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一度被稱為“富貴病”,離我們很遠。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已經逐漸走進我們身邊。據統計,2020年中國新發癌癥456萬左右,死亡的病例數300多萬。其中,肺癌占據第一位,結直腸癌已經從第五位迅速上升到第二位,成為嚴重影響了國人的身體健康的一類疾病。江蘇省腫瘤醫院(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結直腸外科朱海濤主任醫師介紹,腸癌雖然高發卻不可怕,有個“黃金手段”可以對付它。
國人腸癌有“三高一低”
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的結直腸癌有呈現出“三高一低”:直腸癌比例高(西方30%,我國60%;約為西方國家的2倍);低位直腸癌比例高(西方45%,我國79%; 腫瘤離肛門齒狀線太近,手術切除腫瘤時保留肛門難度大,很多人不得不切除肛門,腹部造口排泄糞便),小于30歲年輕人比例高,約為西方國家的五倍(西方2%,我國10%); 早診率低,僅為西方的三分之一(西方30%,我國10%)
遠離這些生活習慣
為什么近年來腸癌的發病率明顯提高呢?朱海濤說,腸癌的發生,除了遺傳和環境因素、病毒感染,潰瘍性結腸炎等因素外,和人的生活習慣、飲食結構、工作強度、精神狀態等密切相關。幾十年前中國人生活不富裕,交通不發達,吃粗糧和蔬菜,走路多胖子少,腸癌的發病率比較低; 而現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改變,進食脂肪多蔬菜少,精制食品多纖維素少,胖子多運動少,飲酒和吸煙人群增加,情緒波動,壓力過大、長期熬夜等這些不良因素都會增加腸癌風險。他建議,生活中一定要避免這些不好的生活習慣,堅持粗茶淡飯,適當運動,合理作息,遠離煙酒,調控心情。
抓住腸癌“黃金早診階段”。
朱海濤提醒,腸癌的早篩早診極為重要。90%的腸癌都是由息肉,腺瘤轉變過來的,演變過程長達5-10年。在此期間發現通過腸鏡的微創手術,能夠根治。而隨著病情進展,它的五年生存期越來越低,Ⅰ期為94%,但是到了后期出現斷崖式下跌,Ⅳ期只有11%。在它的良性病變階段或者早期階段,是醫生介入的最佳時機,九成以上可以根治。到了后期,控制它很難,術后還要接受多種手段綜合治療,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低下。
運用“黃金檢查方法”。
有數據顯示,九成以上結直腸癌患者患病前未做過腸鏡篩查。而腸鏡是診斷腸癌的金標準,很多人因為擔心腸鏡痛苦而拒絕腸鏡檢查。其實今無痛腸鏡已經普及,很多人在全麻后在熟睡中,不僅完成通過腸鏡檢查,還成功切除了腸息肉,免除了后患。朱海濤建議,直系親屬中有患結直腸癌的;有過腸道腺瘤、癌癥史的患者;患有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有過盆腔放療史的患者;長期精神抑郁,長期熬夜,喜歡高脂高蛋白飲食、肥胖、大于50歲的人群是腸癌的高危人群,應該做腸鏡檢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