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間,又是陳皮發霉蛀蟲的高發季節。最近也有多位讀者們找老李咨詢這兩大類問題:一是發霉了怎么辦,另外則是鑒別真假。
關于新會陳皮的真假鑒別問題,是“道”的問題,即根源的問題;而防蟲防蛀,就是“術”層面的問題。前者在技術上的要求自然比后者要難很多,以至于自詡為高級玩家或者磚家行業的人士,大多數都熱衷于教人如何鑒別而很少有教人防霉防蛀。
讀者朋友的高頻問題之霉變
讀者朋友的高頻問題之真假
話說回來,老李也是半吊子磚家,即使老李習慣性地反對“快餐式”的知識填充,但也不妨礙讀者們在鑒別新會陳皮真偽上的熱情,以及對其鑒別辦法嗷嗷待哺的需求,于是,老李決定在不那么嚴謹的角度,嘗試寫一篇教大家如何快速鑒別陳皮的辦法。
特別說明一下,鑒別一個新會陳皮的“真偽”,主要是圍繞品種、產地、年份等三個類目進行,基本上述特征只要“不符合一個”以上的,基本就可以斷定為“非新會皮”。當然,目前大多人都是“一元論鑒別”,即只要符合一個特征就是新會皮,這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沃柑皮 VS 茶枝柑皮(新會柑皮)
一、關于“品種”的快速鑒別:要粗獷毛孔“豬鬃紋”,不要“細皮嫩肉”
新會柑品種也叫“茶枝柑”,據資料顯示,其作為一種原產自新會古兜山、圭峰山等地區的柑橘品種,在新會地區有幾百年的種植歷史中也被多次引種到南方其他地區,例如新會周邊的珠三角地區,乃至廣西、云南等區域,均有茶枝柑的大面積種植。
茶枝柑這個品種有其生物學的特征,例如明顯“豬鬃皮”,即果皮上的毛孔特別深邃、明顯,像“豬皮狀”一樣粗獷,橘白內囊部分呈現浮松的狀態,而其他品種的柑皮,如沃柑、貢柑等,外皮的毛孔密集且平滑,橘白內囊部厚實,曬干后容易呈現“結塊狀”。
厚實豬鬃紋路明顯的新會茶枝柑皮
這里需要補充一點,即目前單靠外觀是無法區分是本地產新會茶枝柑還是外地茶枝柑,因為生物學品種都是一樣的情況下,只能依靠“味道”和“后期陳化”去區分同品種茶枝柑皮的區域差異。
目前老李手上也自制了一些沃柑陳皮、碰柑陳皮、蜜柑陳皮以及貢柑陳皮,在香味和外觀等物理層面上各有特色。
椪柑
椪柑皮:椪柑成熟時一般為“大紅果”,成熟度非常高,單果大,皮肥厚,顏色深褐色,沒有明顯的柑橘香味。
皇帝柑(貢柑)皮
皇帝柑(貢柑)皮:多為二紅果,果皮非常薄,成色雜,曬干后辛澀味重,酸味揮發明顯。
蜜柑皮
蜜柑皮:果皮二紅色為主,皮薄,顏色比較均勻,但陳化后油胞稀疏,容易被識別,而且香味不明顯,只有淡淡的柑橘味。
沃柑皮
沃柑皮:外觀顏色類似大紅茶枝柑(大紅新會柑),且外大小形狀等都非常接近茶枝柑皮(新會柑皮),在陳化后有明顯的甜香味,果皮含糖高,觀感上具備迷惑性。
沃柑皮曬干后,用以冒充新會柑大紅皮
除了外觀上相似,沃柑價格也相對便宜,干沃柑皮出廠成本換算人工等后大約在30到40元一斤。如果是同時期廣西欽州產的茶枝柑(新會柑)行情報價,即2023年12月新果價格在5元/斤左右(往年峰值在8元/斤左右,2023年出現了明顯下降),算上開皮人工、烘干倉儲等成本,茶枝柑干皮價格也就在120元一斤左右(2021年高峰在180元/斤左右)。
某寶上的川紅皮價格
二、關于“味道”的快速鑒別:有明顯“酸味”的老皮,需特別注意
不管是“外地新會柑”還是“本地新會柑”,新會柑(茶枝柑)果皮的揮發油、檸檬苦素等含量都比其他品種柑橘要高一些,因此在味道對比上,茶枝柑制作的陳皮氣味會比較“豐盈”,即復合型香味非常明顯和突出,甚至有些許刺激。
其他柑橘制作的陳皮在手搓后,其揮發的香味會偏甜或者偏向于果香,這是單一的醇類、脂類、糖類物質揮發導致的味道特征,而茶枝柑經過手搓后,如果是三年以前的新皮,其香味會出現檸檬酸的味道,又夾雜著復雜的果香和甜味,因此很多朋友喜歡冠以新會茶枝柑有蜜香、果香、花香、甜香等差異。
新會地區的水土條件決定好了新會柑味道的復合型
