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睿宗太極元年正月,公元712年,一代詩圣出生了,他就是杜甫。
出身傳統官僚世家,自十三世祖到他的父親,幾乎世代為官。
在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下,杜甫少年時便展現出天才的一面。
七歲學詩,十五歲詩文震動洛陽,十九歲之后開啟游歷生活。
二十歲游歷吳越、齊趙等地,寫下了著名的代表作《望岳》,“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格調高昂,詩中更展現出他年少豪情壯志的一面。
天寶三載四月,公元744年,唐朝的“詩仙”與“詩圣”在洛陽相遇了,這一年,杜甫33歲,李白44歲,次年二人再度相逢于齊魯,離別時互增詩篇,別后再沒有見面。
35歲到44歲之間,杜甫為求仕途,困于長安。
37歲參加了京都招考,但因李林甫從中作梗,應試者竟無一人入選。
為求生存,杜甫只好轉走獻賦之路,憑借三篇“大禮賦”,得到玄宗贊賞,但工作仍然沒有落實。
陷入窮困的杜甫,不得不“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苦遙求食尾,常曝報恩腮”,終于在天寶十四年,44歲的年紀得到了一個極其卑微的官職--右衛率府胄曹參軍,這一年也是安史之亂爆發的前一年。
在經歷了坎坷的十年長安生活后,杜甫的詩風發生了變化,詩文當中沒有了往日的意氣風發,寫實的風格日趨成熟,這一時期的代表作有《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等。
詩文中有對百姓的深切同情,“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有對統治者的諷刺,“楊花雪落覆白,青鳥飛去銜紅巾。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還有他憂國憂民的感嘆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公元755年,杜甫的小兒子在家中被活活餓死,就在同一時間,安史之亂爆發。
杜甫的個人悲劇冥冥之中與國家的命運緊扣在了一起。
長安陷落后,杜甫在北上尋找唐肅宗時被俘,困了大半年,僥幸冒死出逃,后來“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得到了一個左拾遺的官職,世稱“杜拾遺”也因此而來。但很快又因上疏營救房琯,屢遭貶謫。
在見證了安史之亂后,杜甫寫出了《春望》、“三吏”、“三別”,記錄了安史之亂下百姓痛苦生活的真實狀態,同時也將他的現實主義風格推向了高峰。
48歲時,為躲避戰亂,杜甫在成都西浣花溪畔建草堂,在朋友嚴武的幫助下,得到了檢校工部員外郎的職位,后世稱“杜工部”也因此而來。
這一時期他與家人團聚,生活相對安定,所以寫出了《春夜喜雨》這樣一首傳神入化、別具風韻的詠雨詩。
但好景不長,不久嚴武去世,杜甫又失去了依靠,之后又離家漂泊,晚年又遭遇軍閥混戰,開始流浪逃難,輾轉飄零湖北、湖南,之后寫出了《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
大歷五年冬,公元770年,杜甫死于長沙到岳陽的船上,終年59歲。
在大唐,他不是巨星,但他將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情懷注入了他的詩文中。
到了宋代,人們發現了杜詩中的倫理價值,認為他的詩有代圣賢立言的作用,規范著人們的言行,因此,將杜詩與其他儒家經典并行于世,將他尊為“詩圣”。
魯迅說,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里似的,一語中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