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塊面包,賣50萬馬克,我就不會在意一個可以真正解決問題的人是不是魔鬼。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猶太人不顧民眾的死活是罪有應得。那么一個面包50萬馬克或者說戰前德國經濟崩潰都怪猶太人是真的嗎?
先說結論,二戰前德國經濟崩潰都怪猶太人是不對的。戰前德國的經濟崩潰是多種因素下的共同作用,猶太人不過是納粹為了平復民眾不滿而樹立的一個全民公敵。戰前德國經濟崩潰,漢斯喝不上綠豆湯的罪魁禍首可以是猶太人,境外勢力,美國人,蘇聯人,英國人,法國人,外星人,資本,麻瓜,燃燒軍團。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了具體的敵人就需要有人帶領大家打敗敵人重新過上美好的生活。至于今天重金研發出三號坦克,明天舉國之力造一艘俾斯曼號戰列艦那都是為了對抗猶太人的無奈舉措。如果有人問這些花了多少錢那他就是精神猶太人。容克老爺們喝2000萬馬克一瓶的紅酒,容克老爺們一家三代都在實權部門任職,這事誰提誰就是猶太人。那么問題來了說你是猶太人你就是猶太人可能嗎?
納粹對于猶太人的定義
首先說明,歷史上猶太人不只是個民族概念還是個宗教概念,在納粹創造性的用血統區分猶太人之前只有信仰猶太教的人才是猶太人。納粹上臺以后,對于猶太人的定義改為了血統,問題也隨之而來,由于猶太人和德國人之間通婚情況很普遍,混血人非常多。還有很多從祖父開始就改信基督教的人壓根就沒把自己當作猶太人,這部分人數量龐大且難以區分,最關鍵的是其中一部分人是重要的科學家,熟練技工,一戰授勛老兵,甚至是納粹黨成員。
自己制定的法令不具備可執行性怎么辦?那就細化法令。之后納粹在《紐倫堡法案》的補充法令里創造了一套看似嚴謹的猶太人認定標準:
《紐倫堡法案》猶太人的認定標準
首先純猶太血統或四分之三猶太血統者如:祖父母,外祖父母有3人及以上是猶太人,被認定為猶太人。
其次有二分之一猶太血統者如祖父母,外祖父母有2人為猶太人,如果此人1935年11月14日及之后成為猶太教徒或1935年11月4日及之后與猶太人存在婚姻關系或父母之一為猶太人,且父母在1935年9月17日及之后結婚者或父母之一為猶太人,本人在1936年7月31日之后出生者為猶太人,不符合上述情況且擁有二分之一猶太血統為一級混血兒。
再次有四分之一猶太血統者如祖父母,外祖父母有一人為猶太人為二級混血兒
最后猶太血統在四分之一以下者如祖父母,外祖父母輩都沒有猶太人則不為猶太人。
說一句題外話,這事伏地魔也干了,一開始是純血統巫師優先,掌權后變成了混血巫師也是好巫師當然你得是合作的混血巫師。
紐倫堡法案的補充法令看似解決猶太人的定義問題實則什么問題都沒有解決。元首在意的是什么人是猶太人嗎?元首在意的是有用的人怎么才能不是猶太人。隨后獲得元首頒發的日耳曼血統證書的人將不被視為猶太人如歐洲著名的猶太富豪家族維特根斯坦因家族就花錢買到了這個證書。
維特根斯坦因家族
貴族富豪可以花錢證明自己不是猶太人,普通的中產階級自然也有辦法,當然和伏地魔一樣前提是合作,比如德國空軍元帥米爾契的父親就是猶太人,在戈林的一同操作下,米爾契的母親在法庭上說明米爾契是她出軌自己叔叔以后所生,這樣米爾契自然就不是猶太人了。
德國空軍元帥米爾契
綜上所述納粹對于猶太人的定義是漏洞百出的,甚至把其中的猶太人三個字改為美國人都能達成一樣的清除異己轉移矛盾效果。最后基于此種規則說你是猶太人你就是猶太人這也絕不是一句玩笑話。
被刻意忽略的德國經濟奇跡
一戰后德國內憂外患,外部被英美法等境外勢力壓迫,內部貪婪的猶太人控制了德國經濟命脈,德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當中直到納粹上臺才拯救了德國經濟。這種謠言之所以在網絡上盛行是因為魏瑪共和國所創造的德國經濟奇跡被刻意忽略了。
1919年德軍簽署貢比涅停戰協議,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作為戰敗國,德國成為了戰勝國分裂宰割的對象。在如何處理德國的問題上,英美法三國發生了巨大的分歧。作為宿敵,法國希望徹底擊敗德國,讓德國不具備再對法蘭西造成威脅的能力,所以主張嚴重處罰德國;而英國卻堅持自己一貫的“大陸均勢政策”,主張不要過度削弱德國,以免法國一家獨大成為歐陸霸主;美國希望可以扶持德國,讓德國成為自己在西歐施加影響力的工具,也不主張過度削弱德國。同時,英美還擔心俄國赤色革命蔓延,希望不要過度削弱德國以免德國蘇化。在戰后怎么處理德國這個問題是,英法美之間上存在嚴重分歧的。
