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上下篇,此為上篇,可進入主頁看下篇,謝謝!
1279年的一天,文天祥在獄中收到了女兒寄來的信,在信中得知,妻子歐陽夫人和兩個女兒柳娘、環娘也都被送到了元大都,她們入宮為奴,過著生不如死的生活。
元人之所以把這封信交到文天祥手里,目的也很明確,就是想以親情觸動他,或者說是威脅他,從而促使他投降。
文天祥給女兒回了一封信,信是這樣寫的:
“收柳女信,痛割腸胃。人誰無妻兒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這里,于義當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環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淚下哽咽,哽咽。”
元人囚禁了文天祥三年多,那么,在這三年多的時間里,元人是如何對待文天祥的呢?
01 被捕后求速死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號文山。1236年出生于江西廬陵淳化鄉一個書香之家。他的父親雖一生并未取得功名,但終生苦讀,教子非常嚴格。
盡管家境并不寬裕,但父親始終沒讓文天祥停下讀書的腳步。文天祥在學習上也十分刻苦,功課之余,還特別喜歡讀歷代忠臣義士的傳記,所以,從小在他的心中就對先賢充滿敬仰。
1256年,20歲的文天祥考取一甲第一名,得了狀元頭銜。經三年為父守孝后,正式步入仕途,但是他的仕途之路并不順暢。
最初主管建昌軍仙都觀,后又主管朝廷草擬文書,到1262年才被任命為知瑞州。此時的蒙古已是一個龐大的帝國,對宋也時有戰爭發生。
但南宋朝政在賈似道的把持下,腐敗透頂,文天祥雖屢次上疏,表達為國效力的決心,但始終沒有被重用。
1273年,襄、樊二城相繼陷落,不到兩年時間就是逼近南宋都城臨安。宋度宗一命嗚呼,之后四歲的兒子趙?即位,朝政則由謝太后主持。
一直以來,南宋對元人的態度以妥協為主,稱臣、割地、納歲銀都是常用手段。但元朝的目的是要滅了南宋,所以這次對于南宋的求和已經不予理睬,持續猛攻。
1275年,賈似道的十三萬大軍全軍覆沒,南宋朝廷再無兵可用,長江防線全線崩潰。在此情況下,朝廷不得不向天下發出求救詔書。
當時的文天祥是贛州知府,接到詔書后,他立馬行動,短時間內組建了一支三萬人義軍開赴臨安,還捐獻家資充當軍費。
曾有朋友相勸,說:“目下元軍三路進攻,你以烏合之眾迎敵,無異驅群羊以斗猛虎?!倍奶煜閯t說:“我何嘗不知力量懸殊,但國家有急,征天下之兵,竟無一人一騎前往,我深以為恨,所以自不量力,以身赴難,或許由此天下義士群起響應,那么,社稷還是可以保全的?!?/p>
但因有人在此時還在進讒言,說文天祥的隊伍是烏合之眾,毫無作戰能力。
此時朝政由陳宜中主持,他居然信以為真,下令不許文天祥入衛臨安,但在愛國之士的強烈要求下,再加上前方戰事吃緊,這才同意讓文天祥率軍入了臨安。
之后文天祥先被委任為平江知府,發兵援救常州,后又馳援獨松關。但面對草原雄鷹,正規軍都不是對手,義軍又怎能奈它何?
元軍很快就兵臨臨安,怎么辦?大兵壓境,很多官吏、將領或降或逃,連左丞相留夢炎都棄官逃跑了,主張抵抗的只有文天祥、張世杰等少數人。
謝太后、陳宜中也主張投降,文天祥則提出請三宮(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帝)入海、福王、沂王分駐閔廣,再圖恢復。
但朝廷決意投降,1276年正月,朝廷打算向元軍獻上降表、傳國璽。元軍接受南宋的投降,并要求陳宜中出城商議投降事宜。
結果陳宜中怕被扣留,又怕擔上賣國的罪名,居然連夜逃走了。張世杰不愿投降,率兵揚帆入海,前往福州。
在這種情況下,謝太后只好任命文天祥為右丞相,命他前去元營議降。文天祥接受使命,希望可以借此觀察形勢,并企圖想以口舌打動敵人。
想法未免天真,但這種臨危不懼、舍身救國的精神是十分感人的。
文天祥、賈余慶等人來到元營,見了元方統帥伯顏,他說對于前丞相所經手的事,他一概不知,他是奉太皇太后的命令前來商量,說本朝承帝王正統,不知北朝是想把它作為國家對待,還是要毀滅它呢?