目前在快速鑒別新會陳皮的“味道”中,主要是通過“酸味”、“刺激味”等區分是否經過工藝人為處理過;通過品飲的口感醇厚度、刺激度、味道的質感和復合層次程度,來區分是否外地皮和新會皮。
工藝皮的味道特征是“酸”口感非常濃郁,即“果酸”在工藝處理中無法實現傳統陳化的“去酸”步驟,所以一旦煮泡,其口感會出現濃郁的“酸味”,而且酸味不是醋酸,而是果酸味,有點檸檬片沖水的口感,特征非常明顯。如果大紅皮造舊的工藝皮,其口感就有明顯果糖味道,非常具備誘惑性。
而傳統的陳化皮需要3年或者5年以上的氧化發酵,以達到走糖、走酸之目的,陳化后陳皮口感更加醇厚,陳香味會更加明顯。所以,如果你遇到一款陳皮,沖泡后口感非常酸、或者明顯的甜,但又標注著高年份,那么就大概率遇到工藝皮了。
三、關于“年份”的快速鑒別:外觀油亮發黑,內囊發黑結實的皮,一律不要碰
“年份造假”是當前陳皮行業最常見的“溢價辦法”。以新會陳皮的市場存貨量為例,行業認為這幾年大批量集中倉儲的時間點是2020年后。不管存儲的是外地皮還是新會皮,只有出現大規劃種植,才會有大規劃的產量,而在此前行情不被關注時候,不管新會還是外地,茶枝柑的種植面積都不具備當下庫存的基礎。
這部分“多出來”的產量,就是年份造假了?!澳攴菰旒佟辈⒉皇菍Ξa品本身進行處理,而直接虛報年齡,例如1年當3年皮,3年當6年,5年當10年等等操作銷售。因為“越陳越香”的傳統,以及老陳皮存世量稀缺等特征,“年份造假”和“工藝造舊”的目的都是為了提高陳皮自身的價值。
顏色發黑的工藝皮
那么真正的“老陳皮”具備什么特征呢?
首先一定不是“發黑的”。很多低級冒充老陳皮的產品,都是人為操作后,讓其呈現發黑發亮的特征,這些皮基本都是“一眼假“。
其次不會有濃烈香味的。雖然新會陳皮有越陳越香的說法,但這個香味并不是揮發性的香味,而是之吃用時的醇厚陳香之口感。目前老李發現市場上流通有陳皮香精等添加劑,主要用于陳皮味食品的制作,例如陳皮花生、陳皮飲料以及陳皮雪糕等,甚至商家直接往陳皮里面添加香精來混淆消費者的判斷力,雖然目前沒有規定陳皮調味素的使用,但仍有欺騙消費者的嫌疑。
還有就是外觀“扁平”的。自然狀態下陳化的皮一般是“卷縮狀”,即倉儲空間足夠,接觸空氣面也足夠,其陳化程度比較好,而“扁平狀”的陳皮,大多為“堆倉”高壓狀態下陳化的皮,其陳化程度比較低,轉化差,帶酸味和持續陳化效果差等,屬于“品相”和“品質”都差一類皮。
讀者朋友發給老李鑒別的“扁平狀”陳皮,工藝手段處理痕跡明顯
最后就是價格對得上“成本”和“利潤”的。老陳皮的價格是因為存世量稀缺,所謂物以稀為貴,其十年以上的老新會陳皮,基本銷售價格都是”數千元一斤“,如果”非新會陳皮“也接近千元一斤的售價,所以市場上幾乎不存在幾十元一斤的老陳皮。
虛構年份的陳皮
四、沒有“一招吃遍天下”的鑒別辦法,唯有多積累經驗多實踐
隨著市場的發展,新會陳皮市場的規模也從2020年幾十億到2024年的幾百億,產業鏈條也從過去單一新會陳皮單品,延展到“新會陳皮+”的模式。從最開始“小青柑茶飲”,到近兩年飲料企業爭相推出的“陳皮味飲料”,都在驗證著“陳皮”這個品類正不斷深入人們的生活。在可見的未來,新會陳皮的產業規模還會增長,但行業面臨的工藝皮、造舊皮等問題也會持續下去。
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老李建議在選購新會陳皮時,有條件的可以來新會柑園現場采收,自己收存,而沒條件的可以在網上找到柑農或者品牌選購。但無論在哪里購買,都需要養成自己判斷真偽的認知。
總的來說,以上老李分享的幾個快速鑒別辦法,都屬于“治標不治本”的鑒別辦法,其可行性在“一眼假”的情況下可以做到快速辨認,但對于一些新工藝皮,或者不符合以上特征的陳皮就會失效。
但話又說回來,如果作為一名普通消費者,在選購這么一個簡單如陳皮的產品時,都要這么認真學習和謹慎操作,是不是也說明市場本身存著什么問題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