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匠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水,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物質。
除了是生存的剛需外,水和“美”的關系也密不可分:皮膚含水量充足,則皮膚水潤飽滿有彈性。 如果皮膚含水量不足,支撐皮膚的細胞就會“干癟”,皮膚就會失去光澤,晦暗無光。
不僅對人來說是這樣,對于寶石礦物來說,“水”的存在也同樣至關重要!
一些寶石礦物失水后會變丑:含水的寶石礦物在失去水之后顏色會變得暗淡、透明度受到影響、特殊光學效應消失,總之,含水的礦物在失去水后會變丑。
一些寶石礦物失水后硬度會變低:從“耐久性“的角度來看,一些寶石礦物在失水之后硬度隨之降低。
那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水,在寶石礦物中是如何存在的?
哪些寶石礦物中的“水”會不穩定?很多玉石在佩戴過程中出現“跑水”現象,是什么情況?
別急,別急,今天的文章里都有答案!
寶石礦物中水存在的形態
礦物學中,根據礦物中水的存在形式及它們在晶體結構中的作用,可以把水分成兩個大類:
一類是不參加晶格與礦物晶體結構無關的,統稱為“吸附水”。
一類是參加礦物晶體結構的水,這類水包括:“結晶水”、“結構水”、“沸石水”、“層間水”。
但因為“沸石水”和“層間水”比較少見,在《系統寶石學》中,主要把水按結構分為三種:吸附水、結晶水、結構水。
那么,同樣是寶石中含有的“水”,它們之間具體有什么不同呢?
最穩定的“水”:結構水
“結構水”是寶石中水最牢固的存在形態,也被稱為“化和水”,也是對寶石影響最大的一種“水”。
“結構水”以離子形式存在于晶體結構中,位置、含量固定,非常穩定,極不易脫水(600-1000度),一旦結構水逸出,玉石結構完全被破壞改變。
就好比就是喝到肚子里已經被你身體吸收的水,成為你體液的一部分,你正常活動的話,是不會吐出來的。
很多性質穩定的寶石礦物中含有的都是“結構水”,比如:碧璽、托帕石、葡萄石、和田玉等。
結晶水
“結晶水”以中性水分子存在于礦物中,它起著結構單位的作用,是礦物化學成分的一部分。
“結晶水”一般在晶體結構的大空隙中,含量固定,較不易脫水(200-500度),脫水后結構會改變。
類比就是你喝進肚子里還沒消化的水,如果被一拳打到胃上,也是會吐出來的。
在寶石礦物中,含有“結晶水”的最典型的例子是石膏。
最不穩定的水:吸附水
顧名思義,“吸附水”就是在礦物表面、裂隙中的水。這種水不屬于礦物的化學成分,不寫入化學式。
“吸附水”在礦物中含量不穩定,隨溫度和濕度不同而不同(100~110°C就會從礦物中逸出)。并且可以呈現氣態、液態或固態。
類比就是你手上拎著一桶水,很容易就脫手扔掉了(脫水)。
所有的寶石礦物都是含有吸附水的,因為吸附水屬于外來物,所以吸附水的失去對寶石礦物本身的物理化學性質不會有任何影響。
但對于有些寶石的外觀來說,失去吸附水,視覺上會有很大不同。
失水后的歐泊,圖源網絡
最典型的比如歐泊,在100-125度就會脫水,五彩斑斕的變彩效應就會減弱或消失,常溫下過干的環境中,非洲水歐泊也很容易失水。
小課堂:
歐泊中的“水”屬于“吸附水”中的一種特殊類型——“膠體水”。
水膠凝體(隱晶質或非晶質物質)中所含的膠體水,是膠體礦物的固有特征,計入礦物的化學組成,但其含量變化很大且不固定。它的含量會極大的影響“歐泊”的外觀。
當玉石中含有多種不同形態的“水”
很多品種的玉石中,都并不是只含有某一種單一的“水”的存在形式,當玉石中含有不同形態的“水”,會有哪些情況呢?我們來看幾個典型的例子:
- 綠松石
在所有寶石礦物中,綠松石是一種可同時含有“結構水”、“結晶水”、“吸附水”,三種水的礦物。
相關文章閱讀:《綠松石盤玩后出現白點!原因竟然是它?》
含有“結晶水”是大部分普通綠松石的常態。
對于高品質綠松來說,含有一定量性質穩定的“結構水”是其“高瓷度”的必要條件。
而一些密度低的綠松石,表面有大量孔隙存在,可有吸附水賦存于晶粒孔隙間。在吸飽水分后呈現比較好的狀態,但吸附的水份蒸發后又會恢復到原來顏色淺、重量輕飄、表面無光澤的狀態,這種就是含有吸附水。
需要注意的是,在文化市場的一些攤位上,有些商家會把低瓷度、低密度的“面松”泡在水里展示售賣。
買到這樣的綠松石,首先當場稱重的克重中,很大一部分重量會是綠松石吸附的水份。其次,回家過幾天后,當綠松石表層縫隙中的水份揮發,才能看到它真實的瓷度和顏色,而這個時候的綠松往往比買入時丑了很多(顏色變淺,吸水后的油脂光澤消失)。
- 岫玉
很多資深玩家都聽說過,有些岫玉佩戴一段時間會跑水。
實際上,岫玉含有兩種水。
一是晶體結構中的結構水。
岫玉是層狀含水鎂硅酸鹽礦物,化學式為(Mg,Fe,Ni)3SiO5(OH)4,氫氧元素以離子形式存在于晶體結構中。
只要你不給它加熱到600度以上,人家是很穩定的。
二是岫玉中質地比較粗的那種,葉蛇紋石晶粒排列堆積不緊密,石粒間有大量孔隙存在,可有吸附水賦存于晶粒孔隙間。這種吸附水在150度左右會脫去。
這就是為什么不是所有岫玉都會“跑水”,只有質量差的岫玉才會“跑水”。
質地緊密的岫玉的水頭是因為葉蛇紋石含量高、排列有序、結構致密產生的半透明視覺效果,結構不會輕易變化。
而質地疏松的岫玉才會因為容易吸附和脫去晶體顆粒間的吸附水,而輕易變化。
此外有裂隙的岫玉如果經過蠟填充,時間久了或溫度高了,蠟滲透出來,表面也會變得干巴巴,并且因蠟的老化發黃,玉石表面像變色了一樣。
至于年代久遠的岫玉的“跑水”,其實是玉石和環境中的物質產生反應,生成了次生礦物的風化現象。
清·岫玉爵 | 圖源:故宮博物院
J先生說:
寶石礦物中的“水”,就跟人類皮膚中含有水一樣,看不見摸不著,但對外觀有著極大的影響。
結構水的存在對于寶石來說,就像是一個20歲左右的小姑娘的自然皮膚,本質就是水潤飽滿,內核穩定。
結晶水的存在對于寶石來說,就像是做了大型醫美項目的女人的皮膚,雖然緊致但是后期維護不當也有打回原形的風險。
而吸附水之于寶石,就像是臨時給人擦了水潤的護膚品,短暫的美化人的皮膚狀態。
看完今天的文章,你對手中的珠寶玉石更加了解了嗎?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更多精彩文章,我們下期再見~
(注:本文圖源部分來自網絡,侵刪或聯系備注出處)
推薦閱讀:
6月生辰石 | 勇闖高珠界,自帶仙氣的“寶石女神”,究竟有何魅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