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7日,“嫦娥六號著陸區地質背景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地質地球所地三樓2層報告廳舉行。來自國內31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200余位科學家及學生參加會議。地質地球所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吳福元研究員、李獻華研究員、潘永信研究員、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柳驪主管等參加會議。會議由李獻華院士和林楊挺研究員主持。
吳福元院士首先歡迎全國各地專家的到來,并簡要介紹了本次會議的背景。嫦娥六號探測器于2024年5月3日從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后,目前已經成功從月球背面完成月壤樣品采集工作,并預計于6月25日返回地球。該任務的成功將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采樣。本次研討會的目的是充分交流和討論嫦娥六號著陸區的地質背景,梳理凝練重大科學問題,為未來嫦娥六號樣品研究做好充分準備。
李獻華院士主持了上半段的學術報告會。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月球與深空探測應用中心首席研究員李春來研究員對嫦娥六號著上組合體具體著陸點及著陸采樣區地質背景特征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我所岳宗玉研究員、芶盛副研究員,山東大學陳劍助理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郭弟均副研究員,香港大學錢煜奇博士分別對嫦娥六號著陸區地質演化歷史、著陸區玄武巖特征與劃分、著陸區非月海物質、阿波羅盆地月殼物質及火山活動歷史等進行了報告,引起與會者的極大興趣。
林楊挺研究員主持了下半場的學術研討。參會代表就嫦娥六號月球樣品可能解決的月球科學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內容包括月球正反面二分性及成因、深部月殼和月幔物質組成、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形成時間和過程、月球背面火山活動歷史和熱演化、月殼背面高緯度地區水含量及其來源、月球撞擊通量、月球背面巖石和礦物類型的新發現等。
中國探月工程任務實施人類首次月球背面樣品采集,點燃了全球地球與行星科學研究者的極大熱情。嫦娥六號對月球背面著陸區的詳細探測和月球背面樣品的成功返回,將有望解決月球演化的系列難解之謎,書寫新的月球知識體系。
吳福元院士介紹會議背景
李春來研究員介紹嫦娥六號著陸采樣區地質背景特征
李獻華院士組織討論
林楊挺研究員組織討論
芶盛副研究員作報告
供稿:何雨旸 楊蔚
攝影:任暉
編輯:劉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