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作為一種新式交通工具和舶來品,人力車開始引入漢口。它的出現不僅影響了市民的出行方式,也催生出新的職業群體——人力車夫。人力車行業既是城市中人們謀生的重要去處,也深刻影響了城市的職業結構。他們的生活日常成為折射近代漢口城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一、漢口人力車夫群體的興起
人力車最早于1870年在日本橫濱出現,它是一種依靠人力拖拉行駛的交通工具。直到19世紀末人力車才出現在漢口租界的街頭。由于該車最早從日本引入,因此又被稱為“東洋車”。人力車進入漢口后,很快就興盛起來。20世紀初期,漢口拆除漢口堡城墻修建起后城馬路后,漢口城區得到進一步擴大,人力車又開始在華界流行起來。早期人力車車輪為木質結構,外包鐵皮。由于缺少減震裝置,車輛行駛起來,車輪與地面相碰,顛簸較為厲害。即使這樣,與舊式轎子相比,仍新穎便捷不少,人力車迅速成為人們熱衷乘坐的交通工具。乘坐人力車逛街欣賞沿街風景成為時髦風氣。正所謂“玉帶城門剩舊樓,東洋車子快歸休。歆生路口人爭換,道是洋街一碼頭”。1901年,僅在漢口租界工部局正式登記的人力車就有1000輛。
晚清時期在漢口后城馬路拉車的人力車夫
1907年,漢口城中又出現了改良人力車。與之前相比,人力車由車座改為車廂,并設有坐墊,車輛的舒適性大為提高,同時車輛也改為由車夫握桿跑行,更加便捷。人力車也進一步受到了人們的歡迎,由此帶動了人力車行業的發展。
人力車行業在漢口的日漸興盛,讓中外人士看到了商機,他們紛紛出資入市,加入到人力車市場的爭奪當中。早在1905年,英租界當局見租界內商務日漸發達,就添加100輛人力車。隨著后城馬路建成后,城市日漸興旺,又另添加300輛。除此之外,漢口當局也大力扶持人力車行業的發展。1908年,漢口勸工院自造人力車300輛行駛在漢口后城馬路。各方力量紛紛進軍人力車市場,人力車行業發展已蔚為可觀。至1911年,武漢全市的人力車已達到3300輛,其中僅漢口就達到2500輛,占據大多數。在漢口的一些重要街道,由于人力車太過密集,還專門修建了停車場。民國初期,僅在漢口后城馬路登記的人力車就達1000輛,沿途還設立了16處停車場,由此可見人力車在漢口的普及。
20世紀30年代,漢口設市后大力開展市政建設,又進一步刺激了人力車行業。由于漢口街道狹小,不利于馬車、電車通行,也為人力車發展提供了生存空間。正如時人所言“電車、公共汽車等在漢口是不需要的了”。1931年,在漢口市公安局登記的營業人力車已達3096輛,車行67家。至1934年,人力車已激增至8588輛之多。如此之多的人力車,以至于造成市場出現了供過于求的現象。部分車商因此虧損巨大,不得不申請破產。人力車市場的興盛,吸引著人們紛紛來此處謀求生路,從而帶動人力車夫職業群體的壯大。1929年,漢口人力車共有3066輛,人力車夫12500人。1937年,漢口人力車夫總數有所下降,但依然高達7721人。到1938年,武漢三鎮人力車已達到10997輛,人力車夫3萬余人,成為城市中人力車發展的高峰。如此多的人力車夫既說明該職業群體規模的龐大,已成為城市職業人口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他們每天穿梭于城市中,與各方勢力打交道,以自身實踐的方式體悟和創造著城市的日常。
漢口雙洞門馬路竣工后行駛的人力車
二、誰在拉車?漢口人力車夫的群體特征
漢口人力車夫規模的龐大,與這一職業入職門檻低有很大的關系。
