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而育之(教而不育謂之術,教而育之謂之道!聊身邊教育,分享育人之道)
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南方科技大學創校校長的中國科學院院士朱清時在一次接受采訪時直言不諱地表示:中國教育的弊病在于選拔而非培養人才。換句話說就是,我國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養人才而是選拔人才。
教育的目的確實是為了培養人,而現實卻是通過考試來進行選拔和分層。這也是很多人支持朱清時院士觀點的原因。
近些年,一直有人批判衡水中學,毛坦廠中學,他們認為,讓學生如同考試機器一樣進行訓練,根本不是在培養人。我們的教育是為了培養人,但現實卻是通過考試來進行選拔和分層,這是“自相矛盾”嗎?
現行的高考制度仍是最為公平!
有人吐槽“一考定終身”的高考制度,他們認為,現行的高考制度就是對教育目的是選拔人才而非培養人才最好的注解。大家過分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不僅給孩子的成長帶來了過大學習負擔,也忽略了學生學科素養、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生存能力、品德修養以及個人興趣的培養。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現行的高考制度仍然是最公平的。
如果取得以成績高低來錄取學生的高考制度,你認為還有多少人能實現階層的提升?如果讀大學實行推薦制,你認為,有多少普通家庭的孩子能去重點大學讀書?
考試招生,原本的用意和設計,是“教什么,考什么”。但教育承擔了太多教育之外的功能,已經不是它本身的樣子了。現在變成 了“考什么,就教什么”,這是應試教育產生的根本原因。
很多人批判學校變成了培養“考試機器”的工廠,對學生如同考試機器一樣進行訓練。這難道是學校的錯嗎?沒有好成績,讀不了好大學,學校和老師又能怎么辦?你以為老師想這樣嗎?
為什么學生的課業負擔總是過重?當“分數至上”成為評價教育質量的主要指標,一切教學活動都圍繞著考試進行,學校只能淪為考試訓練機構。教育和考試捆綁在一起,學校和老師只能挾裹其中,難以自拔。
教育有兩大根本任務,一個是培養人才,一個就是選拔人才。而選拔人才的重要性極大的吞噬了前一個任務,甚至已經變成了根本任務。教育培養人的目的沒有錯,通過考試進行選拔也沒有錯,人們過度重視考試,從而淡化了教育培養人的這一根本目的。這才是問題所在!
教育本來就是用來分層的!
清華大學老師劉瑜在一次演講中說:“教育的目的是分層,為什么很多家長不明白?中考篩選掉不適合學習的學生,其他學生升入高中,高考再進行篩選,人才的質量才會更好,從長遠角度看,對個人、社會、國家發展都是好處大于弊端。”
一定有很多人不同意這樣的觀點!可現實何嘗不是如此,而我們的教育本來就是為了分層,只是大家不愿意承認罷了。
國家設立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其出發點就是從國家需求出發,智商高一點的、學習能力強一點的去讀普高,考大學,努力成為國家需要的高層次科研人員或社會精英;文化成績差一點的,學習能力弱一點的、或者性格本身就不能接受枯燥的學習的,那就讀職業高中,認真學一門技術,成為工廠中的技術員,同樣也能衣食無憂、為國家做貢獻。
現在已經有60%以上的初三學生能進行普通高中學習,有不少家長要求普及高中,你去問一下常年教初中畢業班的老師,他們會告訴你實情:讓所有學生都讀高中,對一部分學生來說,本身就是災難。
千萬不要認為給孩子一次讀高中的機會,孩子就能逆風飛翔,高考時一飛沖天,那些成績很差的孩子,可能根本就熬不過高中三年,即便在高中混三年時間,再讀一個不算好的專科學校,結果能有什么不同?
隨著新生人口的減少,將來大概率會實現人人都能讀高中,到那時和現在會有區別嗎?只不過是延長了三年的學習時間而已,誰能讀好大學,還不是靠考試選拔?信不信,到時候會有人要求普及好大學?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人才,考試的目的才是實現“分層”。用“分層”這個詞,有點扎心,因為說層次,就有高下之分,而廣大家長不愿意接受自己孩子處于“下層”,這才是大家抨擊現行教育制度的根本原因。
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人,而通過考試進行選拔,兩者并不矛盾。讓樹成樹,讓花成花,各自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綻放,不好嗎?如果不采用考試進行選拔,對于普通大眾來說,可能那才是災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