新成立的魏瑪共和國馬上就注意到了戰勝國之間的利益糾紛 想辦法利用英法美之間的隔閡來減少德國應該付出的賠償。當時德國的外交部長西蒙斯就曾直言:“敵人當中,一些人想擠牛的奶,另一些人想割牛的頭。那些想擠牛奶的人將與我們達成協議。”
巴黎和會現場
1921年4月29日,經過長達數個月的激烈討論后,賠款委員會最終確認德國的賠款總額為1320億金馬克,66年內付清,從1921年5月1日開始,每年必須賠償20億馬克,5月31日前必須先付清10億金馬克。5月5日,法國遞給德國最后通牒,如果德國不同意支付賠款,將出兵占領德國魯爾區。法國的要求傳回德國,德國國內一片嘩然,弗倫巴赫內閣的下臺,新的維爾特內閣上臺之后被迫接受了法國的條件。但在賠完第一筆10億馬克之后,德國財政便陷入了危機。1921年8月,德國政府在所有稅款中盡力籌措才只籌到了1億金馬克,于是德國便要求延期支付賠款,并利用協約國擔心德國蘇化的心理,德國成功地將賠款日期延后到1922年。可到了1922年,德國的經濟情況每況愈下,財政出現巨大赤字,不得已維爾特政府再次要求賠款委員會將支付賠款的日期延期到1924年底。
1922年8月,在巴黎召開的賠款委員會會議上,法國指責德國是在故意制造借口拖延賠款,聲明“除非德國將魯爾地區的煤礦和森林開采權交給協約國,并且允許協約國沒收德國關稅和稅收”作為抵押,否則法國絕不同意延期支付賠款。11月,因為無法解決德國的經濟問題,走投無路的維爾特政府下臺,新上臺的維爾海姆·古諾總統公開抵制賠款。
1923年1月11日,法國伙同比利時一起進軍魯爾,一起占領了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園區。法、比軍隊的威脅行動,無疑給德國本就無比糟糕的政治局勢火上澆油。1月13日,德國政府發出聲明,宣布停止向法、比付款和供貨,并號召居民對占領當局進行抵抗,企業停工,損失由國家賠償,失業工人由國家救濟。魯爾區是德國的重工業區,魯爾區的占領,讓德國損失了75%的煤炭產量還有77%的生鐵產量、85%的鋼產量,同時德國政府還要負責補償魯爾資本家因進行消極抵抗所受的損失,脆弱的德國經濟承受不住如此沉重的打擊,德國政府被迫大量發行紙幣。
魯爾區法國占領軍
同戰前相比,德國的貨幣在1923年末增發了751.2億倍,而馬克的購買力則跌為原來的1662億分之一。這也是片頭希特勒說50萬馬克一個面包的原因,然而解決這一切的辦法并不是迫害猶太人,解決這一切的人也并非希特勒。德國的消極抵抗策略,讓法國沒能從魯爾地區得到多少煤炭,還付出了巨額的占領費,國內的財政和貨幣也都爆發了危機。
1923年11月協約國賠款委員會增設兩個專家委員會,第一委員會負責研究平衡德國預算和穩定德國馬克的方法 ,第二委員會則調查德國資本外流情況并設計引回的方法。
查爾斯·蓋茨·道斯
1924年1月14日專家委員會在倫敦召開,第一委員會由美國銀行家查爾斯·蓋茨·道斯主持,在1921年4月9日道威斯向賠款委員會提高報告書,即道威斯計劃。該計劃規定,設立擁有4億金馬克資本的“兌換銀行”,用以負責發行新幣和收回業已喪失信用的舊幣。暫不規定賠款的總額和年限,只規定前五年的具體賠款額,從1924到1925年度為10億金馬克,以后逐年增加。同時該計劃還規定德國賠款的來源:50%來自德國政府預算中的關稅和日用品間接稅收入,26.4%來自鐵路公司的國有紅利收入,12% 來自工業公司的國有紅利收入,11. 6%來自運輸稅收。作為支付賠款的條件,德國可從美、英等國獲取八億馬克的貸款,以來穩定通貨及償付賠款。
作為德國接受賠款計劃的條件,法、比兩國軍隊從魯爾區撤軍。隨后,德國和法國相繼表示接受道威斯計劃。依照道威斯計劃,德國在美國幫助下以1新馬克等于10億舊馬克的比率發行新幣,重新穩定了國內貨幣,馬克的購買力開始恢復。1925年8月25日,在德國支付賠款的前提下,法、比軍隊撤出了魯爾區,德國重新收回了魯爾區。
魯爾區的失而復得加上德國本身未毀于戰爭的工業實力,美、英等國的資本家都注意到了在德國投資可以得到的巨額回報,貸款和投資不斷的進入德國,諷刺的是期間投資德國的英美企業當中有不少是猶太人的企業。