民國時期,漢口大部分從事拉車的人來自城市周邊農村的農民或災民群體。“全湖北的災民,差不多都集中漢口。他們沒有飯吃,稍有點氣力的人,不論老小,就去拉人力車”。根據1934年的《武漢市人力車夫生活調查報告》來看,調查的38名人力車夫,來自武昌、漢陽等武漢市內的僅有8人,占比21%。其余人員均來自黃安、孝感、應城等周邊城鎮,另有車夫來自河南等外省。通過籍貫分析可以看出,城市周邊地區的農民是漢口人力車夫的主力。
人力車夫,也不完全來自于教育程度較低的階層,由于自身遭遇和家庭變故,也有一部分具有一定知識水平的人為了謀生而從事這一行業。據《社會周報》記載,某報的魏姓記者曾乘人力車行至萬國跑馬場。魏某因嫌車夫拉得太慢,下車給錢時說了車夫幾句。此時汽車飛馳而過,車夫冷笑并隨即詠出“風馳電掣往來頻,繞腳黃沙拂面塵。寄語驕奢座上客,阿儂曾是個中人”的詩句。魏某大為吃驚,當即贈送車夫5塊大洋。能脫口吟詩,說明了人力車夫當中也確有“高人”。
人力車要靠人來提供動力,因此拉車的人要有較好的體力和腳力。1937年漢口7721名人力車夫當中,年齡在50歲以上的有825人,占總數的10.6%;17歲以下的人員118人,占總數的1.5%,其中最小的年齡僅為12歲。這表明青壯年是人力車夫的主力。不過兒童和中老年人依舊占有較大的比例,反映出了普通民眾生活之艱辛。
事實上,大多數人力車夫都是已有家室的人。1934年統計的38名人力車夫中,有妻室的有21人,占比55%。這說明大多人力車夫拉車不僅要養活自己,還要養活家人。
人力車夫的收入微薄,還要支撐家庭,因此他們的居住環境較為惡劣。通常他們住在大智門后街五馬路附近,有的還棲息在鐵路附近以及菜園內。即使這樣,有時候還會遭遇到意外的災禍。1938年7月,日軍飛機轟炸漢口市區,投彈多枚,均落于貧民居住地帶。在中山路中段的循禮巷處的居民多為人力車夫和各種小販,此次襲擊震倒房屋10余間,死10余人,傷10余人。
在漢口租界拉車的人力車夫
三、拉車人的生活日常
在漢口想要成為一名人力車夫,需要到車行辦理租車手續。這通常有兩種辦理形式。一種是繳納押金,一般需繳納三元押金;另一種是有擔保人員。不過,如果與車行行主認識,或由行主親戚好友介紹而來,則可以既無需擔保人員,也不用繳納押金。
人力車夫一天的收入十分微薄。據統計,1929年漢口人力車夫在華界每日凈得車錢僅為三千文。即使是這樣的微薄收入,每一輛車所得收入全額的43%還要作為租捐繳納。而在租界,每一輛車僅以收入的25%作為租捐繳納。除了收入低微外,漢口人力車夫的工作時間還非常長,從上午5時至晚間12時,長達19個小時。分3班輪流。其中,華界的第一班時間為上午5時至12時,工作7小時;第二班為上午12時至下午6時,工作6小時;第三班為下午6時至晚間12時,工作6小時。而在租界,第一班為上午5時至下午2時,工作9小時;第二班為下午2時至下午6時,工作4小時;第三班為下午6時至晚間12時,工作6小時。從中可以看出,華界的第一班時間要比租界的少2小時。
由于收入低微,且辛苦異常,人力車夫幾乎沒有什么業余愛好,大多喜歡吸煙、喝酒和賭博。在調查的38名車夫中,喜歡吸煙的人有28人,占比達73.6%。
因為入職門檻低,且能有所收入,很多人力車夫還是愿意將其作為持久的謀生手段。1934年統計的38名武漢人力車夫當中,僅有1人拉車時間在1年以內。其中,超過5年以上的有18人,占總人數的47.3%;僅有2人拉車時間在30年以上40年以下,算是資深的人力車夫。長時間高齡從事人力車夫行業,既反映出這一職業確實能帶來穩定的收入,也道出了普通民眾生活的艱辛和無奈。
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為了生計,人力車夫都得出去拉車。因此,其工作環境十分惡劣。在漢口,尤其是到了夏季,酷熱難當。有些乘客為了趕路甚至還不停催促車夫跑快些。這導致人力車夫因受熱過度而倒斃街頭的事件時有發生。為此,漢口市政府還專門下令禁止乘客催促車夫加緊奔跑,并由在崗巡警隨時制止。同時,政府還在城市各處搭蓋61架涼棚供人力車夫避暑。
