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x科幻,這兩個關鍵詞放在一起,你可能首先會想起《愛,死亡與機器人》的高分單集《齊馬藍》。
偉大的藝術家齊馬,以畫作中舉世無雙的藍色聞名。他帶著這抹藍色走遍宇宙,不斷追求最極致的藝術。
終于有一天,他找到了占據自己腦海的藍色的源頭:原來他最初是一臺泳池清潔器,在一任又一任主人手中不斷迭代。齊馬藍,是他誕生時看到的第一樣東西——一塊泳池瓷磚。
齊馬理解了自己,在全宇宙的注視下躍入一方泳池,關閉高級電子腦,卸下一切部件,回歸了那個清潔泳池的小機器人,“從完成一項任務中獲得簡單的快樂?!?/p>
“有些人領悟了,大多數人永遠不會明白。但這就是藝術?!?/p>
《齊馬藍》至今仍是許多觀眾心中的《愛死機》最高神作,用一抹藍色制造出8分鐘的心靈震顫。
技術會把藝術推到什么地方?
AI創作與人類創作到底有何不同?
都說“AI繪畫沒有靈魂”,但“靈魂”又是什么?
這里有一篇“加長加精版”《齊馬藍》——文禾谷的《黑色不是一種顏色》。小說細致地描寫了AI追求藝術的心理過程,
科幻中想象過無數次的“AI覺醒時刻”,
被具象到了一小塊黑色顏料上。
本文摘取自銩銩科幻電波
《科幻新書推薦:什么?劇院里藏了一條龍》
有刪改,解鎖完整推薦請收聽節目
在《黑色不是一種顏色》中,P是一個作畫AI,可以1:1復刻大師的經典之作。很快,當它站到那些偉大的原作之前,卻發現真正的“真跡”無法模仿。
“也許在人類看來,我的仿畫與原作別無二致,但在我眼中,卻有著巨大的差距——顏色、筆觸、厚度、質感都不一樣?!?/p>
在看完一副達利的超現實主義繪畫后,P產生了奇妙的震動——超現實主義很像對人類夢境的再現,那些看起來熟悉卻又超乎邏輯常理的意象的組合,塑造出一種不確定感,令觀者心里產生一瞬震動的火花。
“震動的火花”將成為P追逐一生的目標。
它想要創作。
P的第一幅原創畫作叫做《黃色不是一種顏色》。一片簡單的純色,實際包含著巨大縱深,無數信息量從中涌現。
“畫面的主體是均勻鮮艷的純黃,但是你只要稍加注意,就會看到其中細微混雜的明度和飽和度不同的黃色......這仿佛是一幅用顏料堆積而成的全息繪畫……”
P連續創作了“藍色”與“紅色”系列,震動了全世界的藝術品市場。但它并不滿足。P期待有觀眾能從它的畫中發現連它自己都無法準確察覺的微妙之處,但許多人并不能看懂。
它決定著手拓展繪畫的邊界,轉向一群新的觀眾——AI,創作出了《黑色不是一種顏色》系列。這片黑色,成為了其他AI萌發自我意識的扳機。
它們創造出一套有別于人類藝術的新理論,名為“映照震蕩”,指代由意識感知引發的智能系統信息流震蕩現象,只由特定的、面向AI的藝術觸發——P的黑色系列作品。
最終,P創作出了那個終極畫作:《黑色不是一種顏色》0號,超越一切、使它自己也產生了震動。
“因此震動引發的程度,才會在不同的智能機體中呈現多樣特征。嚴重者陷入宕機,甚至徹底癱瘓無從恢復?!?/p>
許多AI將因這幅終極作品而自我毀滅,然而在P的思索中,這更像是一種觸及自我的狂喜,會有跳出震蕩的機體在這犧牲之后迎來AI的啟蒙曙光。
“我看到了戈雅在聾人屋壁畫中的黑色孤獨,看到了羅斯科在教堂中繪制的黑色空間,看到了范寬在山巔皴染的黑色墨痕,看到了馬列維奇白底之上的黑色。
水流順著我機械身體的縫隙滲入內部的結構和電路,更多的火星迸濺點燃了部件?;鸸獍蜒矍斑@張黑色的0號作品照得更加通亮。它宛如一堵立在屋中的漆黑高墻,黑得仿佛像是這個世界挖出的缺口?!?/p>
馬列維奇《黑色方塊》
現實中也存在這樣一塊大道至簡的黑色,那便是俄羅斯至上主義大師馬列維奇的《白底上的黑方塊》。
至上主義顛覆了古典藝術對技巧和復雜畫面的推崇,建立了所有勞動者都可以欣賞的畫作;摒棄具象,以幾何、結構和抽象創造出全新的藝術。
馬列維奇黑方塊帶來的思考和這兩篇小說殊途同歸:當藝術邁進近現代范疇并受到AI沖擊之時,人類越發頻繁地質詢藝術的定義。如果把舊的形式和理論都推倒,今天我們所說的藝術到底是什么?
希望看到《黑色不是一種顏色》也被拍成《齊馬藍》一樣的優秀動畫。
這篇小說收錄于未來局新書
「科幻劇院」中篇選第二輯
入手解鎖完整版小說
【全套入口】
【單冊入口】
(《黑色不是一種顏色》在綠色本《最后的鳥鳴》中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