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共 3333 字,時長約 3 分鐘
· 本文來源:劉勝軍大局觀(劉勝軍微財經出品)
我是劉勝軍,關注我,擁抱“大歷史觀”和“政治經濟學”,走出“大變局抑郁癥”。
人往往會忽視慢性病。疫情后的“疤痕效應”就是慢性的麻煩。如果這一問題再和其他麻煩疊加在一起,就更麻煩了。
最近有個數據引發市場關注:2024年4月新增社融規模減少1990億元,為2005年10月以來首次收縮(有統計以來首次縮量),較去年4月少增1.4萬億,4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速8.3%,創歷史新低。
社融指標比M2(貨幣供應量)更重要,代表的是社會的融資需求,而M2可能因為資金空轉等問題無法反映真實的實體經濟狀態。
新增社融收縮,說白了就是大家不借錢。這個問題必須重視。現代經濟本質上是靠金融驅動的。企業投資需要借錢,消費者消費需要借錢,沒有借錢需求,是經濟增長動能衰減的信號。
辜朝明提出的“資產負債表衰退”說的就是這個問題。不是借不到錢,而是大家不愿意借錢,我們稱之為“需求約束”。這和我們之前時常討論的“融資難”恰恰相反,融資難是借不到錢,屬于“供給約束”。這時候會出現貨幣政策失靈。諺語說的好:你可以把馬牽到河邊,但你沒法強迫馬喝水。對我們來說,這的確是一個新問題,靠之前的經驗很難有效應對。?????????
1934-1936年擔任美聯儲主席的Marriner S. Eccles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貨幣政策像條繩子——只能拉,不能推。” 講的就是這個理。
究竟是誰不借錢?
1、地方政府:在中國經濟增長中,地方政府及融資平臺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2024年初至今政府債券凈發行量僅達1.26萬億、同比少增1萬億,其中4月同比少增5530億。1-4月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量僅為7230億元(為全年新增限額的19%),遠低于2023年1-4月的1.6萬億元。
地方融資積極性的降低,原因在于:1)房地產大調整,導致土地出讓金銳減,地方政府出現“斷糧”,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上項目有心無力;2)近期對“盲目舉債”的整治。前幾年,一些地方官員為了政績,盲目舉債上項目。典型者如原六盤水市委書記李再勇(主政三年當地新增債務1500億)、原湘潭市委書記曹炯芳(新增債務435億)、原廣西來賓市委書記張秀隆等(“任性舉債”才是最大的腐敗)。
勞民傷財的亂投資,的確需要治理。這種沒效益的投資,不要也罷,擠水分必然有陣痛。一些地方官員在上馬新項目方面必然會更加謹慎的同時,也可能出現“躺平”心理,導致該推進的項目被拖延,這是需要警惕的。
2、居民:隨著中國經濟結構的轉變,居民消費逐漸成為經濟增長的核動力。2024年4月新增中長期居民貸款再次轉負(收縮1670億元,同比少增510億元)短期居民貸款下降3520億元(同比少增2260億元)。
從 2020 年初到 2024 年 1 月,中國家庭大約往銀行賬戶里凈存58.24 萬億元,且82% 是定期存款。這四年新增存款總額相當于 2009 年到 2019 年的總和。2024 年3 月末,296 萬億元的總存款中,居民、企業、政府各占49%、27%、14%。
居民貸款需求的下降有幾個原因:1)房地產大調整,導致居民“買漲不買跌”,與房地產抵押貸款需求下降;2)上一波房價上漲,居民部門加杠桿幅度很大。隨著近期利率中樞的下移,一些購房者選擇提前還貸,以降低利息負擔,這是理性的行為;3)受疫情疤痕效應、房價下跌的財富效應和未來預期不確定性增加影響,居民消費更趨保守,出現“去杠桿”趨勢,體現為貸款減少、存款增加的反常(當前影響經濟復蘇的“四大效應”)。
3、企業:企業是最重要的微觀主體。絕大部分消費者,也是企業員工,與企業“一損俱損,一榮俱榮”。4月新增中長期企業貸款走弱至4100億元(同比少增2570億元)、短期企業貸款減少4100億元(同比少增3000億元)。企業債券發行量回落至490億元(同比少增2450億元)。影子信貸減少4250億元(同比多減3310億元),主要由于未貼現票據走弱(減少4490億元,同比多減3140億元)。
企業融資需求下降的原因是:1)4月份,央行指導利率自律機制發布倡議,禁止“手工補息”。這是一個“燒腦”的新名詞。手工補息原本是銀行在存款業務核對時,對業務操作失誤的勘誤方式,但一些銀行為了完成攬儲任務,將手工補息作為一種利息補貼的方式,變相繞開上限規定。于是就出現了企業資金空轉套利:一些企業貼現拿出來的錢再去做存款,1.7%左右的票據貼現成本倒手換來2%~3%左右的存款收益。受此政策影響,4月單月存款大降3.92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下降1.85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下降1.87萬億元。這意味著,一些“套利”的融資需求沒了。2)房地產仍在下行。1—3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9.5%,新建住宅銷售面積下降23.4%,住宅銷售額下降30.7%(銷售額降幅大于銷售面積降幅,表明房價下跌)。由于房地產上下游牽連度甚大,導致資金鏈問題蔓延,不少企業仍在為“活下去”而苦苦掙扎(即辜朝明意義上的“資產負債表修復”)。這種局面,意味著消費者不愿貸款買房(觀望心理為主)、差企業融不到資、好企業不愿意融資。3)證監會嚴厲執法,A股IPO及再融資審批趨嚴。4)面對“日益內卷”的競爭、投資機會短缺、不確定的未來,企業躺平心態依然普遍。躺平意味著不愿意借債、擴張。
央行《2024 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也認為:
? 一方面,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轉變,地方債務風險防控加強,過去靠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等債務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持續。另一方面,傳統高度依賴信貸資金的重工業趨于飽和, 輕資產服務業占比持續提升。在這個過程中,信貸需求較前些年會出現“換擋”,信貸結構也在優化升級,即使信貸增長比過去低一些,也足夠支持經濟保持平穩增長。
可見,當前的關鍵問題是市場主體“不愿意借債”,屬于“需求約束”問題,靠增加貨幣供應是解決不了的。長期以來,我們的貨幣政策一直寬松,當前處于降息降準的通道。今年一季度,中國實體部門杠桿率進一步上行至294.8%,疫情以來已累計上行48.2個百分點。
“忽悠型經濟學家”任澤平在“是該啟動“新”一輪經濟刺激了”中高喊,“從宏觀政策來看,除了放水,別無他路”。一派胡言!難道你的經濟學是體育老師教的?
