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和王昭君都是西漢的悲情人物、傳奇人物。
關于韓信的歷史記載,從淮西混混、胯下之辱、漂母的一頓飯開始,到師從黃石公學習兵法韜略,爾后趁天下大亂四處求職卻屢屢碰壁,終被蕭何慧眼識才,推薦給劉邦,擔任大將軍,然后還定三秦、北破燕趙、東并強齊,以泰山壓頂之勢在垓下之戰中對項羽造成了決定性壓力,最后論功行賞,韓信被劉邦封為齊王,后貶為楚王、淮陰侯,最后在宮廷中死于呂后之手。
王昭君作為漢元帝的宮女,被畫師毛延壽有意壓制丑化,讓其得不到皇帝關注,最后被皇帝和親給匈奴呼韓邪單于時,才發現王昭君是如此美貌,以致悔恨不已。
兩個人,一個有天下無雙的軍事才能,一個有舉世第一美貌,然而,兩人都成了西漢宮廷斗爭的犧牲品,一個身首異處,一個遠離故土。他們的悲情傳奇,引得后世多少文人感嘆。
對韓信:
李白《猛虎行》:韓信在淮陰,少年相欺凌;《贈新平少年》:韓信在淮陰,少年相欺不。
劉禹錫《韓信廟》: 將略兵機命世雄,蒼黃鐘室嘆良弓。 遂令后代登壇者,每一尋思怕立功。
李紳《卻過淮陰吊韓信廟》:功高自棄漢元臣,遺廟陰森楚水濱。 英主任賢增虎翼,假王徼福犯龍鱗。 賤能忍恥卑狂少,貴乏懷忠近佞人。 徒用千金酬一飯,不知明哲重防身。
蘇軾《和劉道原詠史》:韓信歸來蕭索加,謀臣戰將各無家。 至今淮水無平固,猶有韓公學帝王。
王安石《韓信》:韓信寄食常歉然,邂逅漂母能哀憐。當時噲等何由伍,但有淮陰惡少年。
對王昭君:
杜甫《詠懷古跡·其三》: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李白《于闐采花》:于闐采花人,自言花相似。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乃知漢地多名姝,胡中無花可方比。丹青能令丑者妍,無鹽翻在深宮里。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齒。
李商隱《王昭君》:毛延壽畫欲通神,忍為黃金不顧人。馬上琵琶行萬里,漢宮長有隔生春。
儲光羲《明妃曲四首·其三》:日暮驚沙亂雪飛,傍人相勸易羅衣。強來前殿看歌舞,共待單于夜獵歸。
王安石《明妃曲》: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可以看出,后世文人,對這兩個吟詠頗多。對韓信,是贊嘆他能夠忍辱負重,但卻痛惜他不能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對王昭君,文人多將自身的失意落魄、懷才不遇與其共情。可以說,韓信和王昭君的傳奇身世,讓他們后來不僅有了立體的歷史形象,還成了鮮明的文學符號,對他們討論的話題熱度,千古以來,未曾下降。
他們,是人們向往追求的才華橫溢者、美貌無雙者,又是令人哀嘆的不幸者、失意者。如果他們有美好的結局,或許歷史將更加精彩。韓信或許能擔當起漢初抗擊匈奴的重任,王昭君或許能和漢元帝提前上演漢成帝與趙飛燕的宮廷艷事。然而,歷史卻讓他們都有了悲情結局,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大遺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