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exander Shadrin|俄羅斯
文|若杉
01
別人對你的好,讓你誠惶誠恐
有時候想想,這個世界的有趣,在于每個身在其中的人,都個性迥異。有的人當作甜蜜的事情,對于另一些人來說,卻是沉沉的負擔。
比如,被別人認真對待。
有人面對別人對自己的好,心花怒放,坦然接受,而有些人,卻誠惶誠恐、戰戰兢兢。
我的閨蜜綾就是這樣一個人。
綾舉了個例子,上周去深圳出差,結束后因時間充足,想去看望定居深圳,好久沒見的親表哥。
表哥表嫂說忙,讓她自己坐地鐵或打車過去時,她在陌生的城市有點失落,但也坦蕩自然的去導航尋路找地鐵。
過了一會表哥說空出時間了,讓她不要亂跑,馬上開車去接她,她反而感到深深的不知所措;
表嫂說家里沒啥吃的,來了只能湊合吃時,她開心的說沒問題,家常菜最親切有愛了。
表嫂又說要帶她去外面吃新鮮上市的海鮮時,她反而緊張的不行,連連說不用不用,就想在家吃點簡單的。
不知道你有沒有這種“別人一對你好,你就緊張害怕的感受”?
比如說,和男生一起走路,男生提出幫你拎看起來有點重的包時,你連連拒絕,說自己沒問題,直到累到胳膊發酸,才會接受別人的好意。事后還會感謝萬分,請吃東西或送小禮品,直到他接受感謝,你才會長噓一口氣,心中被幫忙的壓力感才會放松下來。
比如說,當你遇到困難時,本一般關系的同事,主動提出要幫你忙,你開心又擔心,半推半就的小心的說出問題,事后一定要找機會報答感謝同事的幫助。
更有甚者,別人一對他好,他反應冷漠,并悄悄拉開兩人距離。
世界上心安理得麻煩別人的大有人在,而為什么卻有些人連接受別人主動的好心都不想不敢不愿。
02
為什么你不敢接受別人的好意?
他人的善待,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福利,是世界給予的善意,感恩就好。但是,對于一些人來說,是負擔,會不知所措,就像閨蜜綾。
旁人也許不解,但是她們的內心,有別人不理解的痛。
因為,不習慣。
有人被原生家庭深深愛著,覺得接受世界給予的愛,再自然不過。被愛時,說聲謝謝,便是回報。
但總有人,沒那么幸運。
想起一個來訪者,很小的時候,父母離異。母親為了生活的更好,遠嫁外地,父親是長途司機,常年在外地,沒法照料他。想起童年,他說:“我幾乎是一個人長大的。”
脖子里帶著回家的鑰匙,手里攥著不多的生活費,就是他生活的全部。
有一天放學,同行的小伙伴有父母來接,便邀請他一起回家吃飯,他去了,同學家里有滿滿的煙火氣,媽媽會做很好吃的菜,爸爸會在一旁,教同學寫作業。
吃飯的時候,他一邊感受著這個家里不同的氣息,一邊緊張的不知道怎么吃飯,怎么說話。
但這之后,面對同學的邀請,他都果斷的拒絕了。
咨詢中,我問他為什么。他說:“因為不習慣?!?/strong>
他隱約感覺到,同學家的溫暖有某種吸引力,但他在感恩的同時,又有深深的不適,不知道該以何種姿勢,去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溫暖。
另外,還有半句話,他沒有說,他之所以不再去,是怕自己真的會習慣。畢竟,這份溫暖屬于別人家,可以輕易被收走。
為了不讓自己在那個時候更難過,他選擇一早拒絕。
因為,被傷害過。
一個讀者曾經給我講過她的煩惱:姑娘三十歲,相貌俱佳,公司里不少男孩子在追求他,但是,她只要覺察到這個男孩喜歡她,就會有意疏遠,什么吃飯、看電影,一起見客戶,通通拒絕。
因為拒絕太多,被同事冠上了“不好相處”的名號,甚至還因此影響了工作,領導開始對她滋生不滿。
她問我:自己是不是病了,要如何面對眼前的局面?
