領域開始沸騰,科幻電影重新成為一件可以被期待的事。
改編自劉慈欣同名作品的《流浪地球》在2019年上映,這一年被許多從業者定義為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走向繁榮昌盛的路也并非平坦。1985年左右全國各地的科普刊物要么走向市場自負盈虧,要么關停,《科幻世界》也遇到困難,打算聯合《智慧樹》一起辦一個征文大賽,頒一個叫做“銀河獎”的獎項,寓意科幻領域的星辰如銀河般閃爍。還沒有頒獎,主辦方就少了一半——《智慧樹》倒閉,《科幻世界》只好自己辦。
其中有一位給倒閉的《智慧樹》投稿的名為吳巖的作者獲得了賞識,贏得了第一個銀河獎。后來,他成為中國第一個在大學開設科幻課程的人,招收碩士和博士。今天,他的學生已經進入大學成為教師,開始招收碩士和博士。
今天的中國科幻創作已經到了可以支撐更多研究的一天。近5年來中國科幻年均出版圖書660本。2019年中國科幻研究中心成立,鼓勵更多年輕研究者進入這個領域。
2024年,李廣益編輯的《地火行天:中國科幻研究十年精選》出版,吳巖在序言中說:“我常常有一種愛恨交織的感覺,一方面對繁榮感到欣慰,一方面又對這么多文獻無法全部閱讀而感到愁悶。”
而"銀河獎"也即將擁有40年歷史,它被譽為中國科幻的最高獎項,獲獎者已超過200人,匯入浩瀚銀河。
科幻領域逐漸擁有更多獎項,來自不同單位和公司,單項獎金高達百萬人民幣。獎項設置也從小說擴展到了影視、游戲等文化產品,甚至開始囊括對科幻有啟發意義的科學和技術進展。
這其中,在2016年,吳巖和董仁威、姚海軍一起,創立了“星云獎”。
創立15年后,星云獎組委會邀請數十名參與者親口回憶這段歷史,出版文集《星云十五》。
“在國際上重要的科幻獎項中,至少有三個都叫星云獎,另外兩個分別是美國科幻和奇幻作家協會在1965年設立的獎項,另一個是日本科幻的最高獎。”劉慈欣在這本書里寫道:“這樣的命名是因為星云是宇宙中最壯麗的存在,比如著名的馬頭星云和創世之柱星云,橫跨幾十光年的太空,其中任何一縷云絲都能容下太陽系。星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聚集起來,引發核聚變而成為恒星,星云是億萬星辰的搖籃,是創造和誕生之地。星云被它內部孕育的恒星的輻射所激發,發出絢麗的光芒,如夢似幻,這無疑是科幻的精神在宇宙中最好的對應物。”
這位作者在1999年第一次發表科幻小說,此前的努力都石沉大海了,但他因為喜歡就一直堅持著。
而他第一次面對面見到大活人談論科幻,也是這一年,《科幻世界》組織的筆會僅僅邀請到了少數幾位作者參加。
但這就是中國科幻fandom的重要起點。
Fandom這個詞很難翻譯,筆者第一次聽到這個詞是2016年,在倫敦世界科幻大會上,出自一位老幻迷之口。他問:“中國有沒有科幻fandom?具體情況是怎樣的?”
