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花兒會
“花兒”又叫“少年”,俗稱“野曲”。是流傳于甘、青、寧、新四省區民間的漢、回、土、東鄉、保安、撒拉、裕固、藏等民族中,具有獨特高原情韻的一種民歌。以生動形象的比興起句,格律嚴謹,歌詞優美,曲調時而高亢,時而婉轉,在長期的發展演變中形成了各種不同的流派和風格。清代臨洮詩人吳鎮曾有“花兒饒比興,番女亦風流”的贊語。“花兒”由于流行地區的不同,在甘肅被分為“臨夏花兒”和“洮岷花兒”兩大類。
臨夏花兒,分為“河州花兒”和“蓮花山花兒”兩大類,源于“河州”(今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傳于西北。民間諺語中就有“陜西的亂彈(秦腔)、河州的少年”之說,“河州花兒”的影響可見一斑。從保留的音調、早期唱詞和遺留的民俗等分析,河州花兒由古代羌、漢民族民歌融合而具雛形,后經回、東鄉、保安、撒拉、土等民族的演唱日趨成熟,成為流傳西北被十多個少數民族喜愛的山歌。各族人民用高亢豪放的歌喉和智慧的心血培育了花兒,花兒也作為勞動人民心中的歌,漫唱在翠綠蔥蘢的無際田野里;飄蕩在突兀陡峻的深山密林中,飛揚在石破天驚的黃河水弦上;應響在舉世注目的絲綢古道間。許多規模盛大的花兒會場,更使各路花兒交融薈萃,放射出奇異的光彩。一首首散發著花兒馨香旋律爭奇斗妍,人們用花兒傾吐著對幸福生活與愛情的美好向往。
河州花兒的唱詞格律奇特,一、三句是十個字,單字尾;二、四句是八個字,雙字尾。整個唱詞的三音節節奏和尾字的單、雙字尾變化,使花兒的唱詞節奏明顯、富有變化。它曲調悠揚、高亢、奔放。且以抒情見長,文詞優美,樸實、生動、形象,結構嚴謹。行段分為四句、六句兩種。演唱也比較自由,并且以獨唱為主,也有對唱和聯唱。由于各個民族語言、音調等的相互影響,產生了“上去個高山者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去是容易者摘是難,/摘不到手里是枉然”的單、雙字尾唱詞。曲調悠揚,異彩紛呈。“花兒”的曲令一般多用地名或形象化詞語命名,多用形象比喻和襯詞襯句,比興起來,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方言特點,這就是“令”。如“河州大令”、“水紅花令”、“大眼睛令”、“下四川令”、“尕馬令”、“腳戶令”、“倉啷啷令”、“尕阿姐令”、“撒拉令”、“保安令”等。曲譜(民間稱為“令兒”)有百種之多,家喻戶曉、廣為傳唱的達四十余種。
河州花兒語言樸素,自然,富有生活氣息,一首“花兒”的曲令是由起音、上樂句、連接性襯句、下樂句和落音五部分組成,起音也叫引子,指歌唱開始的呼喚性襯詞開腔。
河州花兒音域寬闊,跳躍幅度大,大量使用四度跳進,常見曲譜中“2552”或“3663”式,而且有相當多的跳進七度、八度,甚至十度以上,和大幅度下跳,有“尖音”、“蒼音”、“尖蒼音”三種唱法。給“花兒”帶來一種獨有的藝術魅力。
花兒的演唱會場,傳統謂“唱山”或“山場”,把參加花兒會叫“浪山場”。聳立在臨夏州和政縣陡石關口的松鳴巖花兒會,是河州花兒的傳統會場。這里四峰并峙,古松參天,野牡丹開滿山坡。據記載,明代開始建寺,先后修了玉皇閣、菩薩大殿、獨崗寺等廟宇。每年“四月八”(農歷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舉行佛教的龍華大會,“花兒會”也由此而興起,到清代是已頗有名氣,隴人祁魁元“我亦龍華游盛會,牡丹聽罷獨徘徊”的詩句是當時真實的寫照。花兒會上以男女對唱、齊唱為主,常用咪咪、嗩吶、四弦子等樂器伴奏。赴會的多為臨夏、定西、甘南等地區的各族群眾。