這種幼稚的看法,也被5月10日央行《2024 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打臉。《報告》指出:
? 存量貨幣信貸已經不低,并將持續發揮作用。當前, 信貸增長已由供給約束轉化為需求約束,對該變化還有個認識、適應的過程,仍有“規模情結”現象。
? 由于居民消費有待恢復、總需求不足,存款主要留存在居民部門,沒有進一步通過居民部門支出轉化為企業存款。同時,企業和居民的存款定期化趨勢加劇。定期和活期存款比重已由 2017 年的“六四開”升至目前的“七三開”。
清醒的人都明白:放水不是出路,放水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制造更大的問題。日本80年代一味放水最終釀成世紀泡沫,以失去的30年收場,歷史殷鑒,就在眼前(上帝視角看“日本失去的30年”:能犯的錯都犯了)。
重溫一下辜朝明從日本教訓中得出的警言:
? 許多人將通過償還債務來修復資產負債表。所以,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也就是即使在零利率的情況下,很多人都在儲蓄,很少有人借貸。一旦進入這種情況,經濟就可能開始迅速走弱。日本花了20年才走出了這一泥潭。
辜朝明對中國的提醒是對的,但開的藥放(“讓政府借錢擴大支出”)是錯誤的(辜朝明的“日本藥方”對中國而言絕對是一劑毒藥)。中國的財政長期以來屬于“投資性財政”,目前的問題是過度基建投資導致的“回報率遞減”。繼續擴大政府投資,對提振經濟的“邊際效應”已經很低,而且會對民間投資產生“擠出效應”。
不過,辜朝明有句話算是點到了要害,“一旦人們興奮起來,開始用積極的方式來思考”,經濟就開始復蘇。所以,如何才能讓市場興奮起來,才是真正的問題。
要讓市場興奮起來,真正的出路是:改善預期。
如何改善預期?
1、改善消費者預期:向中低收入階層“大規模”發放消費券,盡快彌合疫情的疤痕,提振消費信心(中國千萬別被這樣的“經濟磚家”給帶到溝里了)。
2、改善房地產預期:近期各地密集取消限購,已經顯現初步效果。穩地產,供給側、需求側需要同步發力,打消消費者購房顧慮,實現軟著陸,避免資產價格破滅引發劇烈的“資產負債表衰退”。穩地產,也是通過“財富效應”實現穩消費的必需(假期勿忘學習政治局會議:房地產醞釀出大招)。
3、改善民企預期:民企預期不穩,是貿易戰、去杠桿、三條紅線、疫情、部分政策一刀切等多重因素疊加的結果。民企是五六七八九,民企不穩,則就業不穩,進而導致不敢消費。202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很重要,接下來需要通過具體的改革舉措來體現,“眼見為實”,一次行動勝過一打綱領。期待即將于7月舉行的二十屆三中全會能在這方面有大膽突破(未來十年大勢,7月三中全會揭曉!)。
4、改善地方政府預期:吏治是社會治理的關鍵一環,也是很難的一環。搞不好,容易陷入“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循環,在“亂作為”與“不作為”兩個極端之間切換,低級紅、高級黑也開始流行。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大棒”與“胡蘿卜”雙管齊下。既要用大棒管住亂作為,又要用胡蘿卜引導“敢作為”。
5、思想解放是改善預期的最有效路徑:如果缺乏“思想的市場”,一些重大經濟問題無法展開有效討論,就難免會導致更多的“政策偏差”,進而加劇預期不穩。經濟學有一個流派“理性預期學派”,該學派認為,市場主體是根據可得信息進行預測的。信息越充分,預測越可靠。例如,對房地產、國企、地方債務、就業、債務等一些重大問題,如果缺乏足夠的討論空間,市場就會陷入“不知道政府究竟知不知道”的困惑,預期就更加不穩。諾獎得主科斯那句“缺乏思想市場,是經濟諸多弊端和險象叢生的根源”,值得我們引以為鑒。
劉勝軍
堅持講真話的經濟學家
政治經濟學+大歷史觀
2014 年參加總理經濟座談會
劉勝軍微財經創始人
致公黨上海市經濟委員會委員
山東省人力資源發展促進會首席專家
著有《下一個十年》
山東·菏澤·定陶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