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快來人,小楊中毒了!”
志愿軍180師被敵軍大部隊合圍后,已經斷糧好多天,楊玉華身為隨軍衛生員,實在不忍心看著重傷戰士遭受病痛和饑寒的雙重折磨,就把自己僅剩不多的一點口糧分了出去。
“同志們,我這里有炒面,你們趕緊吃……”
面對傷員戰士的推讓,楊玉華不再多說,決定自己到外面去挖野菜來填飽肚子。
楊玉華是四川內江人,母親在她記事以前就生病死了,迫于生計,父親也常年四處奔波,她打小就跟著外婆生活,但外婆是個思想守舊,重男輕女觀念嚴重的老人,所以楊玉華自幼就生活在沒人疼沒人愛的環境里嘗遍了人世的辛苦。
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征兵公告張貼到內江后,她毫不猶豫就報了名,那年這個小姑娘才只有16歲。應征入伍后,她被編入志愿軍60軍180師,擔任衛生員。部隊里條件雖然艱苦,但戰友同志們都親如一家,這讓楊玉華找到了從未有過的歸屬感。
60軍真正上前線的女兵并不多,只有四五十個而已,分派到每個師更是少得可憐。所以人們都十分照顧楊玉華,這也讓小楊把大家當作了親人,她寧愿自己餓肚子,也不能讓親人受苦。
由于作戰條件異常辛苦,能有口吃的就已經相當滿足,雖說楊玉華是衛生兵,可她的藥理知識并不豐厚,再加上朝鮮當地的植物和中國本土存在差異,小姑娘稍沒留神就吃了有毒的野菜,上吐下瀉,很快便不省人事。
楊玉華昏迷后,恰逢敵軍來襲,她是被兩個女衛生員用擔架抬著撤退的。敵人的子彈和炮火密集如雨,女兵的體力也十分有限,最后不得不暫時避入一處山洞內從長計議。然而,敵軍很快就追了上來,并死死堵住洞口向里面開火,兩名戰友殊死一搏,被敵軍擊倒在地,而躺在擔架上虛弱動彈不得的楊玉華,就這樣被活捉關進了戰俘營。
曾有謠傳說志愿軍很多女兵遭到了俘虜,被美軍肆意侮辱實則不然。
被抓當時,楊玉華瘦弱、矮小且渾身沾滿泥水,再配上一頭短發和那身男軍裝,美軍也只當她是男兵直接送到了后方的戰俘醫院。
面對人高馬大的美國兵說不怕那是假的,為避免可能存在的性暴力,楊玉華就順水推舟假裝自己是男人,再加上病友的掩護,她也平安度過了許多時日,身子得到恢復,又懂醫護的小楊便被留在戰俘醫院幫忙。
然而紙終究包不住火,第二個月楊玉華的女兒身就被識破了。這天,來月經的她恰好被美國護士瞧見。按照美軍戰俘條例,男女戰俘必須分別關押。于是,楊玉華又被送到了釜山志愿軍戰俘營。
志愿軍戰俘張澤石在里面負責翻譯,當他看到楊玉華后深感痛心,因為無法想象一個十六七的女同志,該如何熬過接下來艱險且陰晦的日子。
志愿軍戰俘營關的全是男人,她一個女兵要怎么處理?難不成專門給她搞個房間,再派名美軍女兵來看管?這顯然不現實。
最后,楊玉華被送到了關押朝鮮人民軍的營地,和幾百名朝鮮女兵同住。
幸運的是,這里有許多中國朝鮮族人,比如樸貞玉,被俘前她是四野文工團的軍官,中國話說的比朝鮮話都好,如今她是這里的大隊長,完全把楊玉華當作小妹妹來照顧,兩年的戰俘生涯,楊玉華就和這幫姐妹互相支撐,堅強的挺了過來。
別看她年紀小,骨子里滿是四川女子特有的倔強和剛硬。
“你憑什么讓我們曬太陽!”