說起花兒會,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松鳴巖的河灘開滿了多姿的牡丹。有位獵人經過這里,看見一個美麗的姑娘在河邊洗浴、唱歌,獵人被婉轉甜美的歌聲迷住了,就躲在樹林里悄悄的學,還情不自禁的唱出了聲音。姑娘聽見有人,急忙往山后跑,獵人追到山坡樹林的時候不見了姑娘,山腰里卻傳來姑娘的歌聲,獵人趕到山腰時,歌聲又在山頂響起,獵人翻越山嶺趕到山頂的時候,從山腳下、山腰上、山頂上都傳出了姑娘美妙的歌聲。獵人再也沒有找到姑娘,只好唱著學會的山歌回到了村莊。
當獵人把自己的奇遇告訴鄉親們,把學到的山歌教給大家唱的時候,大家都認為那是天上的仙女下凡傳歌的,于是就在松明巖修起了菩薩大殿,在每年獵人遇到仙女的那一天——農歷4月28日,眾鄉親便來到菩薩大殿下面的山坡上,演唱仙女傳下來的歌。此后,在每年的這一天,從滾滾黃河黃岸到壯麗積石雄關,從滔滔大夏河畔到巍巍太子山麓,人民處處都能聽到特色鮮明、旋律悠揚的臨夏花兒。
直到今天,當地的群眾中還流傳著“松明巖的神仙愛唱歌,就愛聽人們的牡丹”的說法。因為這里野牡丹多,人們把唱“花兒”也有叫“唱牡丹”的。當地至今還保存著“到松明巖可以不燒香,但一定要漫花兒”的習俗,人們想用花兒敬給仙女,以討得仙女的歡心,保佑自己。
“花兒”堪稱為臨夏民族文化藝術中的一朵奇葩。2004年10月,臨夏回族自治州被中國民間藝術家協會授予了“中國花兒之鄉”稱號,臨夏州的康樂縣、和政縣也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分別命名為“中國花兒保護基地”、“中國花兒傳承基地”,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永靖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民歌考察采錄地”。臨夏人民把“花兒”唱紅了!
為了更好的發掘、保護和宣傳臨夏“花兒”藝術,臨夏回族自治州政府先后出版了有關于花兒的多部專著,還培養了一批優秀的花兒歌手。
岷縣古稱岷(泯)州、臨洮,包括今天迭部、宕昌很多地方,是當時甘南地區最大的一個行政縣,也是甘南的政治、經濟中心。是“洮岷花兒”的故鄉。人民群眾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濃縮洗煉,創作出了大量內容豐富、取材生動、意味雋永、節奏鮮明、韻律高亢、演唱豪放等易編、易唱、易記、易傳的“花兒”,進入農歷五月,山花爛漫,正是洮岷“花兒”艷麗的季節,山川原野處飄蕩著“花兒”的旋律,不論是吆羊趕馬的牧民、田野里的婦女,或是河里的筏工、行路的腳戶哥,都會信口漫上幾首心上的花兒。故岷州有五月“花兒海”之稱。以五月十二日維新鄉的元山高廟“花兒”會為主,有小寨鄉的出扎會、鎖子灘會、中寨鄉的古城會、牧場灘會以及西江鄉的法藏寺會等四十多處花兒會場先后拉開帷幕。“花兒”遍及全縣18個鄉鎮的山山嶺嶺,溝溝洼洼。
洮岷花兒,是西北花兒的兩大流派之一(另一派就是河湟花兒),主要在漢族群眾中漫唱。廣泛流行于臨夏回族自治州、定西市、甘南藏族自治州和隴南市的11個縣、區。根據音調、唱詞、演唱風格,又把洮岷花兒分為“南路花兒”和“北路花兒”。其中“南路花兒”以岷縣二郎山花兒會為中心,“北路花兒”以康樂縣蓮花山花兒會為中心。
