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論文剽竊、造假現象在學術領域已飽受關注,但如果,審稿意見也是抄來的呢?
不是,審稿意見你們也抄?
如今,論文剽竊、造假現象在學術領域已飽受關注,但如果,審稿意見也是抄來的呢?
最近,一篇題為《Emerging plagiarism in peer?review evaluation reports: a tip of the iceberg?》的論文揭開了期刊審稿意見抄襲亂象。
論文截圖
論文作者 Miko?aj Piniewski 是華沙生命科學大學的一位教授,據 Nature 報道,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回顧自己收到的論文審稿意見時發現, 部分審稿意見含糊其辭、缺乏實質性建議。
謹慎起見,Piniewski 從這些審稿意見提取了一些關鍵詞,并通過 Google 搜索,結果令人震驚——這些審稿意見大量「借鑒模仿」了其他雜志公開的審稿意見,多家著名出版商,包括 MDPI 和 PLoS 因此中招。
「我直接無語了(I was speechless)。」Piniewski 說。事關重大,Piniewski 當即邀請幾名合作者,開展針對審稿意見的研究。
研究結果顯示,在審查的部分稿件中,有來自 19 種期刊的 50 篇論文存在審稿意見涉嫌剽竊的情況。深入分析表明,這些審稿意見往往荒謬而模糊,與論文的實際內容關系不大。
研究團隊在論文中表示,這樣的情況還只是「冰山一角」。
期刊回應,將啟動內部調查
實際上,審稿意見涉嫌抄襲的情況并不是第一次被發現。
早在 2022 年,就有研究論文調查發現,近 7 萬條審稿意見中,有 0.68% 的審稿意見涉及至少一種抄襲或不當參考形式。
論文截圖
除了直接對著別人寫的審稿意見抄,還有人可能已經用上了 ChatGPT。
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發表在預印本平臺 arXiv 的一篇文章表示,在 ChatGPT 發布后,多個國際期刊和會議論文的審稿意見中,6.5~16.9% 都使用了包括 ChatGPT 在內的大語言模型進行修飾,且修飾程度明顯超過了語言潤色等基礎操作的范圍。
并且,那些踩著 DDL 才交的、審稿意見不需要作者回復的,濫用 AI 的概率更高。
論文截圖
目前,在 Piniewski 等人的最新論文發表后,數家出版商表示已經啟動了內部調查程序,將處理這些涉嫌剽竊的審稿意見案例。
PloS 向 Nature 表示,該社出版倫理部門已在調查旗下期刊中的審稿意見內容,并力求準確識別涉嫌或確認剽竊的審稿意見。而另外兩家深受其害的出版商——愛思唯爾和 MDPI——也向 Nature 表示將開啟內部調查程序。
如何避免審稿意見的抄襲剽竊?針對這一問題,有研究人員正致力于找到解決方案。如著名出版商 Sage 就研發了一套審稿意見剽竊檢測系統,以監測審稿意見中可疑的重復文本。
Piniewski 在接受 Nature 采訪時表示,他預期,未來幾年類似這樣的審稿意見剽竊情況還將不斷增加,他將在必要時開展更多的研究,也會及時向雜志社舉報相關事件。
—版權聲明—
來源:丁香園,
僅用于學術分享,版權屬于原作者。
若有侵權,請聯系微信號:Eternalhui刪除或修改!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