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經典詩詞,講歷史故事,玲子歡迎您的光臨。
前言:
嵇康說“萱草忘憂,合歡蠲憤”,所以,劉禹錫就將白居易比萱草,因為一見到他,就什么憂愁都忘了。
“何人諳此景,遠問白先生”,如果說柳宗元是他前半生的患難之交,那么白居易則是后半生的心靈知己。
“四海齊名白與劉,百年交分兩綢繆”,白居易更是極其看重彼此的摯友情深,二人志趣相投,生死不渝。
劉禹錫與白居易有百余首唱和之作,因為懂得,所以理解,彼此都給予了對方許多的關懷以及心靈的慰藉。
下面分享白居易與劉禹錫的兩首唱和之作,這首小詩因為新蟬第一聲而起,一起來聽聽兩位詩人的心聲吧。
01
蟬發一聲時,槐花帶兩枝。
只應催我老,兼遣報君知。
白發生頭速,青云入手遲。
無過一杯酒,相勸數開眉。——唐 白居易《聞新蟬贈劉二十八》
簡譯:
第一聲蟬鳴響起時,槐花將要落盡,大槐樹上,只有兩條枝干上還有少許花朵。
時間過得真是太快了,它好像就是在催我老去般,今天我寫信告訴你這個消息。
須發白得倒是很快,轉眼就長了滿頭,可是,理想和壯志的實現卻是如此的難。
只要沒有過錯,就值得暢飲慶祝,友人的勸慰,讓我緊縮的眉頭總算舒展開了。
賞析:
大和元年(827年),白居易調回長安,出任秘書監,官至三品,第二年轉任刑部侍郎,大和二年,劉禹錫也從洛陽回到長安,出任主客郎中。
這短時間,白居易和劉禹錫都在京城同朝為官,有了更多的時間在一起,《聞新蟬贈劉二十八》即作于這年夏天,是白居易寫給劉禹錫的贈詩。
新蟬就是初夏的蟬鳴,寶歷二年(826年)六月初三,白居易在蘇州夜臥蘇州官舍,聽到入夏的第一聲蟬鳴,寫下思鄉之作《六月三日鳴蟬》。
“微月初三夜,新蟬第一聲”,從此,夏天的第一聲蟬鳴,就被稱為新蟬,時光流傳,寶歷四年(828年),再次聽到蟬鳴,白居易在京城。
仕宦飄零,多年輾轉,彼時,白居易57歲,年盡六旬,時光荏苒,又是一年夏日新蟬第一聲,想起了二年前蘇州之夜的蟬鳴,不由得感慨萬千。
“白發生頭速,青云入手遲”,時光如水,年華易老,壯志未酬,白居易把他的感慨匯成一首小詩,贈給劉禹錫,希望好友能聽懂自己的心聲。
02
蟬聲未發前,已自感流年。
一入凄涼耳,如聞斷續弦。
晴清依露葉,晚急畏霞天。
何事秋卿詠,逢時亦悄然。——唐 劉禹錫《答白刑部聞新蟬》
簡譯:
其實,那蟬聲還沒有響起來的時候,我自己就已經感覺到流年匆匆了。
待到它的聲音一入耳,我就覺得十分的凄涼,像斷斷續續的琴弦一般。
晴朗的早晨,它在沾露的樹葉上鳴叫,傍晚的時候叫得急,是怕天晚。
白刑部您何必為此事詠嘆,到時候這些蟬兒就悄然噤聲,不復有余哀。
賞析:
與君同甲子。劉禹錫與白居易同齡,二人雖志趣相投,但詩風并不相同,白居易詩自然淳樸,劉禹錫偏向豪放。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這也和劉禹錫的勇猛豪放的性格有關,他是就是那個越挫越勇的斗士。
所以,對新蟬第一聲,他也有年華流逝的傷感之情,但他能很快地從悲傷中抽出身,及時地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現象,又何必為它們而徒增悲傷呢?況且,待到露冷霜寒的深秋,它們自然就噤聲了。
《周禮》以秋官司寇掌刑獄,后世因稱刑部長官為秋卿,彼時,白居易為刑部侍郎,所以,劉禹錫稱其為秋卿。
人生過半,知交凋零,可與心語者少之又少,幸好還有彼此,白居易的憂傷,劉禹錫懂得,所以他給予他慰藉。
后記:
白居易57歲因病改授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此后余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洛陽履道里度過。
七年后,也就是開成元年(836年),劉禹錫也改任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
劉禹錫不但來了洛陽,還與白居易比鄰而居,人生暮年,知己相伴,該是多么幸運。
“今年共君聽,同在洛陽城”,又是蟬鳴時節,可以一起年年聞此聲,余生何求呢?
“昔聞阻山川,今聽同匡床”,對此,劉禹錫亦是極其滿足,再也不必遠問白先生……
參考文獻:
《新唐書 白居易傳》
《新唐書 劉禹錫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