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的高考作文,很多人說思辨的題目變多了,視野變開闊了,更看重創新思維了
其實有個更地道的說法——明經變少了,時務策變多了。
唐宋時代的科舉,其實就有這個趨勢。
太陽下是沒有新鮮事的,古典時代出現的規律,在今天一樣會出現,只是很多時候換了個馬甲你會認不出來。
從唐代起科舉就是有不同科目的,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多種科目。
明法,就是法律知識,明算,就是算術類內容,明字,就是書法內容,這幾個科目帶有極強的專業性,基本是具體事務官專用,大家說官吏官吏,這幾個就屬于衙門里的小吏們的內容。
而秀才,在當時考的是“方略策”也就是治國方針,是最難的,一般人根本答不了,所以考的人很少,后來逐漸廢除。也正是因此,后來“秀才”逐漸成為了對一般讀書應舉者的通稱。
當時大部分人考的,就是明經和進士二科。
明經考的是經學,也就是四書五經等儒家經典內容的掌握,大眾對古代科舉死記硬背的刻板印象,基本是這里來的。但真考起來,也沒那么簡單。
比如以前說過的,假設今天考題為“一衣帶水”,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你準備怎么回答?
你要大談中日友好,兩國互愛,那鐵定零分。
為什么呢?因為你根本沒讀懂讀透書本,一衣帶水的出處是
《南史·陳紀下》“隋文帝'我為百姓父母,豈可限一衣帶水不拯之乎?”(遂滅南陳)
隋文帝即將一統天下,南方的陳朝瑟瑟發抖祈求和平,隋文帝由此答復:我是全國老百姓的父母,難道能因為有一條像衣帶那樣窄的長江隔著,就看著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們嗎?
這個詞后來的畫風,是這樣的
《宋史·潘美傳》“ 美受詔,提驍果數萬人,期于必勝,豈限此一衣帶水而不徑度乎?”(遂破敵軍)
《舊五代史·李建及傳》:執矟呼曰:「豈有一衣帶水,縱賊如此!」(遂破梁師)
也就是這句話看起來是描述友好,但實際上也可以表述
“地理來看,菲律賓離中國也很近”
日本當然看懂了,回了句吳越同舟,所以中日外交官妥妥的明經科及第~
再比如,“子姑待之”
請回答“子姑待之”的出處。
你說這個簡單,“子姑待之”的出處是《鄭伯克段于鄢》,“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你以為這就完了?真正的題目是,請回答這段話的意思,和對于當前網絡輿論環境的啟發。
于是問題就回來了,你真的讀懂了《鄭伯克段于鄢》?為什么鄭伯要放任弟弟段弄的天怒人怨?
你要答什么鄭段一體,因為鄭伯和共叔段是一伙的,鄭伯在包庇共叔段,那鐵定零分。
真正的答案是,鄭伯作為國主,天然就是得遵守政治正確和道德大義的,他反而更不能直接除去共叔段,所以必須要給冰山提提速,讓共叔段大搞特搞,搞的天怒人怨,所有人都受不了,才能拿住道義大旗。
讓群眾不要跳火炕是很愚蠢的行為,因為群眾往往很難理解問題全貌,所以最好的辦法是,群眾跳,你也跟著跳。群眾跳,你不跳,干群關系就疏遠了。你一起跳,感情上拉近了,工作就好做了。
張麻子的回答更直接,要讓黃四郎把大家怒火都勾起來,事才好辦。
所以“子姑待之”的本質是“讓子彈飛”
別以為死記硬背就能考高分,光會背經書是沒用的,關鍵還要理解經書背后的寓意。
當然,這些都算是好的題目,有的時候為了避免題目重復,考官也會挑生僻的出,比如有一年考題是“二”
你說“二”是什么意思?
這個“二”,不是隨便一個二,而是在四書五經里,有一個完整句子就是“二”一個字的
那是哪里呢?
是《論語》,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講的是輕徭薄賦與民生息的。
我覺得這種題目就屬于容易讓人罵娘的。
明經放今天,哪怕是大學生來做,可能也一大堆不及格的。
而進士科,那就更難了,進士在明經的基礎上,還要加考時務策內容,五道題,全都是實實在在的對現實經濟政治軍事問題發表看法的。
比如,請對唐代府兵制“寓養兵于農”的成敗得失進行評論,
請對宋代開始養兵不過二十萬,其后“兵日增,費日繁,內外禁廂諸軍且百萬”進行分析,指出其弊。
請討論河北省的水利建設問題~
這種題目,首先要深刻理解歷史,理解各種制度的由來,其次要具備極其開闊的視野,埋頭死背的腐儒,基本要掛零。
也正是因此,才有了游學這個說法,你看古人歷史,為什么那些學子們在最基礎的鄉試考上后,會四處游學拜訪名師?如果死記硬背就行,大家都待在家里死背課本不香嗎?答案就是,因為時務策等題目,你悶在家里死讀書是絕對答不好的,四處游學,真真切切看到過問題,才能可能給出靠譜點的答案,如果運氣更好一些,你恰好走過華北大地,那么遇到類似河北水利等問題時,你可能就能答出非常務實的一份答卷了。
所以有句話“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就是這么來的。
所以從這個視角看這些年的高考作文題目,
90年代前,基本以明經類題目為主,比如
80年代的《先天下之憂而憂 后天下之樂而樂》,毀樹容易種樹難,達芬奇畫蛋有感
90年代的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
包括今年北京卷的“歷久彌新”,上海卷的“認可度”,都屬于明經類題目,需要對題目詞匯,對過往經典有深入理解。
而99年的經典題目,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算是典型的時務策題目。也被認為是開啟了時務策類題目大門。今年全國卷的人工智能是否會讓問題變少,嫦娥四號探月,也是典型的時務策題目。
需要對人工智能和航天科技等前沿領域有一定了解,或者深刻理解人和工具生產關系,才能答好。
此外,比較經典的是2017年的題目,給了一組關鍵詞自選,有共享單車,一帶一路,也有京劇,食品安全,這個就屬于比較兼顧的。
未來我相信時務策類考題,應該會越來越多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