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晚,2024年黔渝川滇“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開幕式活動在荔波縣瑤山瑤族鄉舉行,借著“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契機,活動還設置了黔渝川滇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街區,共同探尋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近距離與傳承人們面對面交流,聆聽他們背后的故事,感受那份對傳統文化的堅守與熱愛。
走進街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貴州非遺文化展區,這里展示了從大山走上世界舞臺的本土非遺苗繡,還有赤水曾氏曬醋、竹扇,都有著獨特的制作工藝。
苗繡一針一線中,不僅是苗族裝飾和手工技藝的展現,更多體現的是這個民族在漫長歲月中的情感密碼,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繡代表性傳承人龍祿穎老師,也是中國紡織非遺苗繡推廣大使。她說:“很榮幸能接受邀請來到美麗的荔波參加此次活動,我們苗繡主要擅長數紗繡、鎖繡、平繡、堆繡,用傳統技法加上時尚設計及高端面料,制作出適合現代社會生活使用的苗繡產品,希望能有更多人關注苗繡、推廣苗繡。”
在重慶南川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張氏面塑展位上,西游記唐僧師徒、鴻運當頭、板凳龍等可愛的面塑造型,仿佛進入一個千姿百態大世界,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張氏面塑代表性傳承人張黔誠老師正耐心解答孩子們的疑問。
張黔誠老師介紹說:“我們一直保持著做手藝人的初心,長期面向青少年開展張氏面塑的推廣和教學工作,在保留我們傳統文化的同時,一直致力于推出適應現代青少年審美的作品,形成了自家的風格,每一次展出都能吸引孩子們前來圍觀。”
而重慶的鮮文忠帶來的重慶南平剪紙一張宣紙,一把剪刀,手起刀落間,紅紙上躍然而出的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便是南平剪紙的魅力。重慶的另一項非遺文化作品——武隆柴燒也是極其講究,傳遞著傳統古老的氣息。
在四川非遺展區,可以近距離的觀賞馬椅子,贊美竹文化,體驗竹椅技藝。四川省成都市青城山下祖傳四代的百年民間傳統手工藝品牌青城馬椅子,是由清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第一代“馬椅子”馬雙河創立,因其制作的竹椅扎實、美觀被世人推崇,遠近聞名,目前已經傳承到第四代。
馬嬌是非遺青城馬椅子第四代傳承人,她說,“在老一輩影響下,我從小就非常熱愛竹椅文化,我們工藝采用全手工制作,整把椅子做出來沒有使用一顆鐵釘子,保持用料純天然、生態環保,制作工藝上吸收了川西一帶民間工藝精華,越來越深受人們的喜愛,走入千家萬戶。”
而四川的唐卡藝術也十分吸引人注目,色彩斑斕,細膩傳神,是藏族文化中的瑰寶,每一幅作品都是一次心靈的朝圣。
在云南非遺展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彝族(撒尼)刺繡”項目傳承人金蘭英正在向當地瑤族婦女介紹彝族刺繡主要構圖形式和技法要領,兩種民族文化思想在這里得到碰撞。
金蘭英介紹說,“我們彝族撒尼刺繡不描繪,不用模具,全憑自己心中的構圖,靈感都是來源于生活需要,注重實用性和美觀,把自己對生活的理解通過嫻熟的技巧展現出來,同時也借此次大型活動,與當地少數民族婦女交流學習。”
載歌載舞,撥弦引笛,這是來自彝族三弦舞的熱情。彝族三弦舞是世代居住在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的彝族撒尼人民代代相傳的一種民間舞蹈。國家級非遺傳承項目彝族大三弦舞、市級傳承人李開忠帶來的三弦舞,仿佛帶我們來到民族風情濃郁的七彩云南。
來自云南納西族的手工造紙獨具特色。納西族手工紙,又稱“東巴紙”,是當今世界上最古老、最原始的手工造紙,有人類手工造紙“活化石”之稱。
一條非遺街區,帶你沉浸式感受黔渝川滇非遺文化。傳承人將傳統制作技藝和非遺文化帶到了現場,通過展示、體驗等方式,共享各地非遺之美,也讓大家深深感受“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的熱烈氛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