1951年8月15日,朝鮮女兵齊聲歌唱,以紀念祖國光復日。美軍看守高聲制止無效后直接投出催淚瓦斯,結果導致朝鮮女兵集體絕食抗議,美軍見狀將她們全部趕到烈日下強迫進食,但還是沒有人服軟。
“不想吃是吧,那你們就在太陽下曬著!”美軍怒吼道。
此時,有個美軍女少尉親自端著飯,來到了楊玉華身邊,可能覺得她不是朝鮮人,沒必要因此絕食,想以她作為突破口。
誰料楊玉華抬手直接把飯碗砸在了地上,嘴里還大喊著“憑什么讓我們曬太陽!”
被激怒的少尉反手就給了她一記耳光,楊玉華嘴角立刻滲出鮮血“把她拉下去,禁閉!”
戰爭,往往會最大化激發出人們的愛國情感。
“我可以死去,但國家的尊嚴不能丟。”剛強不折的楊玉華,極大的鼓舞了戰俘營中的所有人。為熬過那段暗黑無光的日子,排解對故鄉和祖國的思念之情,楊玉華決定縫制一面五星紅旗。由此,她開始在勞作中處處留心收集布料,突然覺得日子似乎也不再那么苦了……。
1953年7月,朝鮮戰爭結束,楊玉華激動萬分的連夜趕制出一頂軍帽,她想以嶄新的面貌回歸祖國。同時,她還羞怯的幻想著,該找個什么機會,向心上人表明心意。
戰俘營中的苦難,讓楊玉華對有耐心、有學識、有膽量的大哥哥張澤石產生了愛慕,戰爭當時她不好談論兒女情長,本打算戰爭結束再表白。但張澤石后來拒絕了楊玉華“我始終把你當妹妹,而且我已經有了未婚妻……。”
當年同在戰俘營受難的曹友對楊玉華愛慕已久,便趁機向她表白,可是心灰意冷的楊玉華并沒有答應。歸國后兩人各奔東西自此失了聯系,曹友后來雖然有了自己的家庭,但他始終將這份情感珍藏于心,還給自己的女兒起名叫玉華,以示惦念。
而楊玉華則陰差陽錯和另一位戰俘營的同志組成了家庭,她的丈夫長相英俊且富有才華,但也是個生性多情之人,婚后到處拈花惹草,被楊玉華發現還振振有詞,學著外面那些不知所以的人說自己妻子假清高,不知道在戰俘營被羞辱過多少次了!
性子剛強的楊玉華哪能受這樣的污蔑,就和男人理論,爭吵間男人竟對她拳打腳踢。無數個日夜里,楊玉華都以淚洗面,但她每次都為了孩子最后委屈自己,好在老天爺開恩,他的丈夫終究還是因行為不檢點被人告發,判去勞改。
楊玉華一個女人獨自拉扯孩子生活,吃了很多苦,也遭受了太多非議,可她卻將苦難化作鎧甲,始終沒有喪失希望,通過不斷學習她后來回到四川家鄉當上了人民教師。日子最難時她有幸得到一位營級干部幫扶,從教師崗位退休后,她也再次遇到愛情,展開了一段浪漫的黃昏戀。
老伴去世后,楊玉華就跟著兒子一家生活,每天除去照顧小孫子,就是和老同事們四處爬山看風景。對于抗美援朝戰場上的經歷,她很少提及。
直到2013年楊玉華才首次接受媒體采訪。當時她已經70多歲,可身子骨還很硬朗。
“抗美援朝唯一被俘女兵的身份,給您招來了很多不好的評價,多年來您為何不出面替自己澄清呢?”
“我問心無愧……”楊玉華老人淡淡地說。
能活著回來就好!兩年的戰俘營折磨,男人都扛不住,更何況還是女兵!回來就好,向英雄致敬!楊玉華的事跡被爆出后,人們紛紛這樣說。
抗美援朝戰爭中,由于我軍沒有制空權,所以經常晝伏夜出,就算有糧食也無法隨便生火做飯,戰士們身處滴水成冰的冬季戰場,如何保存體能就成了頭等大事。
東北軍區后勤部為解決這個棘手的難題,嘗試將70%的小麥和30%的大豆、玉米或高粱磨碎混合,然后再加入適量食鹽炒熟。易于保存、運輸和食用的野戰口糧“炒面”就由此誕生了。據說炒面被運往前線后很受指戰員歡迎,志愿軍當時每個月需要消耗1482萬斤炒面,但東北地區只能解決1000萬斤,所以才會出現啃凍土豆,挖野菜等情形。
舉報/反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