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看一組四川人口的對比數據: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四川流出省外的人口達1050.55萬人,人口凈流出量為777.7萬,成為全國人口流失最嚴重的省份之一。
2022年四川省統計局公布,四川全年常住人口8374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萬人,從人口流動來看,凈流入24.2萬人,人口來川回流趨勢明顯。
從10年前的“嚴重流失”到10年后的“回流明顯”,四川作為全國有名的人口大省,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2010年,盡管四川經濟總量在全國可以躋身前十,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15461元,遠遠低于全國19109元的平均水平。
彼時的四川,人均收入相對偏低,但又不是絕對的貧困地區,農業生產效率已經提高,很多農村出現了大量閑置的勞動力。
于是,為了尋求更好的就業機會,改善家庭經濟,兩千萬四川人背井離鄉,開啟了遷移潮。
這場浩浩蕩蕩的人口遷徙中,省內流動人口數量便已超千萬,他們基本是從周邊地市到省會成都,而剩下的一千萬,便奔赴全國各地。
他們前往的目的地,大多是經濟更為發達的珠三角、江浙滬,以及在西部大開發中機會諸多的新疆、西藏,其中廣東尤其受到偏愛,約有36.88%的四川人都去了廣東。
與此同時,雖然也有外地人前來四川打拼,但規模數量僅百萬左右,與全國名列前茅的上千萬人口流出數量相比,顯得不值一提。
所以四川人一直被調侃為“亂世在外打仗,盛世在外打工”。
在東南沿海地區務工,給四川人帶來了更可觀的收入,增長了他們的見識和視野,同時也為珠三角、長三角等地提供了大量廉價勞動力,助力了當地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服務業的迅速發展。
雖然省內轉移的流動人口,對成都的GDP增速也起到了巨大作用,但省內人口流動的經濟收益,完全無法與大量勞動力外流的損失相提并論。
并且,伴隨四川人外出務工而來的,還有嚴峻的留守兒童現象。
據數據顯示,2016年四川農村的留守兒童數量規模龐大,已經高達70萬以上。
在生育率降低、青壯年流失、留守兒童現象加劇等前提之下,人口外流的問題已經迫在眉睫,四川便打響了一場“人口保衛戰”。
為了讓四川人口的流出問題不再延續,四川,其實一直在“悶頭干大事”。
以前四川人總愛往外地跑,說白了就是自家沒支棱起來,“家里都吃不飽”,哪來的余糧呢?
所以第一,是發展強省會
現在的成都,與北上廣深經濟體量的差距已經逐漸縮小。1998年上海GDP是3801.09億,成都是961.9億;而2023年,上海是47218.66億,成都是22074.7.39億。
經濟體量已經邁入2萬億俱樂部的成都,目的很明顯,就是為外遷的人口,打造有吸引力的強省會,為回流人口提供經濟和收入的高地。
作為成渝雙城經濟圈的主角之一,成都在全國的表現越來越優異,連續15年獲評“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正不斷擦亮“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的城市名片,打造煙火里的幸福成都,吸引了無數外地人的涌入。
尤其是近10年,數據顯示,成都市常住人口突破2000萬大關,達到2093.8萬人,較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1404.76萬人,增加了689萬人,極為驚人。
據七普數據顯示,成都三分之一都是外地來蓉人口,其中川內來蓉人口占比26%,川外來蓉人口占比7%。
同時,2023年成都人口已占全省人口比重25.57%,換而言之,大概每4個四川人中就有1個成都人。
在成都逐漸做大之后,成為川內人口流動的重要聚集地,很多原本想著遠赴珠三角的外出務工人員,可以就近擇業,實現了“在家門口就能獲得就業好機會”。
這一點,成都顯然已經做得很成功了。
第二,高鐵鋪路,共享成都
光是省會成都“吃飽”了還不行,當然要集中力量辦大事。
強省會戰略的下半場,是帶動和反哺省內的其他城市,“要想富,先修路”,一個以成都為核心樞紐,川內其他地級市為鏈接的交通網絡正在悄然形成。
去年,全國新增高鐵里程2697公里,其中四川因成宜高鐵、川青鐵路青白江-鎮江關段的開通,新增里程達到466公里,居于全國首位。
目前四川累計已開通15條高鐵,高鐵里程突破2千公里,進入了大高鐵時代。
尤其是成宜高鐵的開通,打通了成都與資陽、內江、自貢、宜賓等多個地級市的連接,形成了川內首條環線。
西側的成貴高鐵經眉山、樂山抵達宜賓,東側的成宜高鐵經資陽、內江、自貢抵達宜賓,這條高鐵環線串起7個地級市,資陽、內江、自貢等集體邁入“雙高鐵”甚至“三高鐵”時代。
四川高鐵的迅猛發展,不僅讓人流、經濟流在四川境內循環起來,也讓周邊地級市實現了“共享成都”。
比如成德眉資同城化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公交、地鐵、BRT使用“天府通”一碼換乘,醫保、公積金實現就近辦理,從工作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共享成都的資源。
第三,省內產業,遍地開花
強省會戰略到了今天,開始逐漸過渡到“多副中心”的模式,四川多個城市的產業開始轉型升級。
比如有“中國酒都”之稱的宜賓,搞新能源也是一把好手。
宜賓用了不到8年的時間,就打造出“動力電池之都”的新名片,動力電池產業已成為宜賓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并在全國占據重要地位。
數據顯示,2022年四川時代累計產銷動力電池72GWh,占全國動力電池產量的15.5%。這意味著,全國每100塊動力電池,超過15塊來自宜賓。
另外綿陽作為中國唯一科技城,在電子信息產業上持續發力,鉚足干勁發展新興產業。
目前,綿陽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已經達到220戶,產業規模已超2000億元,這條高技術、高附加值、高成長的電子信息產業鏈正在綿陽不斷發展壯大。
不得不提到的,還有“千年鹽都”自貢。
這里擁有全國最大的無人機產業基地——自貢航空產業園,是國內為數不多專供大型無人機進行起降的跑道,去年便有超2000架次無人機從這里起飛。
無人機產業作為目前大熱的“低空經濟”領域,未來將在跨省跨區支線運輸、應急救援、氣象探測等低空場景應用發揮重要作用,為自貢產業的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
此外,樂山市的晶硅光伏產業、德陽的裝備制造、遂寧的鋰礦和電池正負極產業等都在穩步發展,四川優勢產業可謂“遍地開花”。
這一套組合拳下來,四川近年的人口回流成果顯著,在全國人口首次減少的情況下,還罕見地實現了人口凈流入超20萬,上演了“外地人爭相入川,川內人搶先回流”的盛況。
是的,上天賦予了四川坐擁巴山蜀水、封而不閉的優勢地理位置,四川則靠自己闖出了一片天地。
讓川內人能夠留在四川,是每位川人最樸素的愿望,也是四川一直都在努力的方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