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1日,在位于河南省安陽市人民大道東段的中國文字博物館內,來自全國各地的 350 余名家庭教育專家共同參與了《大美君子女——荷你有約》女書文化活動。
活動現場,在 Mary 老師的帶領下,350余名家庭教育專家用毛筆在漆扇上書寫女書,感受這一獨特文字的魅力。據悉,此次活動由心時代父母研究院組織,由帆書·原樊登讀書安陽運營中心承辦,以期共同探尋女書文化的奧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女書是漢字在流傳中的一種變異形態,存在于湖南、廣西廣東三省交界的群山中,是記錄當地漢語“土話”的表音文字——即一個字符標記一組同音、近音詞。此處的“土話”專指“湘南土話群”。女書基本字396個,每人用字500左右(包括異體字),就可以完整記錄當地土話,“以少記多”是女書的特點。
女書,這神秘而獨特的文字,究竟源自何方神圣之手?又是什么樣的原因促使了它的誕生?1983年,國際漢藏語言學會議上,中國學者如璀璨星辰般閃耀,正式揭曉了女書的面紗。湖南永江,這片古老而富饒的土地上,竟隱藏著專為女性所用的文字。這種文字,宛如女性的靈魂,只被她們所書寫、學習和傳承,它的誕生者,同樣出自女性之手。
然而,當我們試圖探尋其蹤跡時,卻發現它已瀕臨滅絕的邊緣。那些遺留下來的文字和文獻,如同稀世珍寶般稀少,遍訪全縣,也僅有兩名耄耋之年的老人,能精通此道。女書自然傳人陽煥宜曾言,男書是在桌案上寫的,而女書是在膝蓋上寫的,一邊勞作,一邊傾訴心聲。
對于女書而言,它不僅僅是一種文字,更是女性自我解放的先驅。周有光先生曾深邃地指出:“女書,乃婦女自我解放之第一步。”在歷史的長河中,女性往往被束縛于閨閣之內,文字對她們而言,如同天邊的星辰,遙不可及。然而,女書的出現,卻為她們打開了一扇通往自由的窗戶。
女書之所以“傳女不傳男”,正是因為它承載著女性的心聲與訴求。村里的老人們回憶,當男性外出勞作時,家中的姐妹們便會用女書來交流心聲,書寫情感。一旦男性歸來,她們便會將女書藏匿起來,生怕被男性窺探。這種文字,宛如女性的秘密花園,只有她們自己才能領略其中的芬芳。
在清朝末年以前,女性幾乎被剝奪了學習漢字的權利。對于她們而言,漢字是男性的專屬,是她們無法觸及的禁地。然而,一位名叫盤巧的九斤姑娘,卻勇敢地打破了這一禁錮。她根據女紅圖案創造出了女書文字,讓女性有了屬于自己的文字。她們在手帕、折扇、信函中,用女書書寫著自己的“生命自傳”,訴說著對包辦婚姻的指責與多舛命運的抗爭。這些文字,如同她們的心聲,被巧妙地隱藏在生活的點滴之中,即使被男性發現,也難以窺探其中的奧秘。
然而,這些珍貴的文字資料卻往往隨著女性的逝世而一同下葬,留下的只有寥寥無幾的線索。這些線索,如同夜空中閃爍的星光,雖然微弱,卻足以照亮我們探尋女書歷史的道路。(王建安 攝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