當年賈似道私締和約,許以重利,哄騙蒙古退兵,事后又未報給朝廷,為了保持他“抗元英雄”的面具,私自扣留了蒙古使臣,而元朝此次發兵,就是以此為借口的,但并沒有說要滅掉南宋。
伯顏雖理不直但氣壯,堅持要文天祥投降,而文天祥則要求他退兵。雙方僵持不下,伯顏在口才上不是文天祥的對手,最后只好把文天祥扣留,放賈余慶回去。
結果賈余慶回去第二天就被任命為右丞相,代表南宋前來投降,文天祥大罵他是賣國賊。
之后皇帝趙?宣布退位,率大臣投降,元軍接收后,押解北方。收到消息后,文天祥放聲大哭。
文天祥也成了元人的俘虜,在一次元朝官員的詢問中,他忽然意識到這場戰爭還未結束,吉王、信王還在,希望就還在。
元方本來很輕視南宋朝廷,但自打見到文天祥后,他的忠肝義膽令人佩服,對于如何理理他,一時也沒有主意,于是決定把文天祥押往北方。
在前往大都的途中,文天祥得到一位漢人老兵的幫助,冒死逃出了虎口。之后他好不容易到了真州,結果元人大肆散布謠言,說文天祥已經降元,原本受到熱情接待的文天祥,被守將使計誘騙出城,再次淪為孤家寡人。
站在荒草中,望著落日西斜的文天祥,心如刀割,剛逃出虎口,又無處可去,但他沒有灰心,繼續向揚州走去。
但揚州守軍指名道姓要捉拿文天祥,之后文天祥又前往通州。好在通州守將不相信文天祥會投降,熱情接待了他。
在得到些許安穩之后,文天祥把路上所寫的百余首詩結集為《指南錄》,詩中敘述了他一路的艱辛和壯烈。
在通州,文天祥得到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吉王趙昰(shì)和信王趙昺(bǐng)已到達福建,陸秀夫、張世杰、陳宜中等人都在溫州,并準備重建朝廷,號召忠義之臣前去勤王。
文天祥馬上決定前往溫州,經過十幾天的航行,船在臺州靠岸,從陸路趕往溫州。后來他與陳宜中派來的使臣一致同意,擁立吉王趙昰為帝。
大元帥府移居福州,吉王在福州稱帝,改元景炎,是為端宗皇帝。有了皇帝,便有了號召天下的權力。
文天祥到達福州后,被授予右相的職位,但他并沒有接受,因為把持朝政的陳宜中怕他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所以對于文天祥提出的計劃不予采納,還百般排斥他。
文天祥也看不起陳宜中的為人,所以,也沒有接受右相的職位。南宋末年,國家危在旦夕,而朝臣們不能共同御敵,還在勾心斗角,這就注定了失敗的命運。
文天祥于1276年到達了劍州,聚集人馬以圖收復江西。由于元軍暴行累累,所以義旗一舉,參軍者絡繹不絕,這支隊伍攻占汀州,又出兵江西,很快打開了局面。
然而福建的形勢卻極度惡化,元軍攻入福建,宋端宗、陳宜中等人下海,此后一直蕩漾在海中,再沒上岸。
文天祥的抗戰后來也經歷了多次失敗,1277年八月,在一次戰敗后,他妻離子散,夫人和兩個女兒都被元軍所俘,但文天祥依然堅持抗戰,沒有放棄。
1278年初,宋端宗等人逃到了雷州,后來端宗的乘船一度傾覆,端宗因驚嚇過度而亡。宋端宗病死,陳宜中再次逃跑。
陸秀夫、張世杰又擁立8歲的趙昺即位,改元祥興,之后朝廷遷到崖山,這也是南宋最后的一個落腳點。
元朝誓死要一口氣滅了南宋,任命張弘范為都元帥,水陸并進,作最后的決戰,文天祥也在此時不幸再次被捕。
在元人劉岳申撰寫的《文丞相傳》中,對文天祥被抓的過程進行了詳細記載。
元軍抓他時,他正在準備午飯,見到元軍到來,拿出早就準備好的樟腦丸吃下,又喝了大量的水,以求速死。
但一頓操作只是引發了腹瀉,并沒有死,后被張弘范所擒。張弘范是漢人張柔的兒子,他隨即對文天祥進行了勸降。
文天祥對張弘范一頓大罵,之后寫下了著名的《過零丁洋》,留下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
文天祥也被押解至崖山,他親眼見證了崖山海戰的慘烈,陸秀夫與小皇帝一同跳海殉難,楊太后、眾多大臣、宮女們也都選擇了紛紛跳海,最后張世杰也跳入翻滾的大海中。
幾天后,一具具尸體陸續浮出水面,竟然達10萬多具。元軍取得了最后的勝利,但他們不得不佩服對手的壯烈。
張弘范曾作詩道:
磨劍劍石石鼎裂,飲馬長江江水竭。
我軍百萬戰袍紅,盡是江南兒女血!
后來文天祥進行了這樣的記載:“崖山之敗,親所目擊,痛苦酷罰,無以勝堪,時日夕謀蹈海,而防范不可出矣!”,只能“坐北舟中,向南慟哭”。
1279年三月中,文天祥被押解到廣州,次日,元軍大擺宴席,一是慶功,二是勸降文天祥。
張弘范以謙卑的態度,對文天祥說,宋朝已亡,丞相忠孝之事已畢,即殺身成仁,誰又能把這一事跡宣付國史?丞相如能以此忠心改事我朝,大元相位,非丞相還能有誰。
文天祥憤慨的說,國亡不能救,為臣子者死有余罪,怎還敢茍且偷生!
副帥龐鈔兒赤見狀,對文天祥破口大罵,而文天祥也毫不示弱,拍案而起,與他對罵起來,結果宴會不歡而散。
對于如何處置文天祥,元世祖忽必烈的態度是明確的,“誰家無忠臣?”,意思就是要收復文天祥,為元所用,所以,文天祥被押解到了大都。
本文分上下篇,此為上篇,可進入主頁看下篇,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