為了補貼家用,有的車夫除拉乘客外,有時也會用人力車拖運貨物來搞些副業。他們或拖運大批貨物,或為普通用戶和小販商人買賣零星貨物代運來增加收入。用人力車載運貨物的行為難免會影響到碼頭工人、板車工人的工作和生意。為此,政府不得不下令凡用人力車拖運貨物者,以一車為限,兩輛以上拖運貨物的查照取締。
有些人力車夫工作經驗豐富,知道哪里生意好做,會主動出擊上門找生意。他們將車輛放在咖啡館的門前,通常這樣會遇到美國水兵,隨時可以拉起飛跑。有的車夫只會坐等機會,這樣來錢自然少一些。有運氣壞的車夫,一天什么錢也賺不到。賺到錢的車夫會到小館里飽餐一頓,去車行付了車租,余下幾百文交給妻小開伙,再多點會存在鐵箱中;賺錢少一點的車夫就會到茶館坐坐,買幾個饃饃填個半飽;而沒賺到錢的車夫則只能深夜喝點西北風,裝上一肚子悶氣,一家老小跟著挨餓。
人力車夫在拉車時還要處理復雜的職業關系,稍有不慎,還會帶來人身安全的風險。一方面,人力車夫要面臨來自同行的競爭。由于人力車夫過多,為了生意,車夫之間還會經常出現競爭的現象。1935年,一名叫汪如玉的記者記錄了人力車夫爭搶生意的事情。車夫從江漢路出發拉20多里路,車費為3角錢,還得放空車回來。就是這樣的一筆生意,人力車夫都爭得頭破血流,最后還被漁翁得利者拉跑了。除了應對同行外,車夫還要處理好與乘客的關系。1927年,在漢口總商會附近,一名士兵因欲強行用庫券換取車夫的銅元,雙方產生糾紛。車夫被押送至警察七署,遂引發人力車夫罷工。有的車夫甚至因車資問題失去了生命。同年4月3日,有日本水兵兩人分乘人力車至日租界燮昌小路轉角,因下車不給車資,車夫向其索要,日兵竟用刺刀直刺車夫,致使其當場流血昏厥。可見人力車夫在當時社會身份的卑微,以至于有“親戚六眷你莫笑,我在洋街做馬跳”“人力車杠拉在手,祖宗三代被人欺”之說。再者,人力車夫還要處理好與警察的關系。人力車夫上街拉車,是警察管理的重要對象。因此,人力車夫拉車時最害怕被警察抓到罰款,以至于人力車夫中間流傳著“拉著車子心發顫,生怕坐牢和罰款,人力車子拉上岸,不賣油條就討飯”。
四、生活中的小庸常,也是城市社會的大日常
人力車夫雖然處在社會底層,卻是城市的一支重要力量。他們積極開展反帝斗爭、支援武漢保衛戰,推動了城市社會歷史發展。早在辛亥革命時期,人力車夫的義舉就引發關注。據《楚報》記載,當時有一位受傷革命軍人乘人力車前往天主教堂紅十字會醫院,下車時向車夫付錢,車夫竟說“不要錢不要錢”,最終不收而去。此舉引得報社發出了“人心如此,革命事業安得不成哉”的感慨。漢口的人力車夫還積極開展反帝斗爭。1925年,人力車夫沿著租界的邊街分3組開展游行,并沿途演講了英國巡捕的種種壓迫情形。武漢會戰期間,漢口人力車夫紛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支援前線斗爭。1938年7月7日,“七七獻金運動”在武漢舉辦。獻金的第一天,很多的人力車夫載著乘客經過獻金臺時,都自動放下車桿,將掙來的5分、1角等血汗錢投入木箱,就連乘車人都大受感動。武漢淪陷前夕,政府將漢口城區所管理的8000輛人力車全數撤出。此舉不僅增加了西去及南運的交通工具,也幫助了難民快速撤離。而人力車夫中的壯丁,或被征入伍,或服軍役,赴前線作戰,或者從事服務工作,有力支援了抗戰事業。
「本文刊于《文史天地》2024年第3期」
「趙煌,武漢市社科院助理研究員,青年學者」
版式:劉 丹 李 楠
責編:王封禮
審核:姚勝祥
總監:丁遠紅
★★★ ★★★如需轉載本文,請注明來源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