我問她:是否曾經被愛深深傷過?
她給我講了一個很狗血的故事,曾經有一個男友,相戀7年,以為從此要走到婚姻殿堂,永遠幸福的過下去。結果是,在她以為男友要求婚的時候,男友跟她平靜地說:我們分手吧,你不夠漂亮,我沒有激情了。
是的,就這么赤裸裸,連敷衍地解釋都懶得給。
所以,那根被傷害的刺還深深地扎在來訪者的心里。因為被傷害過,她早已不敢全身心地去接受別人的好,因為,那個曾經對她很好,并且承諾對她一輩子都好的男人,傷害起她來,都這么不留余地,又能真的相信誰呢?
因為,怕被索求。
電影《少年的你》里,小北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天,媽媽買了肉包子給他吃。他吃得很開心,因為肉包子不常有,結果吃著吃著,媽媽就開始瘋狂的打他。因為小北的存在,媽媽愛上的那個男人,嫌棄她,不娶她。
對于小北而言,那頓肉包子,是這個世界,第一次對他溫柔的模樣,可是這份溫柔太短暫,緊接著便換來了媽媽的毒打。
對于成人來講,這段經歷或者只是挨了頓打而已。
但是對于孩子來講,這很可能在他的內心形成一個可怕的鏈接:別人對我好,是不正常的,背后一定有糟糕的事情發生。
所以,以后面對別人對自己的好,那些受過傷的孩子,總會愈發地警覺,因為他們總以為,每一份好都是平白無故的,背后都一定有自己付不起的代價。
03
如何坦然的面對別人的好?
對于受過傷害,不敢相信別人會對自己好的你來說,說實話,我沒有什么立竿見影的方法可以介紹給你。
但是,有四個字想要送給你:學著相信。
我知道那些刻在身上的痛,不會輕易消失,那些童年時候就形成的“別人對我的好,意味著有更糟糕的事情”發生的信念,也不會輕易改變。
你唯一可以做的,便是:學著相信。
前段時間,在讀《自尊的力量》,是法國作家克里斯托夫·安德烈的暢銷書。
書里提到,一個人是否容易相信別人,通常有兩個因素決定一是有可靠的父母,二是沒有經歷過全心投入后的背叛。
對于受過傷害的人,在人際關系中,通常都存在這樣的模式:面對一個人,先選擇懷疑,選擇遠離,如果對方有辦法讓你覺得安全,信任分會一點點加上去。
這是再自然不過的自我保護機制。但是,這個機制最大的問題是,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相互的,一旦對方感受到你的懷疑,他也會選擇慢慢收回自己的信任,這樣,一旦原本有可能建立的關系,因為你的率先懷疑,便過早結束了。
所以,安德烈在書中,建議我們反過來,先去相信。如果發現對方有不值得自己相信的地方,再把分數一點點的減下去,也不遲。
這種方式并不保證你不會受傷。但卻可以讓那些想真正對你好的人,可以靠近你。我們不能因為曾經受過傷,就拒絕全世界對你的好。
學著相信,學著讓那些善意的人,進入到你的世界,你會越來越相信,自己值得所有的美好!
———— e n d ————
預約咨詢,請掃碼添加工作室微信!
若杉
若杉心理創始人
暢銷書籍:《停止內耗》
《閱己:做自己的心理顧問》
人生最大的理想:
見不同的人、聽不同的故事、寫不同的文章
我們的咨詢室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Slide for more photos
心理咨詢預約
微信預約:ruoshanxinli
電話預約:19910780529
選咨詢師請前往菜單欄”心理咨詢“欄
或直接聯系工作室:ruoshanxinli
小紅書@心理咨詢師若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