Fandom通常被譯作粉絲圈,其實我們腦中出現的是kingdom這樣具有王者疆域氣息的概念,或許科幻fandom可以認作是覆蓋每個科幻迷的熱愛的無形疆土。
2018年,未來事務管理局創辦了“另一顆星球科幻大會”(亞太科幻大會,AFSFcon),線下大會的形式已舉辦三屆。每屆大會,都有數千名科幻迷買票進來,一起聊聊宇宙、人工智能和地外生命。我們嘗試用這個大會回答當年那個外國科幻迷的問題。
常有人含著熱淚回憶,第二屆“另一顆星球科幻大會”會后,是快樂的普通科幻迷劉慈欣張羅邀請大家去吃串喝啤酒的。
“我們的聚會,一般都是路邊吃串兒或者吃火鍋。”劉慈欣經常別扭且驕傲地對安排宴請并請他坐在主賓座位的合作方說。
沒錯,中國幻迷圈子的活動往往圍繞一個紅色的鍋展開。這一桌沒有主次,作家、編輯、導演、粉絲都能吃到一個鍋里去,大家在鍋里撈出一個腦花,說:“這是云天明。”
另一種聚會方式是長條桌烤串現場,“這一頭聽不到另一頭說話”那么長。
“烤串不知道為什么就成了科幻活動的標配,仿佛牛必須吃草一樣。”韓松寫道,“在我的記憶中參加星云獎是孩子般快樂的時刻。一個原因是能吃到好吃的。”
這位作者以詭異恐怖深刻著稱,在新華社擔任要職,多次主持重大報道。
他在小說中曾預言劉慈欣獲得雨果獎,也曾預言雙子塔的倒塌。在他的故事里整個世界被紅色海洋覆蓋,人類重新選擇未來。在另一個故事里一個普通的上班族踏上了一輛永不停下的地鐵。
作為第15屆星云獎的主席,他在5月18日的致辭中說:“中國科幻也好,星云獎也好,它始終與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與我國現代化的發展同步。尤其是改革開放,根本上釋放了科幻的創造力……星云獎越辦越好,同時星云獎也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了特別的靈感。”
科幻活動逐年增多,科幻創作者和研究者數量也在提升,每年終于可見到新鮮面孔。2023年,世界科幻大會創建后84年后第一次在中國的城市舉辦。
這次的大會上劉慈欣的簽名隊伍盤踞了整個星云館的頂層,他不停歇地簽名合影三個小時之后還有數百人未能得到簽名。
“有時變成了一個簽名和合影的機器,感到很疲倦,而這個功能用目前技術水平的機器替身完全可以代替。”劉慈欣寫道。
這位簽名機器想象在另一個平行宇宙中,他從來沒有發表過那三本長篇小說,仍然是一個科幻迷,參加星云獎活動就是他每年最盛大的節日。
在那個宇宙里,中國沒有一部科幻小說得以翻譯成35種語言銷往全球并實現400萬冊外語版銷量。也沒有一部小說實現2200萬冊中文版銷量,相繼被改編成漫畫、廣播劇、動畫劇集、中文版電視劇和英文版電視劇。也沒有中國科幻電影元年。
幸好,我們不在那個宇宙,只能讓簽名機器暗自在內心深處繼續做科幻迷中的一員。
劉慈欣一直感謝的其中一位編輯是楊瀟。
34年前,42歲的楊瀟作為《科幻世界》的社長曾只身一人乘坐火車8天8夜抵達歐洲,與世界科幻小說協會(建成WSF)取得聯系,在中國成都申辦WSF年會,實現中國科幻歷史上第一次較大規模的國際交流。
34年后,許多中國科幻迷都有幾位外國科幻迷朋友,他們在國內外的科幻大會上相聚,也在網絡上談論喜歡的作品。
陌生人小島秀夫也曾收到過劉慈欣的簽名書,這位世界頂級游戲制作人在社交網絡激動曬出簽名書的照片,繼而未來局發布劉慈欣收到小島秀夫贈送簽名游戲機的照片,一時間國內外科幻迷用中、英、日三語激烈討論小島秀夫將如何將這位中國科幻作家做進下一部游戲巨作。
科幻作為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在幫助中國理解世界,也在幫助我們講述中國故事。
2022年,在許多經濟學家宣布全球化進程已經結束的時刻,未來局正在以策劃和顧問的身份深度參與BBC studios科學部拍攝制作的科幻紀錄片《未來漫游指南》,影片以劉慈欣科幻小說中的創想為藍本,采訪全球科學家呼應這位中國科幻作家想象中的人類未來。
2023年影片在出品方Bilibili上線,播放量暴增,在國內外獲得許多獎項。
這個紀錄片是中國科幻作家首次作為主?進入國際紀錄片,也是老牌科學紀錄片團隊BBC科學部第一次拍攝科幻方向的科學紀錄片。
盡管這一切變化太大,但相聚本身仍被這個領域認為是頂級重要的事。
“科幻雖然探討的是宇宙那樣遙遠的事情,但最需要人跟人見面,形成一個氣場。它開創了一個傳統:全世界科幻迷、科幻作家必須經常相聚。”韓松寫道。
120年前的荒江釣叟肯定不能想象這樣一個未來,他在巨大的LED屏幕前,從劉慈欣手里接過獎杯,現場的作家、編輯、導演、編劇、游戲制作人、科研工作者為他鼓掌歡呼,數十萬人通過直播見證了這一刻。
之后他被拉到一個路邊攤,作家們叫他小荒,并遞給他一串烤肉一杯啤酒,一桌子素未謀面的人圍著他:“祝賀你得獎!你什么時候寫完下一章?”
紀錄片《未來漫游指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