每年農歷五月十七正會上午,岷縣南側的二郎山上綠樹蒼松,妖嬈迷人。時近十點,山頭便被黑鴉鴉的人群覆蓋,花傘層層,歌聲清脆。樹陰下、草坪上、群群男女簇擁著歌手,唱和之聲此起彼伏。這情景,像朵朵盛開的蓮花蓋滿山頭,嫵媚而動人。鳥瞰山下,情景更加壯美,洮河與疊藏河銀龍飛舞,大街小巷人流如潮,青年農民手提錄音機播放著“阿歐憐兒”、“兩憐兒”的錄音,滿街一片“花兒”聲。歌聲繚繞密布的攤點,人潮跟著“花兒”翻滾,商賈貨攤密密麻麻,馬戲雜耍鼓樂轟鳴,流行歌曲顫動著誘人的旋律,縣城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組合的喧鬧中一片沸騰,節日盛況感人。
蓮花山花兒屬于“洮岷花兒”的北路派,每年農歷六月初一至初六,康樂縣蓮花山都要舉行盛大的“花兒會”。歌會期間,臨夏各縣及臨潭、臨洮、渭源、岷縣以及青海的回、藏、東鄉、保安、撒拉等各族群眾和歌手數萬人,都穿著色彩鮮艷的民族服裝,打著花傘,搖著彩扇,云集蓮花山,縱情對歌。。
蓮花山花兒會整個程序分攔路、游山、對歌、敬酒、告別等,邊游山、邊對歌,自由結伴,互相穿插,靈活多樣,盡情歡唱。最有特色的是康樂縣境內各路口的馬蓮繩攔路對歌。既是關卡又是考場,答問對唱,直到攔路者認為滿意時方才放行。歌手們就是這樣沖過重重的“阻攔”,唱著花兒,從四面八方匯集到蓮花山下。
蓮花山花兒會形式有單唱、個人對唱和唱班子之間的對唱。班子對唱,一般是男女10人左右臨時組成的對歌班子,以“蓮花山令”為基礎曲令,還有“羊沙令”等。唱詞數量繁多,由才思敏捷、嗓音洪亮,在民間享有崇高威望的人充當班子里的“串把式”和“唱把式”,即興創作的速度驚人,三句式的花兒為多見,也有四句式和六句式的。歌手的服飾當然是民間認為最美的服飾,還有兩件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一把彩扇、一把大花傘。這把大花傘比一般生活用的傘大2—3倍,足能遮三四個人。女歌手在演唱時一把彩扇半遮面,只露出一對感情豐富的大眼睛;男歌手常常在唱花兒時習慣用一只手遮在耳后,或者用一根手指堵在耳門上,據說,這樣可以時歌聲傳的更遠。這期間,所有的人,都可以不受道德禮教的束縛羈絆,不受世俗的約束,不分尊卑貴賤,沒有倫理觀念,只有盡興玩樂。初一、初二在蓮花山山麓的足古川拉開序幕,當地群眾多用馬蓮繩攔路求歌,歌手們則以響亮的聲音和美好的語言獲得通行;初三、初四游山對歌,歌聲在蓮花山上此起彼伏,晝夜不息,是花兒會的高潮。就像歌手們齊唱的“蓮花山,九眼泉,花兒常開水不干,口漫花兒透心甜。”;初四從蓮花山向15公里外的王家溝移動,經過短暫的休息,在河灘里圍著篝火夜歌;初六黎明,攀登10公里的紫松山,新朋老友以歌互頌,敬酒道別,離別時歌手難舍難分,甚至痛哭流涕,相約來年。花兒會落下帷幕。
“花兒”是西北各族人民在長期的勞動生活之中用汗水澆灌出的一朵絢麗的藝術奇葩。它不僅是西北高原民俗風情、社會生活的反映,而且是各民族群體、人生品格及文化蘊味的再現。近年來,董明巧、姜照娃、王小偉等31人先后被授予“甘肅省花兒歌手”,岷縣先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聯合國民歌考察采錄基地”,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花兒之鄉”。2004年,“洮岷花兒”又被甘肅省政府列為全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2005年5月,岷縣二郎山又被中國民協授予“中國花兒傳承基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