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房地產企穩,各種以舊換新政策的發力,內需消費市場正在逐步好轉。
現在,或許是抄底消費行業的一個重要買點。
今天咱們說說醫藥零售板塊。
在所有的零售板塊中,藥店兼具“消費”和“醫藥”的雙重價值,“長坡厚雪”特征可謂buff加滿。
說起消費股,現階段抄底,很多人有一個顧慮,就是“人口萎縮”怎么破?
這確實是投資中不可不慎重考慮的。
尤其是主要目標人群為嬰幼兒、年輕人的消費板塊,最好還是暫時回避。
相應的,服務于老齡化賽道的,跟醫藥相關的,則應該“高看一線”。
畢竟人口老齡化,是我國未來幾十年可能影響最大的趨勢。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字,截至2023年末,全國60周歲及以上人口29697萬人,占全國人口的比重為21.1%。
按相關測算,到2035年左右,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占比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投資還是要跟著大趨勢走,這是“長坡”之所在。
另外,藥店行業又兼具零售業特征。
一旦進入連鎖化時代,行業龍頭通過收購擴張,市場份額會越來越大,逐漸形成壟斷特征,最終獲得較高的穩定利潤率。
這跟醫藥行業上游的創新藥板塊是不一樣的。
創新藥更偏向于高風險高收益的科技行業屬性,創新藥的研發門檻很高,競爭激烈,一旦押中寶,確實收益率極高。
但高收益的另一邊是,一旦押錯寶,研發失敗,是要賠個底朝天的。
就像搞新冠藥和疫苗研發的那一票子公司,比如康希諾。
疫情期間,康希諾何等風光,但去年和前年,兩年就虧了26億,把家底都要賠光了。
創新藥還有一個風險,也是讓人很頭痛,那就是政策。
這幾年,創新藥板塊被政策打壓的真是遍體鱗傷,內有醫保集采壓價,外有美國制裁脫鉤,簡直是不讓人活了。
而在跟醫藥所有相關的板塊中,最穩定的就是下游藥店行業了,以上風險都可以不用擔心。
一來,政策鼓勵藥店連鎖行業的發展。
根據商務部的《十四五時期促進藥品流通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到2025年,要培育形成5-10家超五百億元的專業化、多元化藥品零售連鎖企業,藥品零售連鎖率接近70%。
要知道,我國藥店的連鎖化率是一直在穩定提升的,大約從2012年的36%提升到了2023年的58.5%。
整體連鎖化率,離2025年的目標70%,還有十幾個百分點的差距,空間還很大。
按行業前十強計算,目前我國藥店前十強合計份額約34%左右,相比美國74.6%,日本70.7%的集中度,差距就更大了。
因此可以預料,未來政策層面,還會有相應的鼓勵措施,來促進行業的整合。
二來,藥店的研發基本為零。
只要渠道網絡建立起來,形成壟斷效應,這基本就是一勞永逸的躺賺模式。
參考成熟的美國市場,目前藥店行業基本就CVS西維斯、Walgreen沃爾格林,雙龍頭競爭的格局,非常穩定。
CVS目前市值700億美元左右,股價(后復權)從2003年的80美元,漲到2023年的800美元,穩定上漲了10倍左右。
相比同期的其它美股消費龍頭,像巴菲特的可口可樂,只有4倍左右的漲幅。
在一個非常成熟穩定的市場里,CVS還能收獲這樣的漲幅,可見藥店行業確實擁有“厚雪”的特征。
更重要的是,現在的藥店股都不貴,甚至可以說“相當便宜”。
以A股的四大藥店龍頭為例,其中三家:大參林、老百姓、一心堂的PE都只有14-15倍左右。
距離疫情期間的股價高位,跌幅都在60%-70%左右。
今年股價表現最出色的益豐藥房,雖然離低點已經反彈了不少,但也依然還沒有創下新高。
那么,既然藥店行業是如此“長坡厚雪”,為什么又會有這兩年的股價大跌呢?
主要原因是門店的“過度擴張”。
藥店行業的終局“錢景”無疑是美好的,所有的頭部企業都看到了這個“金光大道”。
因此這幾年,藥店龍頭們都在快速擴張,希望能搶得最終的“鐵王座”。
看下面這張表:
數據來源:公司年報
2022年,藥店四大龍頭大參林、益豐藥房、老百姓、一心堂,分別凈增門店1852、2459、2764、832,合計凈增7907家店。
2023年,四大龍頭分別凈增門店4029、2982、3388、1247,合計凈增11646家店。
凈增門店數越來越快。
到2023年底,四大龍頭的門店數都突破了1萬家,最高的大參林來到了1.4萬家。
“萬店”是個什么概念?