到了1929年,德國從外界得到的投資就已經達到了320億馬克,大批的外國貸款解決了德國經濟恢復中的資金問題,憑借著這筆資金,德國大規模更新老舊的工業設備,淘汰落后企業,全面推行標準化、福特化生產,工人的勞動生產率因此上升了40%。到了1929年,德國的電力、煤炭、鋼鐵、機器制造、汽車、紡織等工業部門都達到了歷史最好水平,國民收入比1913年增長70.1%,達到790億金馬克,黃金儲備也超過了一戰戰前的一倍,達到22.58億金馬克,德國生產的工業品占整個歐洲的1/3、 電力產能占到了全部歐洲的1/3、鋼鐵產量則占2/5,化學產品占1/2、機器制造業占近2/3。可以看到一戰后德國經濟確實有過一段時間的崩潰,但在英美等國的幫助(無論出于什么目的)魏瑪共和國于1929年就已經挽救了德國的經濟。
福特化生產
不如說燃燒軍團才是德國經濟崩潰的罪魁禍首
燃燒軍團
1929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英美資本回流,魏瑪共和國時期建立的極度依賴外資的德國經濟迅速崩潰。到1930年9月德國失業人口從132萬激增到300萬,被迫賣出土地4138起。
1931年又爆發貨幣信用危機德國達姆斯達特銀行倒閉,引發銀行擠兌風潮,國家黃金儲備由23.9億馬克減少到13.6億馬克。1932年德國工業總產值與危機前最高點下降百分之40.6%。正當普通民眾在貧困線上掙扎時,德國壟斷資本卻通過種種渠道,彌補了經濟危機造成的損失,幾年內政府給壟斷資產階級的補助金總計在60億馬克以上,政府運用增加關稅,高筑關稅壁壘;限制外國商品進口,控制舊有市場;向外擴大傾銷,搶占新的銷售市場等辦法,拯救搖搖欲墜,處于困境中的企業。
雖然也有大中企業破產,但整個企業的資本額卻增加了。1927年全國有大小股份公司11,966個,到1932年減少到9,634個,即減少19.5%,而同時股份資本總額卻從2,154,200萬增加到2,226,400萬馬克,即增加3.3%,平均每個公司的資本從1,800,200馬克增加到2,311,000馬克。
比如于1925年成立的德國化學工業大康采恩法本化學工業公司,1930年時控制了德國的全部顏料生產、幾乎全部的炸藥、90%的礦物酸、約3/4的合成氨、40%的制藥業和30%的人造絲。壟斷德國黑色冶金工業的大壟斷之一的鋼托拉斯,1926年擁有資產45億馬克,把與其有密切聯系的銀行集團的資產計算在一起共有66億馬克,1933年時,它以“改組”為名合并了20家康采恩控制的600家企業,使資產增到約110億馬克。
掌握德國民生命脈的些壟斷公司并非猶太人控股反而是希特勒的堅定擁護者,康采恩法本化學工業甚至還利用其與黨衛隊的特殊關系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建立工廠壓榨猶太人的免費勞動力。
另外在經濟危機中德國政府借口對經濟的“調節”大肆收購企業股份1929—1933年購買的各種公司的股票有:鋼鐵托拉斯12,500萬馬克的股票,德意志銀行35%的股票,德萊斯頓銀行91%的股票,私人商業銀行78%的股票,薩克森全德信貸公司70%的股票,北德信貸銀行66%的股票,“漢堡美洲輪船公司”和“北德勞合”大航運壟斷組織的相當大一部分股票等。另外國家參與的企業1933年時達到115家。國家、州和地方擁有的各類企業的資產1929年時達到500—530億帝國馬克。國家經營企業的規模擴大,表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這為壟斷組織廣泛利用國家機器來保證壟斷高額利潤,并鞏固自己的統治提供了條件。截至1932年德國國家在各領域資本占比為:銀行和金融公司17.4%,水煤氣電力35.3%,運輸業42.5%。
以上可知在1929年到1933年希特勒上臺前德國大部分企業都被壟斷大企業,容克貴族,國家資本所控制,德國在此期間的經濟崩潰,德國民眾的貧困,漢斯喝不上綠豆湯真是由猶太人造成的嗎?還是因為容克貴族掌握軍隊,壟斷大企業不僅是納粹成功奪權功臣還和國家資本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這些都惹不起。只能憑空創造出一個符合納粹思想的,其中大多數人不會反抗的,且有助于排除異己的“猶太人”概念來當作人民的敵人轉移人民的視線?那要這么說這個所謂的“猶太人”換一個稱呼叫做“燃燒軍團”也未嘗不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