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在北宋仁宗時期,聚仙會上有一位女鞋工,鞋不但織得好,還賢良淑慧,是方圓百里之內難得的良人。 后來她應鐵拐李邀約,連夜趕路,歷經七七四十九天,終于趕到了石筍山聽受玉帝詔封,殊得此仙位,她原本是八仙中輩分最小的,也是唯一的女神,進門還晚,大家商量的,就給她了一個“第八仙”的末列位。
01
?武周長壽三年三月初七,在廣州新桂鄉以做豆腐為業的何泰,她有個女兒從娘胎里呱呱落地出生了,這個姑娘叫秀姑,就是后來的“何仙姑”。
?秀姑自小聰明伶俐,十四歲時幸遇云游到此的呂洞賓。呂給她吃了一些云母片,從此能知人間禍福,并常去羅浮山里訪仙。
?后來,父母給她找了個姓馮的婆家,秀姑不愿意去嫁人,在八月初八的晚上便自投家門前的水井。投井時只穿著一只鞋,還有一只鞋留在井臺上。
?此后,可能是老天都不愿意看到她死啊!就從福建莆田的江河里漂出來,那井與河是相通的。
?這在當時傳為奇案,于是就有了秀姑“登仙”的傳說。
?到了唐代宗大歷年間,有人看見秀姑現形于新建故鄉的小樓,發現她在西園寺旁邊的一棵荔枝樹下乘涼,把綠綢腰帶掛在樹上。如今再去此地,那兒的老百姓,家家都稱“掛綠園",而這棵荔枝所結的果實每一顆都均有一條綠色彩帶,這就是后來在增城出名的“掛綠荔枝”。
?有關這棵奇樹,清朝大吃貨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對它的吃法有過詳細的記載,他這樣寫道: “掛綠脆爽如梨,漿液不見,去殼懷之,三日不變”。
?后來人們在小樓旁建了一座何仙姑家廟,一直保存到今天,大門上有一副對聯寫道:“千年履跡遺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
? 02
?廣州有個何二娘,常年以織鞋為業,在她二十歲那年,到訪過羅浮山寺,經常背著筐子為寺僧到羅浮山腰的楊梅樹旁,給他們采楊梅善捐齋飯。但羅浮山并無楊梅,她找了半天也一無所獲,于是想了一下辦法。
?羅浮山北四百里外,有個循州山寺,那寺前有著數十頃楊梅樹,大的約有數十圍,她便跑了隔壁,去“借”摘楊梅。
?每天都會有數不盡的楊梅,到羅浮山寺,就連這些僧們他們自己都摸不清這些楊梅是從何而來。
?有一次,循州山寺那邊的小和尚來羅浮山游修,進了山門后,便聽到了他們的議論,就跟羅浮山的老少和尚們談起了這件事。說這是去年四月十六日有個叫何二娘的女菩薩到他們寺前采了這些梅,那天聽女菩薩的意思,說是做善功捐給你們的。
羅浮山寺的和尚們一聽,大喜,原來是何菩薩為我們寺所做的貢獻啊!真的是太感謝她了,后來何二娘“采梅充齋”這件事被傳開了,于是遠近的鄉里鄉親們都知道她的善舉,稱贊她是“女菩薩”。
?唐開元十三年,玄宗李隆基敕命黃門使往廣州訪求何二娘,初起何二娘并不想見他,但為了完成皇帝交待的任務,保住自己的小命,不得以也學了劉備的“三顧茅廬”。 終于他的一片赤誠之心,感動了何二娘,得以見面,聊了許久后,何二娘跟著他啟程返回長安。后來,她在返鄉后突然失蹤,也沒有人知道她去哪了,于是只留下來了這個傳說。
03
?據說,在北宋仁宗慶歷年間,巴陵郡太守滕宗諒在一次民訪巡察中偶然見過何仙姑。
?歐陽修在《何仙姑傳》還稱:“客有自衡來者,云仙姑晚年羸瘦,面皮皴黑,第一衰媼也”。
?有人說她:‘即使是仙游了,都沒有成神的跡象發生”。看來這個“仙姑”實乃后人杜撰出來的民間女巫,與描述的并不在同一時代,兩個人也完全不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04
?何仙姑到底是誰? 讀過《唐史國補》與《何仙姑傳》,我發現她就是賣胡餅人何大郎的大女兒,后來偶遇了呂洞賓,呂見她生得好看,還有“仙質”,難免不有點心動,他本來是受天命來收八仙中的另一位,于是靈光一現,通過每天向她討餅吃來點化仙緣。
?果然,她的服務細節很到位,除此外她還有一顆淳樸善良之心,每天行善舉,做善施,而且毫不吝嗇,常把一些食物分給沒米沒菜的窮苦人家,洞賓見了頗為感動,便給她了一顆蟠桃吃,后來她因此功德和蟠桃仙力的加持,便羽化登仙了。
?武平在《何氏族譜》記載,說她是:“生于后晉天福二年丁酉(公元937年)。因幼性喜清凈,不嗜酒、不茹葷,隱跡巖中,矢不適人,故有緣位仙。”
?要是在那個年代有相機該多好了,我也想睹一睹何仙姑的風華絕代樣子。
?文/弘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