我們對比一下茶飲和便利店,這兩個連鎖化最發達的行業。
截至2023年底,我國咖啡龍頭瑞幸咖啡只有1.3萬家店;
奶茶行業除了蜜雪冰城以外,第2-5名的古茗、滬上阿姨、茶百道、書亦燒仙草,都只有7000-9000家的門店體量。
便利店行業除了美宜佳以外,其它專業便利店如羅森、7-11,也都只有3000-7000家的門店數。
可見,藥店龍頭們的擴張速度有多快。
行業龍頭們的激進擴張,一方面提升了行業集中度,另一方面又帶來了兩個負面效應。
負面效應一,門店數量的階段性過剩。
看數據,2017-2022年,整個藥店行業的CAGR(復合年均增長率)只有6.56%;
而益豐藥房、大參林、老百姓、一心堂的門店數量CAGR分別為37.9%、27.5%、31.6%、12.7%。
藥店數量過度擴張的結果,就是日均“人效”“坪效”等指標的持續走低。
以一心堂為例,2017-2023年,其毛利率分別為41.52%、40.53%、38.70%、35.82%、36.96%、35.05%、33.00%。
除了2021年因疫情影響,毛利率略有反彈,其余年份都在逐步下行。
另外兩個龍頭,益豐藥房、大參林的2023年毛利率分別為38.21%、35.90%,亦各自下滑了1.32、1.90個百分點。
負面效應二,激進擴張導致的負債率攀升。
門店增長有三種方式,自建、并購、加盟,它們對資金的需求差異很大。
跟茶飲、便利店行業以輕資產的加盟方式為主不同,藥店行業基本是能用的方式全用上,三輪驅動全速前進。
以大參林為例,2023年為了超越益豐藥房、老百姓,一下子就增加了4029家店,增速高達40%。
其中,加盟門店2158家,自建門店1382家,并購門店750家。
除去加盟門店外,龐大的自建和并購門店可都是要付出真金白銀的啊!
于是年末負債合計161.9億元,負債率攀升到了67.12%,相比起2020年的67.59億負債、54.81%的負債率,急速上升。
商譽風險也逐級攀升,2023年底為30.24億,占凈資產的38.13%。
當然,商譽風險更高的是老百姓,2023年底為58.36億,占凈資產比例已高達80.05%。
激烈的競爭,持續下滑的毛利率,快速攀升的負債率,高高在上的商譽風險,導致藥店行業迎來了階段性的“至暗時刻”。
持續三年的股價調整,正是投資者對其失去信心的表現。
那么經過三年的下行,什么時候才會迎來反轉呢?
目前來看,或許拐點已經出現了。
看今年一季報,四大龍頭的毛利率:
益豐藥房39.25%(環比+1.04)、大參林35.46%(環比-0.44)、老百姓35.20%(環比+2.65)、一心堂30.36%(環比-2.64).
四家中,有兩家已經在好轉。
再看凈利率方面:
益豐藥房7.47%(環比+0.47)、大參林6.72%(環比+1.70)、老百姓6.61%(環比+1.60)、一心堂4.83%(環比+1.61).
四家藥店龍頭,全部在回暖,后三家都上升了1.6個百分點以上。
利潤率回升的一個重要原因,或許是“門診統籌”政策的落地推進。
所謂門診統籌,定位類似于醫保門店,會讓參保患者能夠在具有資質的藥店買到平價的處方藥。
一方面,它能夠提升相關資質藥店的獲客競爭力,加快處方藥的外流,并拉動藥店內其他品類(非處方藥和保健品)的銷售,從而提升利潤率。
另一方面,行業頭部藥店更有能力快速落地相關資質,因此能加速頭部藥店的集中度提升。
這個政策是在2023年2月份,國家醫保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定點零售藥店納入門診統籌管理的通知》以后,逐步在各地推廣落地的。
據中康產業研究院的統計,截至2024年2月,藥店門診統籌政策已在26個省份有不同進度的落地,覆蓋220個城市,涉及14.14萬家醫保定點藥店,占比約30%。
按這個速度,要完成全覆蓋,估計還要2-3年時間。
" 醫藥分離與處方外流 " 是我國近年來一直力推的政策,但此前的進度并不快。
根據米內網的數據,公立醫院和零售藥店終端市場份額分別由2017年的68% 和22.6%演變為2023年上半年的62.8%和27.6%。
6年時間,藥店終端的市場份額才上升了5個百分點。
2023年上半年的處方外流率,只有7%左右,相比日本70%以上的外流率還有巨大的差距。
差距就是潛力,只要有配套政策,潛力就能轉化為“錢景”。
如今門診統籌政策落地滿一年,“錢景”似乎正在漸漸釋放,一方面處方藥外流加速,藥店銷售額獲得提升,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客流量,帶動保健品等其它產品的銷售,推升利潤率。
藥店行業,在政策的加持下,正漸漸迎來新一輪上升行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